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刑事和解制度的本土化研究

      2009-04-21 03:09:08古津賢
      理論與現(xiàn)代化 2009年2期
      關鍵詞:刑事和解本土化

      古津賢

      摘要:刑事和解制度自20世紀70年代在美、英等西方國家產生以來,已經(jīng)形成了平衡、敘說和恢復正義等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并在實踐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我國建立刑事和解制度有著傳統(tǒng)文化、刑事政策、人本主義和現(xiàn)代法治等基礎。在分析我國刑事和解制度的現(xiàn)狀及其存在的隱憂的基礎上。全面考慮刑事和解制度適用的對象與范圍、適用備件、專門的機構、特別程序以及法律監(jiān)督等模式的構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刑事和解;恢復正義;本土化;制度構想

      中圖分類號:D915.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02(20D9)02-0101-06

      如何在刑事司法體系內實現(xiàn)既保護被害者利益又使犯罪者復歸社會的理想目的是當今各國刑事政策中面臨的重大課題。20世紀70年代,西方的學者在對這一問題的探討中,提出了刑事和解理論。刑事和解制度在英美等西方國家產生以來,已形成了平衡、敘說和恢復正義等一整套的理論體系,并在實踐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我國刑事和解制度已經(jīng)引起司法界和理論界的廣泛關注。筆者認為,在當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加強對西方刑事和解制度研究,學習和借鑒西方國家的刑事和解制度,密切結合我國司法工作的實際,使該制度本土化,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

      一、刑事和解制度的產生及其蘊涵

      刑事和解制度(Victim offender reconciliation,簡稱VOR),是指在犯罪后,經(jīng)由調停人的幫助,使加害者和被害者直接相互交談、協(xié)商,解決糾紛或沖突的一種刑事司法制度。其目的是修復因犯罪人的犯罪行為而破壞的加害人和被害者原本具有的和睦關系,并使罪犯因此改過自新,復歸社會。刑事和解的思想淵源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會的私人分割賠償,但作為一種刑事思潮和理論,它始于20世紀中葉,是西方國家新的刑事思潮和法律價值觀變化的產物。1941年德國犯罪學家漢斯·馮·亨蒂首次提出,“被害人在犯罪和預防犯罪的過程中,不只是一個被動的客體,而是一個積極的主體。不能只強調罪犯的人權,而且要充分肯定和堅決保護被害人的人權?!薄岸?zhàn)”以后誕生了一門新的犯罪學——被害人犯罪學,研究的內容涵蓋了被害人的地位、被害過程、被害預防和被害政策等。1957年英國的大法官瑪格麗·弗瑞(Margery Fry)提出,在刑事司法過程中不應無視被害人,應賠償被害人的損失,并著力于罪犯與被害人的“和解”。刑事和解制度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在發(fā)達國家逐漸發(fā)展起來。1974年加拿大安大略省的被害人與加害人和解計劃成為這一領域的典型。20世紀90年代以來,刑事和解制度在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得到更廣泛深入的發(fā)展。

      刑事和解制度的產生主要基于傳統(tǒng)刑事司法的局限。根據(jù)傳統(tǒng)刑事司法制度,犯罪是個人侵害刑法所保護的利益或者是侵犯統(tǒng)治階級所確立的統(tǒng)治秩序的行為,從形式上來講,犯罪是違反了國家制定的有關刑法規(guī)范,這樣被害人與加害人之間的沖突和糾紛,就成了國家和個人之間的沖突和糾紛,國家和加害人就成了糾紛和沖突的雙方,加害人對被害人權利的侵害只是國家啟動刑罰的一個誘因,作為直接沖突的一方當事人的被害人,在公訴案件中成為一個不足輕重的“準當事人”。從某種意義上說,犯罪行為被認為不僅僅是對被害人個人的侵害,而是對國家、社會秩序和公共利益的危害,國家成為任何犯罪的受害者。以國家追訴為標志的刑事司法模式以及以監(jiān)禁刑為中心的刑法結構,雖然在法律效果上實現(xiàn)了對犯罪的懲罰,實現(xiàn)了社會正義,但在被害人損失的彌補,犯罪的矯正及被破壞的社會關系的恢復等方面就顯得力不從心,帶來了成本過高,改造效果不理想等一系列難題。有位西方學者將個人之間的沖突轉化為國家與個人之間的沖突過程描述為,“國家不僅僅竊取了沖突,而且通過迷人的法律語言將社會相互聯(lián)系和沖突的戲劇性效果和感情轉變?yōu)檫m用刑事程序的技術過程。”所以,傳統(tǒng)的刑事司法觀對犯罪概念的理解,其合理性值得懷疑。

      刑事和解是兼顧被害人利益和犯罪人利益的產物,通過刑事和解被害人不但能夠獲得實質性的利益,還可以彌補精神上所受的損害,有助于被害人再社會化;對于犯罪人來講,通過和被害人相互交談,可以認識自己犯罪行為給他人帶來的痛苦,真誠悔悟,并以實際行動賠償被害人的損失,建立和睦的社會關系,提升社會責任感。刑事和解還體現(xiàn)了對公共利益的保護。刑事和解所體現(xiàn)的對公共利益的保護傾向更集中在“未來”,而不是“現(xiàn)在”;指向的是較大的公共利益,而不是現(xiàn)行犯罪侵犯的較小的公共利益。刑事和解是被害人與犯罪人進行的一種協(xié)商,由此決定了和解過程是雙方個人利益之間的相互平衡。因此,刑事和解旨在被害者獲得對損害的賠償,犯罪者獲得諒解,被破壞的社會關系得到恢復,其最終價值取向為被害人與犯罪人之間的互利。刑事和解制度主張國家在行使刑罰權的同時,應當考慮到犯罪人和被害人的感受,關注預防犯罪、罪犯回歸社會的問題,對國家壟斷刑罰追訴權,從另一個側面提出了反思。刑事和解具有平衡各方利益,兼顧考慮各種價值取向,修復被犯罪損害、破壞的社會關系和秩序的功能。當然,刑事和解的價值蘊涵絕不僅僅限于此,它反映并體現(xiàn)了新的刑事觀念,如刑事訴訟的經(jīng)濟性,刑罰的開放性、謙抑性,行刑的社會化等。

      二、刑事和解制度的理論基礎

      (一)平衡理論

      平衡理論以被害人在任何情況下對何為公平、何為正義的合理期待的相對樸素的觀念為前提。當先天的平等和公正的游戲規(guī)則被加害人破壞時,被害人傾向于選擇成本最小的策略來恢復過去的平衡。一種平衡恢復的成本越低,被害人選擇這種方式的可能性就越大。這種成本包括被害人在刑事和解中投入的經(jīng)濟成本、時間成本、精神成本及放棄傳統(tǒng)的刑事訴訟程序來恢復利益平衡的機會成本。正是在這種意義上,平衡理論與其稱之為“平衡理論”,毋寧稱之為“成本理論”,平衡與恢復是被害人希望達到的目的,而成本計算則是其選擇刑事和解的根本原因。這種理論的缺陷在于,僅僅從被害人、而不是社會與加害人的角度來認識刑事和解,能夠回答的也只能是“被害人為什么參與”的問題。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并不能全面地說明刑事和解的所有價值,因此,它是片面的。

      (二)敘說理論

      敘說理論將刑事和解當作被害人敘說被傷害的過程,并將被害敘說視為一種有效的心理治療方式。該理論源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治療中的“自由聯(lián)想”。自由聯(lián)想療法是治療師讓案主在毫無拘束的情境下,盡情道出心中所想的一切,無論是痛苦的還是歡樂的,無論是荒誕的還是理性的——只要想到的,就毫無顧忌地說出來。因此,自由聯(lián)想的過程本身,就具有心理治療效果。該理論不局限于被害人單方敘說被害經(jīng)過及對其生活各個方面的影響,而更注重被害人與犯罪人雙方信息交流、共同探討,分析犯罪產生的動機、社會背景和深層次的原因。敘說過程的重要意義,

      不在于故事內容本身,而在于敘說的過程和敘說者與敘說對象的共鳴。敘說理論借用了心理學的方法來解讀刑事和解的理論蘊涵:由于刑事和解過程的心理治療效果,作為刑事和解的最重要的價值目標之一的被害人恢復具有了現(xiàn)實的可能月。

      (三)恢復正義理論

      恢復正義理論認為,犯罪破壞了加害人、被害人和社會之間的正常利益關系,恢復正義的任務就是在三者之間重建這種平衡?;謴驼x所追求的利益平衡時一種質的平衡,有別于以報應正義為基礎的傳統(tǒng)司法的平衡。恢復正義追求全面的平衡:對被害人而言,修復物質的損害、治療受創(chuàng)傷的心理,使財產利益和精神利益回復舊有的平衡;對加害人而言,向被害人、社會承認過錯并承擔責任,在確保社會安全價值的前提下交出不當利益而恢復過去的平衡;對社會而言,受到破壞的社會關系得到了被害人與加害人的共同修復,從而恢復了社會關系的穩(wěn)定與平衡?;謴驼x構成了當今西方刑事和解最重要的理論基礎。兩者的辯證關系為,恢復正義是目標,刑事和解是途徑。作為恢復正義最重要的司法形式,刑事和解最大限度地體現(xiàn)了恢復正義的具體要求?;謴驼x理論不同于平衡理論、敘說理論。后兩者僅從被害人利益的角度闡述刑事和解的內容和價值,恢復正義理論則更全面目充分地闡明了刑事和解的價值理念。

      三、刑事和解制度本土化的可行性分析

      (一)和合文化的文化基礎

      在我國幾千年傳統(tǒng)法律文化中,儒家思想深深地影響并左右著其價值取向,成為我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核心,至今仍對我國社會發(fā)揮著巨大的影響。傳統(tǒng)儒家思想以“和”為核心,主張“和為貴”。和合文化的要旨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首先是人與自然保持和合的關系,人要順應自然,與自然融為一體;其次,是人與人之間保持和合的關系,強調社會關系的和睦融洽,避免爭斗、糾紛??鬃釉疲骸岸Y之用,和為貴”,“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卞X穆指出:“中國人乃在異中求同,其文化特征乃為—和合性。”美國學者博登海默說:“在信奉儒家學說的中國,人們特別傾向調解而不是訴訟,而且這種偏愛調解的傾向很大程度上延續(xù)至今。”懦家的和合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內涵和精華所在。“和為貴”的歷史文化基因有著很強的生命力。占主導地位的儒家思想,要求司法人員不要輕易地對糾紛進行審判并下達具有拘束力的判決,而是要就糾紛進行調解,以尋求雙方當事人都滿意的解決方案。

      (二)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基礎

      隨著現(xiàn)代刑事司法理念對刑罰報應論的摒棄和對刑罰預防論的趨同,20世紀后期。非犯罪化和輕刑化的刑事政策成為主流話語,輕刑化日益成為一種世界性的趨勢和潮流。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是黨中央基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出來的重大政策。其基本含義為,“嚴”就是毫不動搖地堅持“嚴打”方針。集中力量依法嚴厲打擊嚴重刑事犯罪;“寬”就是堅持區(qū)別對待,可以依法從寬的就應從寬處理。對情節(jié)輕微、主觀惡性不大的犯罪人員,盡可能給他們改過自新的機會,依法從輕、減輕處罰。從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出發(fā),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也就是輕輕重重、輕重結合的刑事政策,做到既要有力打擊和震懾犯罪,維護法制的嚴肅性,又要盡可能地減少社會對抗,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實現(xiàn)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tǒng)一。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意味著我們不再一味地借助高壓、監(jiān)禁等方式解決刑事犯罪問題。而應探求理性的、多元化的犯罪應對機制。

      (三)人本主義的社會基礎

      傳統(tǒng)的刑法觀念過于突出國家的主導作用和絕對權威,而湮沒了個人在刑事司法中的地位和訴求。犯罪是對國家的侵害,但其表現(xiàn)和內容是對被害人的侵害。刑事追訴制度重視國家利益的維護,漠視個人利益的保護,認為維護了國家利益也就維護了個人利益。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逐步確立,國家與社會開始分離,導致價值觀念多元化和利益多元化,個^利益開始得到重視。刑事和解制度將刑事糾紛中的當事人(加害人與被害人)作為和解的主體突出出來,他們不再是被動的參與者,而是作為直接參與和解的雙方進入和解程序。國家角色從矛盾沖突的一方演化成了矛盾的協(xié)調者,刑事司法的使命從國家刑罰權的實現(xiàn)、法制權威的維護讓位于社會矛盾的沖突調停和糾紛的平抑。刑事和解從根本上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理念,有利于保護雙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刑法對人權的尊重。

      (四)現(xiàn)代法治的法律基礎

      我國法治化建設的進程中,不但要挖掘、吸納中國傳統(tǒng)的法律文化,而且要學習和借鑒西方先進的法律文化。從刑事司法領域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和合思想同西方法律文化中的輕刑化的趨向有相通之處。在刑事和解的過程中,被害人因和解結果與其個人利益緊密相關,因此能夠爭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同時,在刑事和解的制度中,由于司法機關實際上并不具體地參與協(xié)商過程,只是對雙方的協(xié)商起組織和提供建議的作用,基于被害人角色的私權性,被告人不可能受到來自國家公權的威脅,由此導致司法腐敗和司法權濫用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因此,相對而言,刑事和解更符合法治國家調節(jié)、控制國家權力,實現(xiàn)公民權利、自由、平等這一根本理念的要求。通過將實行刑事和解后的犯罪人納入社區(qū)中進行矯治,有利于修補被破壞的社區(qū)和諧,有利于加速犯罪^再社會化的進程?,F(xiàn)代法治不僅表現(xiàn)為國家法治權威的確立,更表現(xiàn)為國家權威對個體公民利益的尊重和保護。因此,通過刑事和解的探索,也開始逐漸打破國家法壟斷的堅冰,而出現(xiàn)了國家法與民間法相互交融的趨勢,傳遞著現(xiàn)代法治趨向變化的微妙信息。

      四、刑事和解制度本土化的思考

      (一)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國的現(xiàn)狀及其隱憂

      1.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國的現(xiàn)狀

      從我國的刑事和解的實踐來看,據(jù)統(tǒng)計,2001年至2002年,威海市40%的輕傷害案件通過“和解”撤案方式結案。2003年1月至2004年6月,威海市高新區(qū)公安分局共受理傷害案件89起,立案后經(jīng)過當事人自行刑事和解,公安機關按撤案處理的有43件,占48.1%;威海市環(huán)翠區(qū)公安分局受理的輕傷害案件165件,當事人刑事和解后撤案的有34件,占20.6%。北京市朝陽區(qū)人民檢察院自2002年開始進行輕傷害案件處理改革的嘗試,制定了《輕傷害案件處理程序實施細則》,2003年北京市委政法委在此基礎上出臺了《關于處理輕傷害案件的會議紀要》,規(guī)定對于民間糾紛引起的輕傷害案件,如果犯罪嫌疑^,有認罪、悔罪表現(xiàn),積極賠償損失,被害^要求不追究刑事責任,可以做出撤案、不起訴或免予刑事處分的處理,此后北京市的刑事和解迅速開展起來。迄今為止,北京、浙江、安徽、上海等地的省級政法部門相繼發(fā)布了有關辦理輕傷害案件,使用和解程序的規(guī)范性文件,其他一些地方的地市甚至縣級政法部門也出臺了類似的政策性文件。山東煙臺檢察機關推行的“平和司法”,模式也引起了學界的極大關注。當前

      我國司法實踐中刑事和解制度的適用范圍也由最初的輕傷害案件擴展到盜竊、搶劫、重傷害以及過失犯罪案件,并特別適用于未成年人犯罪、在校大學生犯罪等案件。

      2.刑事和解制度的隱憂

      刑事和解制度并非一項完美無缺的法律制度,也有其負面影響。德國學者伯恩特·許乃曼認為,刑事和解的消極作用表現(xiàn)為兩方面:一是刑事和解可能會削弱刑罰的一些功能。根據(jù)罪刑法定原則,行為人事前即可知悉犯罪后果。而在權衡之后決定是否采取活動。如果行為人預計可以通過賠償來逃避刑罰,則可能更積極主動地實施犯罪;二是刑事和解在一定程度上違反了平等原則。相對而言,社會底層的行為人因為經(jīng)濟能力的缺乏而無力履行經(jīng)濟賠償,而刑事和解為白領犯罪人提供了規(guī)避刑事審判法網(wǎng)的可能性。

      刑事和解在理論表述上,是以維護被害人的尊嚴和權利,調整刑罰理念以更好地促使加害人的悔過自新為目的,增強司法系統(tǒng)的信譽,維護司法權威。但在實踐層面,司法機關對這些價值的實現(xiàn)可能并不太關心,司法機關真正關心的是當事人的息訟、司法資源的節(jié)省、訴訟進度的加快等更為功利性的價值追求。司法實踐中存在:(1)對某些應立案追究刑事責任的案件,往往因加害人與被害人和解而不予立案;(2)對某些雖已達成刑事和解,但仍應追究行為人刑事責任的已立案的刑事案件,卻以和解為由擅自做出過輕處罰,甚至不予追究(撤案、不捕、不訴、作出無罪判決等);(3)某些司法人員違背當事人意愿,通過強硬地做“思想工作”、隱瞞事實和法律等手段強制和解。這些都會導致當事人的權利受損、法律權威下降,乃至影響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現(xiàn)。

      (二)建立我國刑事和解制度構想

      1.刑事和解適用對象

      在我國,刑事和解適用的對象應嚴格限制在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和在校大學生,以及成年嫌疑人中的過失犯、初犯和偶犯。對未成年人適用刑事和解是各國的通例。其目的在于尋求對未成年犯罪行為人的特殊保護,未成年人生理、心理尚未完全發(fā)育成熟,多數(shù)未成年人犯罪偶發(fā)性比較大,其主觀惡性較小。因而對未成年人犯罪,應采取“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應以教育為主,懲罰為輔。聯(lián)合國《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標準規(guī)則(北京宣言)》中規(guī)定,對未成年犯罪人,應“減少根據(jù)法律進行干預的必要”,根據(jù)這一精神,該《規(guī)則》18.1條(C)款規(guī)定少年司法中以補償和賠償作為監(jiān)禁的替代措施。成年犯罪人中的過失犯、初犯、偶犯也可以適用刑事和解。一般認為,過失犯、初犯、偶犯的成年犯罪嫌疑人主觀惡性不深,危害相對不大,從矯正犯罪和實現(xiàn)犯罪人社會化的角度,理應將他們確定為刑事和解的對象。

      2.刑事和解適用范圍

      刑事和解的過程是國家公權力威力弱化、公權力對私權利讓渡的過程和結果。所以,限制適用刑事和解的案件范圍就顯得相當重要。(1)自訴案件。目前我國自訴案件中的和解只適用于告訴才處理的案件和被害人有證據(jù)證明的輕微刑事案件。而對于被害人有證據(jù)證明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財產權利的行為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而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責任的案件,則不允許當事人和解。筆者認為,這些案件總體上說并沒有嚴重侵犯國家的公共利益,被害人和加害人之間存在著和解的可能,也應納入刑事和解范圍。(2)公訴案件。適用范圍嚴格限定在應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緩刑等的輕微刑事案件。包括:各類過失犯罪,以及數(shù)額不大的盜竊、詐騙、搶奪、敲詐勒索等經(jīng)濟犯罪。上述案件中的犯罪行為主要是不同程度地侵害了被害人的利益,對公共利益侵害較小,適用刑事和解不至于造成對被害人、犯罪人利益的保護和公共利益保護的失衡。對于暴力犯罪案件,盡管情節(jié)輕微符合不起訴的條件,但不適宜進行和解。因為,從被害人來講,暴力犯罪被害人的報應情感遠遠超出其被害恢復的需要。在我國法制轉型過程中,而對復雜的社會現(xiàn)實,對暴力犯罪適用刑事和解,將難以避免暴力、威脅等案外因素的介入。

      3.刑事和解適用條件

      刑事和解應具備客觀事實條件和主觀意志條件??陀^條件是指案件事實與證據(jù)方面的基本要求。主觀條件是指犯罪嫌疑人的有罪答辯和雙方當事人和解的自愿性。(1)客觀事實條件。由于我國規(guī)定了公檢法三機關都可以進行調解,因此,學界普遍認為刑事和解可以適用于偵查、起訴和審判各階段。至于在適用過程中是否要求案件事實清楚,證據(jù)確實充分則有不同的觀點。筆者認為,刑事和解的客觀基礎只能是事實清楚,證據(jù)確實充分。因為,沒有查清案件事實,證據(jù)不確實充分,也就很難確定真正的加害人與被害人,刑事和解也就無從談起。(2)主觀意志條件。刑事和解要求加害人和被害人出于自愿,和解是雙方當事人真實意思的表示,這種和解應排除各種形式的欺騙、脅迫和利誘。因為,刑事和解的目的是為加害人與被害人提供一個交流互動平臺,從而實現(xiàn)相互關系的和諧。任何歪曲的主觀意志,刑事和解的價值目標就無法實現(xiàn)。有罪答辯意味著犯罪嫌疑人承認犯罪行為是自己所為,認識到犯罪行為對被害人的實際損害。

      4.設立專門的和解機構

      刑事和解應當體現(xiàn)出以社會為本位的理念,更加強調當事人雙方的主動性,而刑事司法機關的調解活動總是體現(xiàn)一種國家的意志,歸根結底仍然是在運用國家的權力在化解糾紛。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等法律規(guī)定,我國現(xiàn)行的和解都是在司法機關主持下進行的,司法人員的特殊職業(yè)會對其調解人身份和當事人心理產生影響,因此,加害人與被害人在和解的過程中會做出并不完全自愿的決定。在我國覆蓋社區(qū)的基層調解組織具有豐富的調解工作經(jīng)驗,是建立和解調解機構的重要基礎??梢砸曰鶎诱{解組織為基礎,培訓合格的和解員,從而使其在刑事司法機構之外保持相對的獨立性與中立性。因為刑事和解不同于一般的民間調解,因此,要采取必要的司法監(jiān)督和司法控制,包括:審查案件是否交付刑事和解;派人對和解過程進行監(jiān)督;對和解協(xié)議內容的審查等。

      5.制定特定的和解程序

      刑事訴訟法改變了將刑事賠償納入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傳統(tǒng)模式,將解決賠償爭議作為與解決刑事責任問題同等重要。從而使刑事和解不再是刑事程序的附屬,而本身就是獨立的程序。江蘇南通檢察院采取的“檢調對接”模式值得借鑒,該模式的做法:一是程序上對接。即在案件的起訴階段,檢察機關告知輕微的刑事案件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雙方可就民事部分達成和解,并根據(jù)當事人的申請將案件的民事賠償問題移交“調處中心”,有專職調解員支持調處,檢察官參與引導監(jiān)督;二是實體對接。調解如果達成協(xié)議,檢察機關則以調處中心出具的書面建議為依據(jù),視案中受損關系修復情況、被害人的諒解程度、被告人通過賠償所體現(xiàn)的悔罪態(tài)度,作為刑事實體部分司法處理的酌定考量因素,選擇適用商定公安機關撤銷案件或不起訴決定或向法庭提出從輕、減輕的量刑建議。當然,在完善刑事訴訟法時,應在刑事和解程序中規(guī)定:刑事和解的適用條件、適用范圍、提出受理、調解機構、司法控制與監(jiān)督、法律后果等。

      6.刑事和解的法律監(jiān)督

      近年來,在偵查階段、起訴階段通過刑事和解的方式處理刑事案件的數(shù)量與比例越來越高。由于刑事和解還處在試行與摸索階段,該制度仍存在許多問題。刑事和解雖然體現(xiàn)了當事人在一定程度上的處決權,但并非意味著對權利無休止的忍讓,畢竟公權力的邊界需要維護,因此,加強對刑事和解的法律監(jiān)督十分必要。法律監(jiān)督的方式為:檢察機關對偵查環(huán)節(jié)與審判環(huán)節(jié)的刑事和解進行監(jiān)督;由人民監(jiān)督員和檢察機關的內部監(jiān)督機制對檢察環(huán)節(jié)的刑事和解進行監(jiān)督。監(jiān)督可以采用備案與聽案兩種形式。為了使每個案件都能受到監(jiān)督,可采用備案制,即公安機關和審判機關在案件辦結后,將和解協(xié)議、處理決定書和裁判文書等送到檢察機關備案。檢察機關的相關部門在案件辦結后,將有關材料報送案件監(jiān)督管理部門備案。檢察機關及其內設的監(jiān)管部門對材料進行審查,結合比例較小的抽查制度和比例較高的當事人回訪制度,對案件展開全面監(jiān)督;對公安機關與審判機關的一些重點案件,檢察機關可參與或旁聽調解,進行深入的監(jiān)督,在檢察環(huán)節(jié),除對擬不起訴的案件必須啟動人民監(jiān)督員程序外,人民監(jiān)督員亦可參與或旁聽檢察機關所辦理的一些案件。

      責任編輯宋奇

      猜你喜歡
      刑事和解本土化
      訴前強制調解的邏輯及其本土化建構
      美樂家迎來本土化元年
      辯訴交易在我國的冷遇與發(fā)展
      我國刑事和解制度的未來
      論湘西地區(qū)刑事和解制度的適用
      商(2016年33期)2016-11-24 23:35:50
      我國刑事和解制度的缺陷與完善
      淺談我國刑事和解制度
      商情(2016年39期)2016-11-21 10:08:46
      淺談刑事和解的價值體現(xiàn)
      商情(2016年39期)2016-11-21 10:04:55
      論電視節(jié)目的本土化
      新聞傳播(2016年4期)2016-07-18 10:59:22
      真人秀節(jié)目的本土化
      新聞傳播(2016年21期)2016-07-10 12:22:35
      宁明县| 浦东新区| 内乡县| 江津市| 沙河市| 博客| 博兴县| 蚌埠市| 永靖县| 平塘县| 临朐县| 南靖县| 嘉义市| 邵阳县| 白沙| 沙雅县| 寿光市| 广东省| 海伦市| 漳州市| 安国市| 霍邱县| 郓城县| 陇川县| 鄂托克旗| 根河市| 始兴县| 南雄市| 来安县| 区。| 天长市| 边坝县| 禹城市| 侯马市| 沙坪坝区| 桃源县| 南平市| 林甸县| 冷水江市| 福清市| 东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