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安靈
近年來,一些地區(qū)檢察機關倡導建立、積極推行的刑事訴訟被害人及其家屬的救濟制度就產生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但太原市檢察機關在相關案件辦理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一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近親屬也存在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導致家庭經濟、生活上陷入困境的現(xiàn)象。因此,在審查批捕、審查起訴等刑事訴訟程序中構建包括對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等刑事訴訟當事人及其近親屬的救助制度已引起了太原市檢察機關的高度重視。以此類案件為契機,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太原市人民檢察院結合本地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實際的情況,以和諧社會理念為指導,在案件依法辦理的過程中,對刑事訴訟當事人及其近親屬家庭情況進行調查核實后,制定具體救助解決方案,給予受助者物質和精神雙重關懷,以解除其后顧之憂。使得犯罪行為對刑事訴訟當事人的家庭、集體和社會的負面效應降到最低點,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減少抵觸情緒,有利于加強犯罪嫌疑人及其家屬自覺與檢察機關的合作,使檢察工作順利完成,而且在宏觀上化解了社會矛盾糾紛,促進了社會和諧。
一、對刑事訴訟當事人及其近親屬救助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一)對刑事訴訟當事人及其近親屬救助制度的理論依據(jù)
對被害人及其近親屬的救助制度又稱為“被害人補償制度”、“刑事被害人援助制度”等,是近年來刑事司法理論的研究熱點問題之一。理論界通論認為,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是指對那些因受犯罪侵害而遭受物質損失,且又無法通過附帶民事訴訟獲得完全的損害賠償,并因此陷入嚴重生活困境的被害人及其家屬,由國家通過法律程序給予其一定的物質彌補的方式,有關刑事被害人之救助的對象、范圍、原則、機構及補償程序等一系列法律規(guī)定的總和稱為刑事被害人之救助制度。
從和諧社會理論角度出發(fā),對被害人及其近親屬的司法救濟制度和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近親屬救助制度兩者之間具有高度的統(tǒng)一性:首先,兩種制度在指導思想上具有一致性,均是以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為指導,貫徹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其次,這兩種制度在救濟方式和實施程序上具有一致性,兩種制度實質上是社會救助體系在刑事司法實踐中的特殊表現(xiàn)形式。在工作方法上均是按照注重健全社會輿情匯集和分析機制,綜合運用法律、政策、經濟、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協(xié)商、疏導等辦法,將矛盾化解在基層、將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tài)。再次,兩種制度在目的上具有統(tǒng)一性,最終要實現(xiàn)懲治犯罪與保障人權的有機統(tǒng)一,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有機統(tǒng)一,保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利與保護被害人的合法權益的有機統(tǒng)一,特殊預防與一般預防的有機統(tǒng)一,執(zhí)法辦案與化解矛盾的有機統(tǒng)一,以有利于維護穩(wěn)定,化解矛盾,減少對抗,促進社會的和諧。
(二)對刑事訴訟當事人及其近親屬救助制度的法律依據(jù)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45條第1款:“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國家發(fā)展為公民享受這些權利所需要的社會保險、社會救濟和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钡?6條第1款:“國家培養(yǎng)青年、少年、兒童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fā)展?!?/p>
《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在檢察工作中貫徹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的若干意見》第3條:“檢察機關要按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認識和把握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在新的形勢下對檢察工作的重要指導意義,在對嚴重犯罪依法嚴厲打擊的同時,對犯罪分子依法能爭取的盡量爭取,能挽救的盡量挽救,能從寬處理的盡量從寬處理,最大限度地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
二、對刑事訴訟當事人及其近親屬救助制度的實體問題分析
按照現(xiàn)代社會救助理論基本框架的要求,基于刑事訴訟法、社會保障法的一般研究方法,本著“結合本地實際,制度穩(wěn)步推進,措施逐漸完善,著力解決緊迫問題”的基本原則,充分發(fā)揮解決刑事訴訟當事人及其近親屬困難,保持社會穩(wěn)定的作用。
(一)對刑事訴訟當事人及其近親屬救助制度的適用主體
對刑事訴訟當事人及其近親屬救助必須首先明確其并非是一種因為法定的責任類型而進行的補償,而是一種基于和諧社會理念和人道主義精神、根據(jù)刑事訴訟當事人及其近親屬基本的生活條件提供的社會救助行為,其實質是一種特殊形式的社會保障機制。這種社會救助本質上是指公民在其不能維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時根據(jù)有關法律規(guī)定,有權要求國家和社會按照法定標準向其提供滿足最低生活需求的資金或財物救助的一種社會保障制度,只是由于其處于刑事訴訟的程序中而具有了特殊性。這就使得該制度與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和民事訴訟等訴訟救濟措施存在本質的區(qū)別。因此,在刑事訴訟當事人及其近親屬適用主體問題上首先應當以刑事訴訟為前提,以社會保障機制為制度核心。
(二)對刑事訴訟當事人及其近親屬救助制度的實施主體
對刑事訴訟當事人及其近親屬救助制度的實施主體應當建立“以司法機關協(xié)調領導、政府職能部門協(xié)作實施、社會團體廣泛參與”的管理原則和運作模式。根據(jù)我國刑事訴訟法的基本規(guī)定和其他相關法律的規(guī)定,對刑事訴訟當事人及其近親屬救助制度的實施應當根據(jù)的不同階段由不同的主體來承擔。在審查逮捕、審查起訴階段,應當由檢察機關牽頭,協(xié)同相關行政機關實施。在進入執(zhí)行階段應當由檢察機關監(jiān)督公安機關協(xié)同相關行政機關實施。此處的相關行政機關主要包括具有相應行政職權的財政機關、民政機關、司法行政機關等。在實施過程中,民政部門是主管機構,具體負責社會救助的調查研究,政策的起草及指導,救助對象條件審核、相關資料、檔案的管理。政府其他相關部門按照各自的工作職責,積極協(xié)助民政部門搞好具體救助的實施工作?;鶎由鐓^(qū)則應當在日常生活中避免對這些家庭成員進行歧視,組織鄰里、居民給予其關愛、幫助和引導,體現(xiàn)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在政府部門協(xié)調開展工作的同時,還應當充分調動社會團體和民間組織所蘊涵的巨大能量,實現(xiàn)全方位、多途徑的救助機制,從多方面參與、支持救助工作,幫助救助對象盡快走出困境。
(三)對刑事訴訟當事人及其近親屬救濟制度的適用原則
1.基本保障原則。所謂保障原則具體要求是“低標準起步,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逐步調正幅度,確保被救助者的基本生活和解決為難之急,以激發(fā)和萌生其自生能力”,“按照發(fā)展中的問題必須通過發(fā)展的辦法來解決的要求”,對刑事訴訟當事人及其近親屬的物質救助標準應當結合國家的現(xiàn)實財力制定,應以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狀況為主要原則。
2.貨幣補償為主,精神救助為輔原則。對刑事訴訟當事人及其近親屬救助的方式包括物質幫助和精神撫慰兩種,即對刑事訴訟當事人及其近親屬的救助主要以貨幣的方式來實現(xiàn),但不能忽視精神性救助的重要性。例如某服刑人員的家庭生活十分困難,家中女兒因缺少照顧,在一夜晚遭到同村的兩名男青年強奸。檢察機關領導得知此情況后,為保護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及時協(xié)調相關部門為這名女孩重新轉到較遠的一所學校就讀,使得該女孩的精神創(chuàng)傷得到撫慰。同時,考慮到該家庭的實際困難,檢察機關領導還親自協(xié)調當?shù)孛裾认嚓P部門按照國家的政策給予其親屬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使該家庭生活逐步步入正軌,也使該服刑人員能夠順利的接受改造。
3.救助手段的暫時性與目標的長期性相結合的原則。為受助者增強“造血”自救功能是社會救助的最終目的。對刑事訴訟當事人及其近親屬的救濟不僅僅是簡單的“扶危濟困”,而是要通過外力逐步使受助者擺脫困境,提高自身能力,謀求全面發(fā)展。這就需要轉變傳統(tǒng)救助觀念,改進救助方式,提高救助效益。真正實現(xiàn)變受助者被動式接受救助,逐步轉為主動式參與救助;變現(xiàn)金為主、物質為輔的救助,逐步轉為以提高受助者發(fā)展能力為主的綜合性服務式救助;變救助貧困,逐步促進資產積累,最終增強受助者全面發(fā)展的能力和條件。
(四)建立對刑事訴訟當事人及其近親屬救助制度必須解決的相關問題
我國對刑事訴訟當事人及其近親屬救助制度總體的目標,應該是以國家財政撥款為主,積極倡導和利用社會資助,建立起管理統(tǒng)一、項目協(xié)調、對象明確、標準嚴格、實施簡便、資金籌措多樣的普遍、規(guī)范、健全的社會救助制度。
1.對刑事訴訟當事人及其近親屬的救助費用來源問題。救助資金來源應以政府財政資金為核心,社會、民間組織和個人為社會救助提供捐贈、資助為重要來源。通過逐步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增強社會救助資金實力。要考慮適當調整支出結構和制定更優(yōu)惠的資金使用政策措施,拓寬資金的使用效率。例如在法律的允許下,為受助者的創(chuàng)業(yè)提供稅收、行政管理等優(yōu)惠政策,使得資金的使用效率達到最優(yōu)化。
2.加強對刑事訴訟當事人及其近親屬救助制度的監(jiān)督問題。這是確保對刑事訴訟當事人及其近親屬救助制度實施過程中具有權威性和長效性的重要保障。按照監(jiān)督機關的性質不同可以將監(jiān)督機關分為專門機關監(jiān)督、內部監(jiān)督制約機制、社會監(jiān)督三種類型監(jiān)督網絡。內部監(jiān)督制約機制主要是對于救助對象、救助標準、救助金額等信息需要行政機關權威信息公示,并且對救助資金的使用需要審計機關定期審計,將此項社會救助工作置于行政程序法的完全監(jiān)督之下。社會監(jiān)督分為人民群眾監(jiān)督和新聞媒體輿論監(jiān)督兩種類型。特別是可以嘗試建立信息化監(jiān)控模式,在互聯(lián)網上及時發(fā)布受助者的基本信息和受助數(shù)額,全程公開救助資金的流向,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監(jiān)督力量保證資金運作的公平、透明。
三、對刑事訴訟當事人及其近親屬救助制度的程序設計
(一)對刑事訴訟當事人及其近親屬救助的啟動程序
啟動程序包括兩種情形:申請或依職權開展。申請程序是指由保障對象本人或者辦案的司法機關提出申請,提交申請書及個人身份證明、基層組織或所在單位出具的生活困難和與犯罪行為無關的證明證據(jù),表明其接受救助的訴求。依職權開展的救助程序是指。由檢察人員在辦理案件過程中,依據(jù)救助者個人或家庭收入、財產狀況或其他生活情況,經調查核實后作出是否提供救助的評估。
(二)對刑事訴訟當事人及其近親屬救助的執(zhí)行程序
經過上述程序作出對刑事訴訟當事人及其近親屬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犯罪而導致的生活困難進行救助的決定后,檢察機關應當立即依照相關的法律、行政法規(guī),向民政部門通報此類情況,協(xié)調民政部門盡快將犯罪嫌疑人近親屬納入到社會保障體系中,解決其生存的基本問題。與此同時,檢察機關應啟動對刑事訴訟當事人的心理干預機制,依靠專業(yè)的團隊解決其精神問題,及時與刑事訴訟當事人及其近親屬所在社區(qū)、單位、學校取得聯(lián)系,爭取社會的各方面力量對受救助對象的消極情緒進行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