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大學從游十記

      2009-04-23 02:31:00王一川
      文學教育 2009年4期
      關(guān)鍵詞:美學大學同學

      王一川,著名文學教育家。本刊顧問。1959年生?,F(xiàn)為北京師范大學藝術(shù)與傳媒學院院長、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2005年度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先后在四川大學、北京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取得文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主講“文學概論”課列為2004年度國家級精品課程?,F(xiàn)任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中華美學學會常務(wù)理事兼審美文化委員會主任。北京師范大學泛媒介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文藝美學、藝術(shù)學、中國現(xiàn)代文藝與文化現(xiàn)代性問題。著有《意義的瞬間生成》、《審美體驗論》、《語言烏托邦》、《中國現(xiàn)代卡里斯馬典型》、《修辭論美學》、《中國形象詩學》、《張藝謀神話的終結(jié)》、《中國現(xiàn)代性體驗的發(fā)生》、《文學理論》等。主編《美學與美育》、《大眾文化導論》、《美學教程》、《批評理論與實踐教程》、《文學概論》、《大學美學》、《新編美學教程》等。

      文學教育在大學應(yīng)該怎么做?我在大學里讀書和教書已不覺31年。這些年的大學文學教育生活對我意味著什么?它帶給我什么?回顧31年的大學生活,我不禁回想起一幕幕難忘的鏡頭,于是生出這樣的念頭:大學,正由于有了大學生和教師的相諧從游,一種活生生的交互傳感的文學的藝術(shù)體驗和學術(shù)興味,才成其為大學啊!大學里有什么?大學里總有水,池水、湖水什么的,有水就該有魚,所以大學里總是有魚的。但我這里說的魚卻是指在大學里生活的大學生和教師們,就像原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的名言那樣,“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游也?!钡疫€要鄭重地加上一句:中魚傳感。凡是有特長的同年級或高年級同學及更高的研究生學長,都可以成為本科生成長的傳導器、傳感質(zhì)或中介,也就是我所謂中魚。中魚就是在小魚和大魚之間充當中介者。這樣看,大學的魚們可分三種:本科生如小魚,教師如大魚,高年級同學及研究生學長如中魚。想想這樣的大學、這樣的魚們:一群群小魚跟從大魚游,還有中魚做傳導,游著游著,小魚們變成了它們自己想象的大魚!我的大學求學時光可以說有四個時段,即本科生(1978至1982)、碩士生(1982至1984)、在北師大任教時在職攻讀博士學位(1985至1987)和做博士后研究(1988至1989),分別是在四所不同的大學,就是四川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和牛津大學。但這里我特別想說的只是本科生和碩士生兩階段。這不是說在職博士生和博士后階段不重要了,而是相比之下,我的職前的本碩兩階段學習,對我后來專業(yè)方向的確定和教師職業(yè)生涯的發(fā)展,具有更突出的預(yù)構(gòu)和實際塑造作用。

      一、大學老師

      最讓我懷想的神話般美妙的時光,是在四川大學中文系77級的本科四年。作為一個懷揣讀書夢想的文學青年,那時的我一進大學就如饑似渴地讀書。這個求學動機在今天可能顯得有點高雅,在當時其實很樸實和普通:作為一個高中畢業(yè)時才15歲而渴望讀書,但卻被毛主席派下鄉(xiāng)去勞動鍛煉的“上山下鄉(xiāng)知識青年”,我在田間地頭發(fā)呆時巴望這一天已很久了?;謴透呖嫉谝荒?,我們那20萬人口的四川樂山地區(qū)沐川縣考上大學和大專的總共也只有22人,而我居然就是其中令全縣人羨慕的一個,能不倍加珍惜?由于深知讀書機會來之不易,幾乎每門課程都讓我投入,每個老師都讓我敬重,因為它們和他們都代表我向往已久的學問。龔翰熊老師的“外國文學史”課,特別受到我和同學們鐘愛,因為他一走上講臺,總是滔滔而來,才思泉涌,充滿激情地向我們打開外國文學的神奇之門。在改革開放年代之初,那門“窗口”課程對我們的啟蒙作用簡直無與倫比!多少年后,我已忘光了龔老師講授的具體知識點以及名言警句,但卻深深地刻下了他的大學教師風貌及帶給我寶貴啟迪的記憶。像他那樣做教師,該有多好!這也是我當時深埋心底而不便向人啟齒的幼稚獨白。多少年后我才知道,那應(yīng)當就是無知的“小魚”想成為自己仰慕的“大魚”的最初的蠢蠢欲動!王世德老師講授的“美學”,把我們年級那時正涌動的與全國節(jié)拍相呼應(yīng)的美學熱火進一步燒旺。由敏銳好學而富于思辨激情的同學張丹寧等發(fā)起,我們年級自發(fā)成立了美學興趣小組。在王老師指導下,無知無畏的我們甚至膽大包天地動手編起了全國第一部《美學詞典》(這種無知在今天看是不懂學術(shù)規(guī)范,但在那時恰恰被視為敢于解放思想的壯舉啊)。這種師生協(xié)力開展美學研究的情形,用今天的時髦雅詞來講,大抵就相當于美學研究工作坊之類吧?楊明照先生的博學儒雅、向熹老師的學識淵博、唐正序老師的嚴謹、張清源老師的熱情關(guān)懷、戴震老師的一絲不茍,也都一一使我無法忘懷,他們共同匯合成為川大教師留給我的難忘記憶。

      二、川大的“民主派”

      其實,本科四年中對我影響很大的除了教師外,還有眾多同學,這是不能不提的大學生活里的另一種不可或缺的重要構(gòu)成因素。我們年級100人中,有大約五分之一強的是“老三屆”(本該在1966、1967、1968年畢業(yè)的三屆高中生,因“文化大革命”而耽誤了高考),他們進校時多三十來歲,比我們大了十來歲,不少是孩子的父親或母親了,帶薪學習,生活經(jīng)歷和學術(shù)閱歷都遠為豐富,尤其是經(jīng)歷過“文化大革命”前“修正主義反動教育路線”的熏染以及十多年的苦熬。多少年后我才意識到,同這些“民主派”在一起學習,真正得益更多的恰是我們這些二十上下的“少壯派”。因為,他們把自己多年的學習體會、體驗甚至教訓,都在日常相處的無形中傳感、滲透給我們,而又不必扮演教師的正經(jīng)角色,幫我們節(jié)省了多少精力、少走了多少彎路!仿佛在教師與我們之間架設(shè)起一座溝通、中介的橋梁,從而事實上給予我們以寶貴的“中魚”般傳導作用。剛進校時,由于擴招,我們在舊的宿舍十人擠一間,擠得苦不堪言。但還在為能圓大學夢而激動不已的我們,卻來不及在乎這些,而是興奮得天天不知疲倦地熄燈后在床上神聊。擔任學習委員的“民主派”老大哥王忠勇,在那時總是成為神聊的中心人物。他述說自己如何在“文革”十年里時常獨自深入被造反派封存的圖書館取書看,自由地讀了一部又一部外國文學作品。博聞強記而又口才一流的他,向我們津津樂道地大講司湯達、巴爾扎克、雨果、海明威、惠特曼等的小說故事,如數(shù)家珍,滔滔不絕,聽得我們?nèi)绨V如醉,樂此不疲,幫助來自邊遠山區(qū)縣城孤陋寡聞?wù)呷缥业燃皶r體悟到外國文學的美妙。有時,他的講述和我們的共鳴歡呼聲直吵得鄰舍同學來敲門時才不得不停息。還要感謝他封我做“文學概論”課代表,讓我從此有機會同文藝學結(jié)下不解之緣。

      三、高分秘訣

      還有的“老三屆”大哥、大姐,都曾從不同方面給我以幫助或感染:王大江、田貴祿、鄧季方、謝武軍、毛建華、何毓玲、趙曉玲等。他們對我的幫助和影響,遍及詩歌、小說和散文創(chuàng)作才華,文藝理論和美學思辨能力,生活閱歷,學習方法,做人做事之道乃至其細枝末節(jié)(細微處方見精神),幾乎方方面面。這些來自同學的及時幫助和持久影響,并沒隨大學時代結(jié)束而煙消云散,而是至今綿延不絕,珍藏于心。第一學期考試成績下來,我雖然竭盡全力但仍不理想,而“民主派”們卻紛紛獲得高分。為什么?不解的我去請教主講“文學概論”課的陳應(yīng)鸞老師,他說人家不僅答了課堂上講的內(nèi)容,而且還有自己的體會和思考。我懷著對陳老師的感激,又向幾位門門高分的“老大哥”、“老大姐”討教,他們說自己的秘訣就是平時喜歡看一些課外書,想一些問題,回答時就有自己的東西了,而且有的上大學前就在報刊上發(fā)表過文章呢。大學的高分原來不僅來自課堂和教材,而且更來自于自己的課余自學和獨立思考。我于是有了豁然開朗的興奮感。從第二學期時起,我知道了努力的方向和方法,賣力地大量閱讀和練習,各門主科成績從此就不曾低過90分了,我也連年被評為“三好學生”。所以,四年本科生活我要特別感懷的人中,不僅有那些引領(lǐng)我從游的“大魚”老師,而且更有一直陪伴我從游的“中魚”學長和“小魚”同伴,特別是學長們的“中魚”式的傳導作用十分重要。在大學里,每個同學(“小魚”)事實上就都是我的“中魚”啊!

      四、人外有人

      當然,這種“中魚”在“大魚”和“小魚”間起著傳導作用的學理,是我多年后在總結(jié)從游式本科教學時才明白過來的。當時只是驚詫,你以為你在自己家鄉(xiāng)那巴掌大地方已經(jīng)拔尖了,但到了大學才知什么叫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就說頭一學期寫作課布置摸底作業(yè)吧。老師出的題目叫“新的起點”。我自以為寫得還將就(自己跟自己比),但等到老師講評龔巧明同學的作文,才知差距有多大。很快就知這位“老三屆”早已是有名的女作家了。班里同學中,寫小說有龔巧明,寫詩數(shù)徐慧(同樣上大學前就是著名女詩人),寫散文有何毓玲,創(chuàng)作上你算老幾?即使不算“老三屆”,更年輕的文學才華與想象力過人的要數(shù)胡紅武了。就是跟我相同年齡段的“少壯派”里,聰穎又好學者數(shù)尹紅,才藝令人艷羨的數(shù)易丹、毛迅、蘇丁、冉光澤,癡迷創(chuàng)作而不斷進取的數(shù)周昌義,家境優(yōu)裕而又勤奮苦讀的是喬靖,才智全面而又為人厚道的是周平,能背誦數(shù)千首古典詩詞并下筆成章的是周裕鍇,書法二胡兼擅的是王岳川,喜歡戲曲而又記憶力驚人的是張慶科。哪個都很厲害??!唱歌、跳舞、體育比賽、辦刊物、辦晚會、詩朗誦等,百位同學幾乎個個都身懷絕技。寫到這里,有一件事不能不提。我從川大畢業(yè)到北大求學時,有大箱書要托運到北京。那時為了替我節(jié)省托運費,赴京工作而又結(jié)伴一道走的幾位同學如劉勇軍、周昌義、胡紅武、劉顯華、陳富榮等一同幫我沉甸甸地托運走了,每每回想起來便涌上一股暖流。我在家時就收到分配到國家經(jīng)貿(mào)部辦公廳工作的劉勇軍寫來的信,他感嘆說一出北京站后大家就充滿懷念和擔憂地各奔東西了,“很快消失在首都的茫茫人海里”,這句子在我心里刻下了不可磨滅的印痕。陌生的北京,新的環(huán)境,讓我們來京的十多個同學常常聚集在“會長”胡紅武周圍,時時通過緬懷大學時光而吸取應(yīng)對京城新生活挑戰(zhàn)的勇氣和力量。胡紅武、謝武軍、周昌義、劉勇軍、王岳川的好客和烹調(diào)技藝至今令我回味。

      這種大學時代同窗給予的支援、感召及慰藉,是任何其他人都不能代替的。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匯聚一堂,本身就形成一種優(yōu)質(zhì)的交互傳感的學術(shù)場域,讓每個身在其中的人于不知不覺中受到持續(xù)的濡染和提升,足見“中魚”對“小魚”和“小魚”與“小魚”之間的影響力有多大。人們常說大學塑造人,這里面其實就少不了“中魚”對“小魚”的傳導作用,和“小魚”同“小魚”之間的相互傳感作用。在此意義上,大學如果沒有同學之間的相互濡染,還能成其為大學嗎?

      五、未名湖的老師們

      本科畢業(yè),我不得不告別難舍難分的同窗們,去到一個帶來新挑戰(zhàn)的陌生新?!贝?。臨行前,白須飄胸的系主任、《文心雕龍》研究專家楊明照先生當眾表揚我考上北大是為川大爭了光,并指點我到北大后去請教前輩校友趙齊平教授、周先慎教授,勉勵我向他們學習,爭取學業(yè)大進(后來他到北大出差時還專門約我見面)。這讓我既感溫暖又生憂慮。北大,那可是全國最高學府啊,你能行嗎?初到北京時同樣是在初春,我因為從成都到北京的火車票不好買,晚到了幾天,中文系的迎新見面會已開過,一切都似乎在暗示我:同學們把你甩到后面了。好在我去北大中關(guān)園一公寓見到我的導師胡經(jīng)之教授和師母后,我的憂慮消除了不少,他們的關(guān)懷給了我溫馨的鼓勵。我從此和同門丁濤、陳偉一次次在這里聆聽先生教誨,還不時地品嘗師母的手藝,這種在導師家登堂入室的感覺是本科階段沒有的。胡老師作為我國文藝美學學科的開拓者,教導我中國美學和西方美學都要學,理論一定要落實到實例分析上,為我指明了“審美體驗”和“體驗”這一主攻方向,帶領(lǐng)我在中國古典美學和現(xiàn)代美學資料收集與整理上下功夫,這些都使我至今仍在受益。

      除了導師外,北大的其他老師也給了我很多。張少康老師的“古代文學創(chuàng)作論”課為運用現(xiàn)代方法研究古代文論做了示范。哲學系葉朗老師為本科生開的“中國美學史”課,吸引了多系本科生和研究生,我聽滿一學期,獲益頗多,他的講稿成為后來影響很大的專著《中國美學史大綱》的基礎(chǔ)。一想到本身就富于詩人氣質(zhì)的詩歌理論家謝冕老師,我腦海里就浮現(xiàn)出這樣的鏡頭:每天清晨,他身穿背心短褲,生氣勃勃地從蔚秀園跑到我們所在的北大29樓313室,輕輕地敲開門,把一疊作業(yè)、材料或一本書交給我們同寢室的他的弟子張志忠,然后繼續(xù)跑步而去。那時沒有電話,導師有事情都喜歡自己跑學生宿舍。謝老師宏亮的聲音和矯健的身影久久地定格在我的記憶中。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和瀟灑風度,常常讓我們羨慕不已而又自愧不如。我的碩士畢業(yè)論文答辯是由他主持的,正是他的開放和睿智給了我寶貴的支持,這種支持一直持續(xù)下來,我有課題申報或評獎申請也總請他寫推薦書,他也總是欣然應(yīng)允。剛從美國交流歸來的樂黛云老師,那時正意氣風發(fā)地在全國開創(chuàng)比較文學事業(yè),成為攪動新的學術(shù)風潮的領(lǐng)軍人物。正是她的魅力感召,我曾到比較詩學領(lǐng)域研習了好些年,也常常從她弟子的博士論文答辯會上受益,而她對我也總是有求必應(yīng)地慷慨幫助。嚴家炎老師是我的川大老師張清源老師的同學,我一到北大就帶著張老師的親筆信去拜見過嚴老師,后來雖沒機會聽他授課,卻從他的著述和為人風范中收獲豐厚。當90年代中后期我因編選“20世紀中國文學大師文庫”而備受爭議煎熬時,他站出來替我說話,令我銘記在心。袁行霈老師是我一到北大就想去聽課的名師之一,早聽說他主講唐詩研究好評如潮,但去了才知他當時到國外講學了,好在多年后能在他藏書如山的藍旗營書房里聽他講學論道,算是彌補當年的遺憾。

      說實在的,要說北大老師同川大老師有什么不同,單就他們個體來比較,你的感覺不一定鮮明,因為他們都素質(zhì)優(yōu)秀、愛崗敬業(yè)、樂教適教;但合成一個整體來想來比,你卻可以立馬產(chǎn)生一種分明的感受:北大老師的與眾不同和優(yōu)勢在于,他們有著一做就成國內(nèi)領(lǐng)先的特別勢頭和影響力!這其中的原因之一,不僅在于地緣優(yōu)勢,而且更在于由地緣優(yōu)勢激發(fā)的創(chuàng)造性活力和潛能開發(fā)上,因為那時的北大畢竟是全國的學術(shù)中心和聯(lián)通國際學術(shù)界的橋頭堡,每個教師都在這個全國最敏銳、最開放、最有輻射力的完整的學術(shù)空間里躍躍欲試,一飛沖天。當然這只屬于我個人在那個年代受業(yè)時的初淺感覺和記憶了。

      六、與頂尖人才相遇

      在北大,雖然全系同級十幾個碩士研究生被編到一個班里,叫中文系81級研究生班,但實際上已不再有本科時代那種“班”的一體式內(nèi)涵了,更多地是同一學科點的同學在一起活動。同班的是注定了不久后就會如雷貫耳、名揚天下或功成名就的同學們:黃子平、葛兆光、季紅真、夏曉虹、章必功、朱曉進、張志忠、張鳴等。他們中多數(shù)畢業(yè)于北大本校,還有的來自吉林大學、上海師范大學、河北師范大學、山西大學等。他們個個才氣獨具,并都攜帶著自己母校的才氣和傳統(tǒng),來與我相遇,立時讓我領(lǐng)受到在川大時不可能有的遠為高遠的學術(shù)標桿和巨大的成才挑戰(zhàn)。同門“老三屆”大姐丁濤曾是北大女附中高材生,親歷“文化大革命”,遠赴北大荒插過隊,人生閱歷豐富,是那種平時不顯山不露水而臨到大事卻極其清晰靈敏深刻之人,她對藝術(shù)的獨特體驗和洞見及對人生的深切領(lǐng)悟更是令我折服。畢業(yè)后,1985年暑假,我在去九寨溝游玩的長途客車上,偶然聽到鄰座幾位大學生模樣的男女青年熱情地夸贊他們的丁濤老師的戲劇分析課多么精彩,直讓我為有這樣的同門師姐而自豪!另一同門陳偉的聰明、敏捷和勤奮,也曾給我莫大的動力。還要特別說到哲學系美學專業(yè)的四川重慶同鄉(xiāng)劉小楓、張法(重慶從四川省分離出去變成直轄市,則是十多年后即1997年的事了)。前者畢業(yè)于四川外語學院德語專業(yè)、后者是我的校友、來自四川大學中文系78級。劉小楓一到北大就顯露了過人的學識、才華和開拓精神,以及熱情待人的風范。很快就名揚海內(nèi)外的他,對那時愚鈍的我的幫助和開啟,讓我永遠銘記。張法是被劉小楓贊揚為“思路永遠那么清楚”的人,他的邏輯思維之清晰、條分縷析力量之強勁以及于默默無聞中一鳴驚人的韌勁和過人才華,為我前行豎立了標桿。

      如果說,四川大學本科生同學協(xié)助我形成了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子所需的包含專業(yè)素養(yǎng)、人生素養(yǎng)及想象力培育在內(nèi)的綜合素養(yǎng),那么,這些全國頂尖的碩士生同學給我的,則是更為深細的文藝美學專業(yè)學人所需的學術(shù)積累和學術(shù)創(chuàng)新素養(yǎng)的濡染。前者更突出寬厚的專業(yè)基礎(chǔ)素養(yǎng),后者則更強調(diào)深細的專業(yè)創(chuàng)新素養(yǎng)。當然,兩者對我的濡染效果本無根本差異,只是重心約略不同而已。

      七、北師大文藝學

      我是1984年9月起到北京師范大學任教的。此前一年,中文系副主任及文藝理論教研室負責人童慶炳老師,派正在北大跟從胡經(jīng)之老師進修文藝美學的齊大衛(wèi)老師來要人,胡老師就推薦了我,我也有幸被他們選中。我一到北師大,童老師就安排我為分校82級學生上“美學”課,并且還和齊老師來聽我上課,課后即開會作講評,從講稿、講解語氣、教態(tài)到板書等都及時提出要求、建議和努力方向。我一到北師大馬上就能開課并站住腳,及時贏得學生的熱情肯定和贊揚,恰是童老師的關(guān)懷所給予的,也與齊老師的幫助分不開。我在第二年就跟隨黃藥眠先生做了全國高校首屆文藝學專業(yè)博士研究生,也是童老師力薦和指點的結(jié)果(他也是我的副導師)。那時的北師大文藝學是全國高校文藝學第一個博士點,有80高齡的德高望重的黃先生領(lǐng)航,有年富力強的童老師親率我們沖鋒陷陣,著實成為國內(nèi)高校文藝學研究與教學變革的先鋒團隊。加上鐘子翱老師的嚴謹與扎實、馬新國老師的穩(wěn)健與變通、李壯鷹老師的博學與執(zhí)著、劉謙老師的隨和與關(guān)切等,都讓那時全教研室里年紀最輕、資歷最淺的我這個后學,感覺來到了一個充滿創(chuàng)造活力和關(guān)愛的環(huán)境里,得以全心投入教學、研究及個人發(fā)展。

      八、我的1980年代

      我在分校上了最初的“美學”課后,緊接著就回來依次給校本部83級、85級、87級大三講,還給84、85級新開設(shè)“當代西方美學”課。那時我們師生之間年齡相差也就幾歲,有著幾乎共同的想象和愿望,這使得我們的溝通幾無障礙,所以課堂簡直就成了我們之間相互從游的樂土。我們一道談?wù)摾顫珊?、宗白華、朱光潛、海德格爾、馬斯洛、馬爾庫塞、尼采、弗洛伊德等中外大家,也品評王蒙、張賢亮、張承志、鐵凝等中國作家,以及爭論徐星、劉索拉、莫言、余華、蘇童等。我那時不僅在理論上主張藝術(shù)就是體驗的結(jié)晶,而且在教學上也主張那種把師生都帶入其中去共同體驗的體驗式教學,這自然極易激發(fā)起我們共同的人生激情和探索欲望。師生間不僅課堂上有熱烈而融洽的對話,而且課下還有經(jīng)常的交談和爭論,甚至他們一有興致就闖入我在四合院北樓208室這小屋里來聚會聊天,有時就著大白菜喝啤酒談美學也其樂融融。那種幾乎零距離的師生熱烈對話,后來少有了。那時的北師大中文系崇尚學術(shù)嚴謹厚實而又開拓創(chuàng)新,有著匯聚天下英才而教之的豪放大度,為我等年輕教師提供了自由思考和發(fā)揮的天地,也給更年輕的學生提供了成長成才的廣闊舞臺,這一點在童老師領(lǐng)導下的文藝學學科點格外突出。我和這幾批學生的從游經(jīng)歷,永存在我們的共同記憶里,多年后他們和我回想起來,還都十分珍視,因為那是我們共同擁有和分享的“80年代記憶”。

      九、從體驗式到學理式

      等我1988年到牛津做博士后研究并在1989年秋回校重返課堂,猛然發(fā)現(xiàn)自己和學生們之間的關(guān)系變了許多了。這不是說我自己“三十而立”后有了新想法,而主要是在牛津經(jīng)歷自己所謂“語言論震驚”后,對學術(shù)和教學都有了新的轉(zhuǎn)向考慮:學術(shù)上我執(zhí)意實現(xiàn)兩個轉(zhuǎn)向,就是一是從西方美學研究到中國問題分析,二是從文學原理研究到文藝文本批評,結(jié)果是我以“修辭論美學”跨越了自己的“體驗美學”階段;教學上我主張從體驗式教學轉(zhuǎn)向?qū)W理式教學,就是告別課堂體驗的想象和激情,轉(zhuǎn)向?qū)W術(shù)梳理的冷靜及批評實踐的應(yīng)用性。這種轉(zhuǎn)向的后果可能是相當明顯的。一些我當年的學生陸續(xù)考回來做研究生,到課堂后發(fā)現(xiàn)變化很大,坦率地對我說,“我們想來找回當年的體驗,但沒有了!”我深知他們要什么,但我確實已無法回到從前了,其實他們也應(yīng)該一樣啊?!皶r過境遷”,畢竟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我?guī)е鴮W生們閱讀伊格爾頓的《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和杰姆遜的《后現(xiàn)代主義與文化理論》,一邊盡量冷靜地梳理文論學理,一邊滿懷熱情地示范著做中國文藝的文本分析,包括用語言學模式如“符號矩陣”和“三角結(jié)構(gòu)”分析中國小說。我意識到,我的首要責任不是讓這些新學生和我一道像80年代那樣藝術(shù)地體驗過就算完,而是要讓他們在領(lǐng)會學理基礎(chǔ)上動手開展文藝批評,掌握必要的專業(yè)技能和學術(shù)本領(lǐng)。

      同學生們一道開展學理研究和文本分析實踐,這種學理式教學幾乎貫通了我的90年代教學。這種探索得到三屆中文系主任張俊老師、程正民老師和劉象愚老師的支持和鼓勵,使我得以堅持下來。程正民老師雖然從新解體的俄蘇文學研究所調(diào)回我們文藝學學科點的時間不算長,但這位和藹、厚道、博學、重友情的師長,作為童老師的老同學和老同事,一直默默、忠誠、沉穩(wěn)地協(xié)助童老師開展學術(shù)研究,培養(yǎng)研究生,對我們傳幫帶。在童老師帶領(lǐng)學科點穿越驚濤駭浪而終于駛?cè)胩雇镜哪切╇y忘歲月里,他的忠實輔佐、陪伴和對我們的悉心扶持都令人感佩。在我心目中,他絕對是做教師、同學、朋友、同行、同事乃至父兄的楷模。

      十、探索從游式教學

      進入21世紀,晃眼間我熟悉和崇敬的老教師們紛紛退休或去世,我也就自然地成了中文系(2003年改建為文學院)少有的“老”教師之一了?!袄稀弊匀欢嗍侵复舻哪觐^長。尤其當越來越多的常常叫不上姓名的年輕教師補充進來、當我的學生也成為研究生導師時,這種“老”的認同感隨之強化起來。此時,我對自己多年教學經(jīng)驗的反思與提煉愿望變得越來越迫切了。我常常在課堂上讓我的碩士生和博士生擔任助教,讓他們批改紙質(zhì)作業(yè)或上網(wǎng)回復學生問題、甚至登臺講授課程片段。我還經(jīng)常吸引本科生參加研究生讀書會、研討課、開題報告會及答辯會,這樣的教學效果簡直好得出乎我意料:越來越多的本科生對文藝學充滿了興趣并愿意學下去。他們有的還私底下告訴我,正是那些研究生的表現(xiàn),使他們打消了對文藝學的最后一絲畏懼和猶豫心理,在保研或考研時義無反顧地選擇了這個原來望而生畏的專業(yè)。這些事例都讓我對自己的教學方式做了反思。我沿著原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倡導的“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游也”理念,回溯到孔子的“從游”教學思想與實踐,參照多次國外訪學見聞及校內(nèi)從事研究生和本科生教學管理的經(jīng)歷,結(jié)合自己多年教學經(jīng)驗,提出了從游式本科教學這一新思路。我自己的特別心得則是發(fā)現(xiàn)并提出了“中魚”概念,探索在現(xiàn)代大學體制中推行的可能性。這是對我過去體驗式教學和學理式教學加以總結(jié)和反思的結(jié)果,既是傳統(tǒng)的又是現(xiàn)代的,既能回溯中國傳統(tǒng)又能吸納現(xiàn)代大學人才培養(yǎng)經(jīng)驗,例如美國著名的“博伊報告”(《重新構(gòu)建本科教育——美國研究型大學的一份藍圖》)的變革設(shè)想。我還有一個頗具難度的意圖是,從大學教學管理者角度,以有效的行政措施,去化解困擾研究型大學多年的科研硬而教學軟的難題,把教師和研究生都作為優(yōu)質(zhì)教學資源而重新面向本科生開發(fā)和開放,形成一種讓本科生“小魚”在與教師“大魚”和研究生“中魚”的從游中成長成才的優(yōu)質(zhì)的學術(shù)生態(tài)環(huán)境。師生在大學里自由地從游,該是一幅多么平常而又令人心動的校園景觀啊!

      經(jīng)過這樣一番思緒飄忽,我發(fā)現(xiàn)自己近來想得多又特想同讀者朋友交流的,還是大學中從游的體會,包括做教師時的,也包括做學生時的,而學生時的興許更能與如今正在求學關(guān)頭的年輕讀者共鳴和分享吧。我自己的過去,實在該感謝那些曾引領(lǐng)和陪伴我從游的大中小魚們。

      本文根據(jù)筆者即出《大學從游——王一川文學批評講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自序整理而成,有刪節(jié)。

      猜你喜歡
      美學大學同學
      仝仺美學館
      杭州(2023年3期)2023-04-03 07:22:36
      “留白”是個大學問
      盤中的意式美學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08
      《大學》
      大學(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歲的她,跨越千里再讀大學
      海峽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大學求學的遺憾
      幫助同學
      奇怪的新同學
      大灰狼(2018年9期)2018-10-25 20:56:42
      同學會上的殘酷真相
      純白美學
      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 02:01:37
      横山县| 姜堰市| 海口市| 池州市| 蒙山县| 喀喇沁旗| 化州市| 东明县| 乌海市| 漯河市| 宁波市| 青岛市| 新闻| 凤城市| 定西市| 新乐市| 自贡市| 郯城县| 寿宁县| 辽宁省| 巴塘县| 曲松县| 三都| 麻江县| 湛江市| 重庆市| 华亭县| 罗田县| 颍上县| 康马县| 大连市| 嵊泗县| 洪江市| 阜新市| 仁怀市| 荣成市| 临潭县| 卢湾区| 仙游县| 增城市| 普兰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