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桂林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fā)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边@次推行的學生成長導師制讓筆者真切地體會到此話的精髓,感受到教育離開情感,一切便無從談起。
今年,高密市第三中學推行學生成長導師制,筆者有幸被學校推薦為第一批導師。筆者根據(jù)導師制的要求,在征求了各班班主任意見后,分別挑選他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頗感棘手的幾位學生。從挑選好導師對象的那一刻起,筆者覺得肩頭又多扛起一份重擔。雖然只是幾名學生,但如果真要教育好他(她)們,或者說使他們在某些方面能有一點進步,這將要比教平常聽話學生多花費一倍乃至好幾倍的精力,甚至可能會比帶一個班還要來得辛苦。因為筆者深知自己的水平有限,也知道在一個問題生的身上,他們的陋習往往根深蒂固。他們除了自身固有的壞習慣外,還涉及到他們的家庭因素、社會環(huán)境影響等,絕非一朝一夕就能轉(zhuǎn)變。而且在這些學生身上已花費以前好多教師的大量心血。筆者不知自己是否能扛得起這份重擔?但既然學校選擇了自己,相信自己,那筆者就要盡可能把它做好。再說這也是工作能力上鍛煉的一個好機會。法國大教育家愛爾維修說過: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的。
初試受挫,改進策略,知難而上
有人說過: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學生。筆者也深信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是在不知不覺的談話中獲得的。于是當挑選好學生之后,筆者便約他們見面,想和他們聊聊天。當學生A出現(xiàn)在面前時,筆者微笑著迎了上去,見他的衣服扣子沒扣好,很順手地把手伸了過去,想幫他把扣扣好。沒料到他一點也不領(lǐng)情,一掌推來就把筆者的手撣了回去。在筆者的意識當中,學生大多喜歡教師母性的愛意?!霸趺?,不喜歡老師這樣?”筆者邊說邊再次伸出手去。他見了揪緊自己的衣襟,身子用力地一甩。筆者沒料到他會這樣,胳膊給他撞了一下,人打了個趔趄。而他站在那里,一臉的不屑。大庭廣眾之下,筆者有點掛不住臉,很想打退堂鼓??梢幌?,如果轉(zhuǎn)變一個問題學生那么輕松的話,那就沒必要推行這種導師制了。要給他機會,也要給自己機會。筆者要以自己的教育方式,去教育他,保護他。調(diào)正了自己的心態(tài),耐下心來,繼續(xù)面對他。但改變了做法,因為筆者知道,在以往的學習生涯中,A也許聽慣了老師、家長的勸說,也或許厭倦了老師苦口婆心的說教。筆者收回微笑,站直身子,跟他說起話來?,F(xiàn)在想來,這樣做也許不妥,也許有違于教師的《師德規(guī)范》??僧敃r看來,在一個不知道“尊重”“禮貌”兩詞的學生面前,何苦還要循循善誘呢?難道只有低聲下氣才算是尊重學生、關(guān)愛學生嗎?教師也有自己的人格尊嚴!筆者板起臉,以較重口氣陳述他以往的種種劣跡,跟他講明學校正推行導師制活動,正著力挽救像他一樣的問題學生。如果他再不改正錯誤的話,那結(jié)果進少教所是遲早的事。那天,可能是筆者的口氣有點兇,也或許他真的意識到自己行為的不端正,他的態(tài)度好了一些:人站直了,低下了頭,臉色也緩和了些。最后筆者以鼓勵的口氣對他說:“在這個學年里,我會努力地幫助你。如果你有什么問題感到為難的,希望你來找我。我相信你一定會把錯誤改正。希望你要相信自己,也要信任老師,和老師一起努力。”他比較老實地點點頭,自始至終沒說一句話。
避重就輕,降低要求,耐心開導
在幾個月的導師生涯中,筆者常用一句話來勉勵自己:教師的工作是為了托起明天的太陽。教師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為了給每個學生的未來打下良好的基礎(chǔ),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擁有一個輝煌的明天。問題學生對人生已充滿著迷茫、疑惑乃至憤世嫉俗,教師更應該多傾注心血去教育他們,感動他們,讓他們醒悟,讓他們改錯,讓他們像正常學生一樣茁壯成長。教育中,筆者會為他們一點一滴的進步倍感欣慰;而當看到學生做錯事情時,筆者會痛心疾首,但從不輕言放棄。
多次較量之后,A在學校中的不端行為有所收斂。如進出校門不敢當著筆者的面騎車;課余休息,不敢在辦公室前瞎嚷嚷或胡言亂語。雖然有時也吵吵鬧鬧,但不敢挑起事端與老師對著干。雖然言行舉止跟平常學生仍有很大的差距,但筆者很滿足;因為他畢竟曾是個有問題的學生,不能刻意地完美地去要求他。要允許他有錯,更要給他以充裕的時間去改正錯誤。
找準弱點,抓住契機,有的放矢
雪萊說過:道德中最大的秘密就是愛。愛是自然界的第二個太陽。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筆者讓學生自始至終沐浴在關(guān)愛之下。在導師對象中,最令筆者頭痛的還是A。每次與他促膝談心時,他總有悔過表現(xiàn),可當事后,他依舊是老樣子。有好幾個老師常常在筆者耳邊抱怨他的種種劣跡,筆者很是惱火,總想著要好好地訓他一頓。但每次總是控制了又控制,因為知道自己一急躁,那就會前功盡棄,做不出成績不說,他可能就永遠沒有改過自新的機會。筆者通過了解,得知A出現(xiàn)這種情況也有家庭環(huán)境的問題,父母對他的學習不聞不問。其實他也不是一無是處。雖說品行不端,可學習倒也挺認真的,平時也愛看書,在課外知識方面比別的學生懂得多。那么如何讓他真正地循規(guī)蹈矩起來呢?筆者嘗試了很多種方法。發(fā)現(xiàn)他的閃光點,表揚他,可他不以為然;找他談心,與他溝通,多了他似乎嫌麻煩。他時好時壞,搞得筆者的心情也時晴時陰。難道他只能是這個樣子嗎?如何能徹頭徹尾地改變他?如何能贏得他發(fā)自肺腑的信賴和尊敬呢?
前蘇聯(lián)教育家贊可夫說過:“不能把教師對學生的愛,僅僅設想為有慈祥的、關(guān)愛的態(tài)度對待他們。這種態(tài)度當然是需要的,但是對學生的愛首先應當表現(xiàn)在教師毫不保留地貢獻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識,以便在對自己學生的教學和教育上,在他們的精神或成長中取得最好的效果。”筆者嘗試用知識去征服他。像他這樣的學生,天馬行空一般,如果讓他覺得老師才高八斗,無所不知,他也許會信賴老師,會把老師當成學習上的靠山,精神上的支柱。于是,為了在他面前體現(xiàn)出“才高八斗”,筆者在課前下足勁,力求每堂課上得精彩,對他有可能有疑問的地方,都去深究細探。筆者以書為伴,盡力充實自己。
A現(xiàn)在和以前相比,已是判若兩人,他變得和優(yōu)秀生一樣出色。從他身上又可以看到農(nóng)村孩子的樸實、善良、懂事和勤奮。
自擔任導師工作至今,筆者每天如履薄冰,唯恐學生又生什么事端。每天清晨到校,筆者總要與學生見面,詢問他們的學習生活。每當看到他們燦爛的笑臉時,筆者的心也為之興奮,因為知道今天沒事。有句話說得好: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筆者相信每個學生一定都會有燦爛的明天。
(作者單位:山東省高密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