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夢
寒假是教師培訓較為集中的時間。學術演講和優(yōu)質課展示,是教師培訓的兩道主菜。日前,筆者在江蘇省沛縣了解到:在農村中小學教師眼里,這種培訓“豪華餐”雖好,但他們更需要的是“家常菜”。
“豪華餐”式的學術演講,一般由大學教授、專家來做。他們從外國課改的歷史,講到中國8次課改的經歷;從本次課改的背景,講到理論依據和現實意義……可謂系統翔實,視野開闊?!昂廊A餐”式的展示課,一般由全國或省級特級教師來上。講壇上教師旁征博引,學生對答如流,課件制作精美。有時,為了備這樣一節(jié)課,會集體打磨個把月。而教育行政部門發(fā)到基層學校的培訓光盤,內容也大都是這一類。
但是,這樣的“豪華餐”常常讓最需要提高的農村教師感到“消化不良”,感到“望洋興嘆”:嘆自己文化水平沒那么高,嘆自己的學生基礎沒那么好,嘆教學條件比不上。他們說:“專家講得好是好,我們學不了!”
沛縣教育局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研摸索,研究出一套適合農村教師培訓的“家常菜”。“家常菜”由熟悉當地教師水平、學生基礎和教學條件、有豐富的農村中小學教學經驗并接受過培訓的縣鎮(zhèn)級名師、教研員負責“烹制”。優(yōu)質課講的是學生正在學的課文,用的是當地備課條件完全可以做得出的課件,教室里坐的是農村學校隨機抽到的班級,除了教師不同,與平常上課的環(huán)境、條件毫無二致。農村教師感到親切,感到受觸動,感到“跳一跳就夠得著”;學術講座針對的是教師急需解決的難題,或教育教學中愛犯的毛病。這種培訓理論聯系實際,不尚空談。講完還可以互動,在踴躍的提問中,共性的問題和個性的問題都能涉及。每位鄉(xiāng)鎮(zhèn)名師或教研員一學期準備1到2節(jié)優(yōu)質展示課和1到2次學術講座,縣教育局把講座的題目和展示課的題目列出菜單,發(fā)到各校,各校按需“點菜”,每學期可點兩份“套餐”。幾年下來,"家常菜"式的培訓使沛縣教師隊伍水平普遍提高,鄉(xiāng)鎮(zhèn)學校骨干教師數量明顯增加。目前這一經驗已在江蘇省推廣。
教師培訓的“家常菜”因其培訓成本低、覆蓋面大、針對性強、效果好,無疑應該成為廣大教師培訓,特別是農村教師培訓的主流。當然,對于“豪華餐”也不能否定。因為對于水平較高的骨干教師、特級教師、教研員,他們需要的正是提高理論水平、了解中外改革的歷史,從更宏觀的角度把握改革的定位和進程,而不僅僅是操作層面的提高。做“家常菜”的“廚師”,經過“豪華餐”的哺育,再加上對農村中小學的熟悉,顯然會把“菜”做得更好。
各地經濟文化發(fā)展水平不同,教育發(fā)展水平不同,教師隊伍的素質不同,況且寒暑假培訓和平時培訓的形式也會有所區(qū)別,因此,教師培訓的形式和內容應該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時制宜,做到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