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學通過創(chuàng)設優(yōu)化的情境,激起學生相應的情感,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機,把學生帶入一種渴求參與的狀態(tài)。教師在這樣優(yōu)化的情境中與學生進行平等地對話,碰撞出許多智慧的火花,使動態(tài)生成成為了可能,也可以成為現(xiàn)實,這樣的課堂,活力四射,個性張揚,異彩紛呈。那么,如何在情境對話中,更好地把握生成性課堂呢?我認為創(chuàng)設優(yōu)化的教學情境是生成的重要前提,把握情境對話的特點是生成的關(guān)鍵。
一、創(chuàng)設板塊式情境,把握伸展性。
我們在備課時有時也會預設學生會提出什么問題、喜歡什么樣的學習方式、生活有怎樣的體驗、解讀會有哪些感悟,但是往往在與學生的課堂對話中發(fā)現(xiàn),有時預設和實際情況還是有一定的距離。如果采用合適的具有伸展性的情境板塊設計、框架設計,將教學過程設計為若干板塊,每個板塊之間可以隨機自由調(diào)整,這樣就會很好地縮小這種距離,使我們的課堂真正做到尊重學生,以學生為主體,使課堂呈現(xiàn)動態(tài)發(fā)展。
如在執(zhí)教《槐鄉(xiāng)五月》這篇課文時,我設計了這樣幾個情境板塊:1、來到槐鄉(xiāng),欣賞美景。2、走進農(nóng)家,品味飯香。3、投身槐林,享受歡樂。4、告別槐鄉(xiāng),表達真情。在上課時,我設置了這樣的導語:“在美麗的五月,我們踏上了去槐鄉(xiāng)的旅程,車兒載著我們來到了槐鄉(xiāng),到了槐鄉(xiāng),你最想做什么?”我用多媒體打出四個情境板塊,學生異口同聲地說:“我們最想品嘗槐花飯?!庇谑牵依们榫嘲鍓K的可伸展性,把“直奔農(nóng)家,品味飯香”調(diào)整到“來到槐鄉(xiāng),欣賞美景”之前,在“直奔農(nóng)家,品味飯香”這一板塊的學習中,有的學生通過朗讀好好體會了一下槐花飯的美味,有的學生寫下了好客的槐鄉(xiāng)孩子邀請他時的人物對話,有的學生制作了槐花飯的小食譜。教師充分尊重了學生的“自主選擇”的權(quán)利,使他們在自主的情境中學得興趣盎然。
伸展性的情境板塊設計,使我們的課堂有了更多的自主,有了更多的生成。
二、創(chuàng)設問題式情境,把握開放性。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應逐步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能力。教師與學生共同創(chuàng)設開放性的對話情境,在這樣的情境中對話,學生獲得感受與體驗也是獨特的。
在教學《蒲公英》一文時,讓學生來演一演蒲公英種子,“如果你也是一顆蒲公英種子,你會飛到哪兒去呢?”有的“種子”飛呀飛,飛到了森林里,在那里安了家;有的“種子”飛呀飛,找到了一塊肥沃的地方安了家,這時,有一個小朋友扮演的種子卻飛到了沙漠里,在那里安家,小朋友們奇怪地問這“小種子”:“你是被金燦燦的沙漠迷惑了嗎?去沙漠里安家的種子都被干死了,你為什么還要到沙漠去安家呢?”看到這個情景,我也感到很奇怪,是不是這個小朋友沒有讀懂書?沒想到這個“小種子”說:“我不是被金燦燦的沙漠迷惑了,我知道沙漠里環(huán)境惡劣,可那兒更需要我們?nèi)ゾG化它,去改變他,哪怕犧牲了自己也在所不惜?!甭牭竭@個孩子的解釋,我感到學生在學懂課文的同時,人格也得到了升華。
學生在開放性的對話情境里,通過角色的體驗,把自己融入課文情境,融入對話情境中,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實現(xiàn)了文本和學生、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的深層對話,突破了教材的束縛,生成了出人意料的新思維、新體驗。
三、創(chuàng)設對話式情境,把握融合性。
語文不僅僅是語文,它蘊含著天文、地理、歷史、科學、美學,也流淌著音樂。如果我們在使用教材時打破學科間的隔閡,向鄰近學科開放,通過不同內(nèi)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整合,開闊學生的視野,學生就會產(chǎn)生更多的感受,促使課堂的動態(tài)生成。在學習《特殊的葬禮》一文時,課文中有兩個對比段,文中寫道:昔日的塞特凱達斯瀑布雄偉壯觀;而如今的塞特凱達斯瀑布“像一位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等待著最后的消亡?!比绻屇憷首x這兩段文字,你想給這兩段文字分別配上什么音樂呢?當學生試聽了音樂片斷后,分別給這兩段文字配上了《黃河大合唱》和《梅花落》,也有的給第二段文字配上了《梁祝》,在背景音樂的烘托下,學生的朗讀更是聲情并茂,在朗讀中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閱讀感受和內(nèi)心體驗。音樂元素的引進,有力地促進了課堂教學的動態(tài)生成。
通過創(chuàng)設優(yōu)化的教學情境,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更科學地把握課堂,讓學生在情境中美美地想,樂樂地學,讓學生真正成為主體,使我們的課堂呈現(xiàn)出真實、自然、和諧的氛圍,從而創(chuàng)造出一個師生共進的教學高境界。
顧祝群,蘇州大學在讀教育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