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文田
聽老師講課常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情況:部分學生懨懨欲睡,提不起精神,教師提問,少數(shù)人應答.思維積極的往往沒有幾個.學生不主動參與,課堂上死氣沉沉,教育資源浪費,師生的精力與時間也浪費了不少,于是有人懷疑了"這就是新課標下的語文課嗎?"劉國正先生說"改革中學語文教學,關鍵在一個‘活字.”教師要教得活脫,學生要學得活潑,這樣語文課就有了活力.那么,語文課自身怎樣才能活起來呢?
一.以情激情,教師自身要活來.
無數(shù)教育家的研究表明,情商比智商更重要,蘇霍母林斯基認為“在每一個孩子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弦,撥動它就會發(fā)生特有的音響,要使每一個孩子的心弦對準音調.”于漪老師深得這一理論的奧秘,認為“知心才能教心,師生之間共同語言多.那樣獨特的琴弦就會發(fā)生特有的音響.”學生的思想、理念、情趣,就會在師與生,人與文的情感共鳴中得以升華,我在教杜甫的《春望》時,先用多媒體營造春城敗象的情景,重點賞析“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一聯(lián),激活了學生的想象.有人說這是愛國詩,有人說是抒情詩,有人說是思親詩……這樣,學生的感情與文情交融,情注入全篇,情融入課堂.“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的主題,學生自我領悟,而無需教師空洞的講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也學得投入,學得開心.
二.改變觀念,學習主體要活起來.
語文是一門最具有人文特征的基礎學科,學習民族語言,就是學習和接受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語言模式、思維模式、審美情趣和價值觀念.因此,語文教學就是用智慧培育智慧,用生命呵護生命,用創(chuàng)造激發(fā)創(chuàng)造的事業(yè).離開了人文性,語文教學就會失去靈魂、靈性而顯得蒼白無力.為此,陶行知先生曾疾呼語文教學要“六大解放”,其核心就是解放學生的個性,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變講堂為學堂,把讀書思考的時間還給學生.例如我在教《狼》一文時,把故事情節(jié)按屠夫遇狼、懼狼、御狼、殺狼這一過程,畫成四幅圖畫,用投影打出來,讓學生分別給四幅畫分別配解說詞,要求在不違背故事情節(jié)的基礎上,可以展開合理的想象.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分工合作,既學到了知識,又真正感受到學習語文的快樂.這樣,學生唱主角,我只是相機點撥,教師教得開心,學生學得樂意.
三.創(chuàng)設情境,整個課堂要活起來.
兩千多年前孔子就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現(xiàn)代心理學之父皮亞杰指出,所有智力
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興趣.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也認為“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的學習會遏制學生掌握的意圖.”顯然,人是有情感的動物,鐘情于某個事物,就會有力量勇往直前,克服困難.學語文更要如此,注情于學習中,學習就會快樂.
要讓課堂活起來,當然要講道理,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責任感,但僅僅曉之以理遠遠不夠,還要動之以情,激發(fā)他們學習的主動積極性.曉之以理也好,動之以情也好,須聚焦在抓住學生的心理上,把一堂堂課上的生動活潑.學生有求知的欲望,好奇的心理置身于活潑的氣氛中,就會知之、好之、樂之,品評字詞,鑒賞作品,遨游于祖國語言文字的海洋,從而產生熱愛語文的感情.
四.創(chuàng)造機會,課外學習要活起來.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教學一經(jīng)與生活聯(lián)系,必然生動活潑,事半功倍.面向社會,貼近生活,使語文的“根”深深扎在生活的土壤里,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培育學生獨立參與社會競爭的能力.其方法是將與生活有直接關系的課文放到具體的場景中進行學習.例如我在教課文《我的空中樓閣》和《故都的秋》時,便帶領學生對樓閣和秋天進行考察,并請有關名師給學生講解,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激發(fā)了學生課外學習的興趣.又如,我組織學生出小組墻報,班級黑板報、辦手抄報、講民間故事、成語接龍、答記者問競賽等.以培養(yǎng)學生動腦、動手、動嘴、動眼的能力.
中學階段是學生打基礎的階段,不僅是知識的基礎,“還要打一點精神的底子”.這精神的底子,最初主要是源于書本,尤其是名著.每一個民族,每一個時代的精華都凝聚在名著中.讀文學的、哲學的及其它領域的名著,不僅僅是獲得知識,更重要是讓學生感受到五彩繽紛的世界,人的神奇力量,激發(fā)創(chuàng)造新世界的宏愿.因此,我還常常把學生帶進圖書館,引進閱覽室,走進書店……學生們發(fā)現(xiàn)除了課本之外,還有好大一個天.
總之,教師要教得活脫,學生要學得活潑,又能把社會、生活中有關語文的“活水”引進來,語文課就有了生動性、生命力,這樣的語文課才能活起來.
聯(lián)系電話︰13518368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