放假了,我得回老家看爺爺。跟爺爺一陣親熱寒暄之后,便不由自主地跑到了兒時的樂園——屋后的竹林里去了!游離于綠蔭中,沒有了強烈陽光的照射;也沒有了屋中的煩悶。絲絲的涼風舞動著我的衣裙,我聚精會神地計算著新增加了多少伙伴;用手摸摸那根光滑的竹竿;用嘴舔舔并咀嚼著這根竹的嫩嫩的葉尖……、我好愜意!不知什么時候已是風蕭蕭,雨綿綿了。我急忙跑到屋里,拉開窗簾,偎依在窗前,盡情地享受著竹林的風光!
風雨之中的竹,是涌動的朦朧的美,楚楚動人——
“冉冉飄凝粉,蕭蕭漸引風?!憋L徐徐吹動,雨不請而至,不一會兒,雨點成了水柱,又像一道珠簾遮掩了竹林的面孔,風吹動了雨簾中的竹。竹林時隱時現(xiàn),或立或躺;又像一位妙齡少女:一會兒翩翩起舞,一會兒婷婷玉立;我疑心這是蒲松齡描繪的《山市》中的情景再現(xiàn);或“山”中的“海市蜃樓”的曇花一現(xiàn);又恰似海中的浪花在涌動;又似綠色的顏料在潑撒……不,那是莫名的心的涌動?!安蛔R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實在無法用語言描述此情此景,白居易的“珠纓炫轉(zhuǎn)星宿搖,花鬘斗藪龍蛇動”是在恰當不過的描繪了。沒有身臨其境的人,是無法想象這種美妙的情境的。我們只能借用賈島“露光憐片片,雨澗愛蒙蒙”的詩句來一起分享了。
風雨過后的竹,更是清新秀麗的美。別有一番風味——
雨簾消失了,呈現(xiàn)在眼前的是一片碧綠、翠綠、蔥綠、黛綠。綠得耀眼、綠得心醉。這綠的威嚴使你不敢久視,她尊貴的不容玷污,清新的又自然純真,意濃的使你心曠神怡。古往今來也不知有多少的畫家絞盡腦汁描繪了竹的形似和神韻,我也沒有聽說過哪一個畫家描繪出了這種綠!這樣的綠、這樣的姿態(tài)、這樣的意境讓我想起了唐代詩人杜牧“聲破寒窗夢,根穿綠蘚紋”的詩句;當這種綠映入水中時,曠世奇才李賀的“人水文光動,抽空綠影春”是最好的寫照了。心靜了——水中的竹、水中的綠給了你的寧靜、給了你的涼爽。真是“逸氣假毫翰,清風在竹林”。立于竹林間,微風拂煦竹與風嬉戲:沙沙——沙沙—那聲音仿佛來自遙遠的天際,卻又像媽媽的手撫摸孩子般的溫柔,又似月光下潺潺的水淌流在我的心田。而竹干卻沒有絲毫的動意。水珠被風吹得從葉子上滑落下去,是那樣的迅速,那樣的匆忙。真可謂“露涂碧綠節(jié),風搖青玉枝”。
竹,一直是詩人的寵兒,詩意的載體。李棠的“釜中雖無糧,園中卻有竹”。蘇軾的“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劉克莊的“借居未定先載竹,為愛疏聲與薄陰”。孟郊的“高人愛筍如愛玉,忍口欲餐要添竹”。因為有了竹,我國的詩歌長廊才會如此的絢麗多彩、志趣盎然乃至博大精深。
詩人愛竹,是因為她傳達了人的情感、精神、品質(zhì)、意志?!肮沤裨娭裾?常學竹風格”。人們從竹的高風亮節(jié)中領(lǐng)略到了一種無比崇高的精神風范和人生的真諦——
孟郊心中“筍與藤薛爭長,竹似夷齊獨清”。當筍與藤為表面上的勝利爭奪不休時,只有竹獨立于自然,與世無爭。不貪圖名利。不做名利的奴隸,不成為名利的傀儡。我們也只有這樣,才能做一個真正的“人”!享受真正的人生。
我雖然寫不出優(yōu)美的詩句;也沒有超群的畫技;更沒有革命家深邃的思想、博大的胸懷和寬廣的意志,但我也愛竹,愛它的形態(tài),愛它的美貌,愛它的品質(zhì)。她中通外直,沒有心計,只有心誠;要求的少,貢獻的多。只要有一片貧瘠的土地,不需要施肥,不需要鋤草,它就可以健康地生長。古代人們用竹簡來記錄、傳播中華文明,使我們能了解過去、以史為鑒,更好地把握今天,有準備地迎接未來的挑戰(zhàn);農(nóng)民把它制成各種農(nóng)作的工具,就是竹枝也是打掃衛(wèi)生的好幫手;就是竹徑:藝術(shù)家作為雕刻的上等材料、教師用它作為教學的教具、農(nóng)民用它作為驅(qū)使牲畜的工具;竹的內(nèi)膜裝飾的笛子演奏起來格外悅耳動聽;由于竹的性能溫涼,人們把它制成各種涼席、涼椅、涼墊……它粉身碎骨后還是造紙的上等材料……
竹,她沒有人世的庸俗和偏見,只需一點生存的空間,就把自己的一切獻給了人類和歷史,真是獻了青春獻生命,獻了生命獻子孫,而且無怨無悔。
孔令雪,湖北巴東縣沿渡河中學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