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后單位社會的文化實踐與社會建設

      2009-04-27 10:42
      黨政干部學刊 2009年4期
      關鍵詞:社會建設

      蔣 平

      [摘要]文化和文化實踐受制于社會和社會的需要即文化是鑲嵌于社會之中的,社會作為一種結構性力量制約著文化實踐。由東北老工業(yè)基地城市S市廣場文化單位社會和后單位社會時期的差異性可知:老工業(yè)基地社會長期的單位歷史和斷裂的社會結構決定了其文化實踐階層和群體的差異性。當前,構建和諧社會應立足于社會建設,通過社會建設來改善和調整社會結構,協調社會利益關系,拓展公共空間和培育公共活動,從而增強社會的凝聚力和社區(qū)歸屬感,緩和社會結構的分離傾向,使現代社會成為生機勃勃的有機體。

      [關鍵詞]文化實踐;單位社會;后單位社會;廣場文化;社會建設

      [中圖分類號]C3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2426(2009)04-0058-03

      一、從單位到后單位:廣場文化的變遷

      廣場,作為人流聚集的公共場所,自古以來就是人們文化實踐和社會交往的公共空間。隨著社會結構的分化和多元文化的產生,廣場文化也悄然發(fā)生著變化。廣場作為一種社會性空間,其文化實踐方式的改變恰恰表征了社會結構的變化。

      1.單位時代的廣場文化。在單位時代,我國的工作單位是工作場所、居住場所和社會福利系統(tǒng)的結合。它不但發(fā)放工資,還分配住房,提供兒童保育,開辦學校,提供醫(yī)療,甚至舉行葬禮,很多時候還管職工的戀愛、結婚、離婚和計劃生育。人們的生活空間、工作空間、社會交往空間和情感心理空間都高度疊合,單位和單位社區(qū)在滿足人們基本的物質需要的同時,也限定了個體獲得社會支持的網絡空間。日常生活的家長里短和工作中的利益紛爭都在單位和單位社區(qū)里化解,人們的日常休閑和娛樂也在單位社區(qū)中得到滿足。大的國營企業(yè)一般都有專門的文化宣傳和組織部門,進行一些企業(yè)內部或行業(yè)之間的文體活動。單位是經濟、政治和文化生活的組織者,因而形成了一種自上而下的一元單位文化體系。

      S市在單位時代廣場不是很多,主要有市府廣場、中山廣場、鐵西廣場、皇寺廣場等幾個大廣場。但是,由于地方政府在區(qū)設文化館,各街道設文化站和居委會文化活動室,形成了三級文化活動網,以及興建各種文化設施如圖書館、工人俱樂部、電影院、茶社和藝術劇院等等,同時駐在各區(qū)的大型國企單位的業(yè)余文化也很豐富,如沈陽飛機制造公司、沈陽機車車輛廠、沈陽第三機床廠等不僅擁有自己的俱樂部、電影院還有自己的文藝演出隊和體育活動隊,豐富了職工的業(yè)余文化生活。在這種企業(yè)辦社會的模式下,人們在單位之內基本上解決了從物質到精神的全部需要,故而形成了單位社區(qū)的封閉性和排他性。人們很少以個體的身份參與文化活動,單位之外的文化交流和社會交往少之又少。因而,單位時代的文化廣場,只有在盛大節(jié)日時,才在政府和單位有序的組織下舉辦重要的大型文化活動。整潔的地面,美麗的綠化,醒目的標語,有組織的人群,高揚主導意識形態(tài)的文藝節(jié)目和不可或缺的重要領導人的講話代表著國家權力的在場。國家和代表國家的單位通過文化建設加強對主導意識形態(tài)的宣傳:比如,文化部門的專業(yè)演出重在宣傳國家政策給人們帶來的實惠,國家富強與個體幸福的一致性;單位組織的文藝活動重在宣傳單位與個體命運的一致性,把敬業(yè)上升到愛國的高度;街道的文藝宣傳重在日常生活秩序的和諧,把家庭關系和鄰里關系的和諧作為文明進步的微觀基礎來進行宣傳。從而,在文化上國家、單位與個人高度一致,形成了自上而下的一體化的文化格局。一方面總體性社會的現實強化了一元文化格局,抑制了其他形態(tài)文化的發(fā)展;另一方面這種高度集權的一元文化體制又維系著總體性社會的存在。

      事實上,由于單位對私人生活的限制,決定了單位時代廣場文化的低度發(fā)展。一方面限制私營經濟的國家發(fā)展政策取締了個人在廣場上從事經濟活動的合法性,削弱了廣場的市場功能;另一方面,一些以傳統(tǒng)和習俗為主的文化實踐活動,由于被視為封建迷信成為被改造和清理的對象。由是,以傳統(tǒng)和習俗為主的文化實踐活動和個體的經濟活動淡出了廣場文化的舞臺,廣場文化表現出高度的一元化傾向,廣場在數量上較少,在功能上也比較單一,文化實踐活動高度意識形態(tài)化。

      2.后單位時代的廣場文化。自1992年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以來,我國從此便進入了從“總體性社會”向“多元社會”過渡的轉型期。在這一歷史進程中,個人權利逐漸擴展,自主性日益增強。在社會治理上體現為,由政府主導向由多元社會主體自我治理、自我發(fā)展轉變。這不僅是國家權力逐漸退出社會領域的過程,而且是地方和民間社會自主意識逐漸增強并參與社會發(fā)展進而形成社會發(fā)展秩序的過程。在社會結構上,單位時代的均質社會被打破,社會階層開始分化,各種民間組織方興未艾,自由流動空間和自由流動資源的出現增加了個體的自由和權利。在文化上,隨著一元專制文化的不斷消解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逐步形成,文化實踐形式由單一向多元轉變。但是由于長期的單位社會的影響,在這樣一種總體的發(fā)展趨勢之下,老工業(yè)基地社會存在著明顯的區(qū)域性特點。

      目前,S市擁有大型文化廣場20個,中小型文化廣場300余個,從2000年到2007年,平均每年舉辦的大型廣場活動700余場,中小型廣場文化活動近萬場,參加演出的專業(yè)和業(yè)余單位近1000個,參與活動的群眾達1000余萬人次,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由此可見一斑。但是不同的文化廣場,因其規(guī)模、地理位置、發(fā)展歷史的不同,其文化表現形態(tài)也各不相同。

      規(guī)模大且地理位置靠近政治中心和商業(yè)中心的廣場,參與文化實踐的主體多元,文化實踐形式多種多樣,除了專業(yè)的文藝演出外,還有各種興趣群體,如參與英語角和街舞的青年群體,練習輪滑的少年群體,跳迪斯科的老年人群體等。文化實踐的意義在于審美能力的提升,業(yè)余生活的豐富和廣泛的社會參與。無論是政府組織的大型專業(yè)文藝演出,還是由企業(yè)組織的商業(yè)演出,大部分都選擇在少數幾個大廣場舉辦,因為有事先的宣傳,以及組織上和經濟上的優(yōu)勢,文化形式時尚、新穎且專業(yè),參與者眾多且異質性很強,積聚了廣場上的人氣,彰顯了社會的現代性。但是,由于這種大廣場數量較少,且側重于城市的景觀文化建設,管理嚴格,在設計上更注重追求形式美,傾向于中上階層品位,位置一般遠離普通居民社區(qū),或者成為高檔社區(qū)景觀的一部分,致使作為公共資源的城市文化廣場成為城市形象工程或者是中上階層的私有資源;相反,那些規(guī)模較小且數量較多的文化廣場,卻真正成為大多居民自組織的文化共同體。

      與大的廣場文化相比,小的廣場文化具有以下特征:就形成機制而言,它是自發(fā)形成的,帶有鮮明的草根特色。就參與的群體而言,多數為下崗失業(yè)的中年群體和離退休的老年群體,他們是高度同質的人群,即年齡、身份、階層相同甚至擁有相同的集體記憶。就文化形態(tài)而言,雖然參與人數眾多,但表現形態(tài)卻高度單一,比如唱老歌曲,扭秧歌,下棋等,由于參與門檻較低,外來者很容易參與其中。由于廣場面積小,廣場設施簡單,加之參與者眾多,所以廣場環(huán)境較差。另外,小廣場的文化實踐還包括各種低成本的經濟活動,流動商販在這里出售便宜的日用品、二手工具、小孩玩具和風味小吃等商品,下崗失業(yè)人員把這里當成是臨時的零工市場,為周圍社區(qū)提供服務。所以,與大的廣場側重景觀建設,文化實踐形式多樣不同,小廣場的文化實踐則與最基本的生存和生活需求聯系在一起,參與者文化實踐帶有很強的情感取向和經濟取向。

      二、后單位時代廣場文化的社會學分析

      從功能主義文化分析的視角來看,近幾年來,廣場文化的勃興是由于快速城市化,傳統(tǒng)社區(qū)衰落,以血緣、地緣和業(yè)緣為紐帶的機械的社會團結瓦解,城市病如孤獨、人際關系疏離等現象增加。后單位時代廣場文化實踐的豐富性,表明人們通過參與廣場文化,來加入陌生人的社會,是一種有意或無意的醫(yī)治城市病的途徑。隨著城市化不斷深入,按照功能論者的分析路徑,廣場文化將會越來越成為人們日常消閑和習慣城市生活的重要渠道。進入21世紀以來,S市的廣場專業(yè)文化演出從2000年的400余場,100個演出團體,參與群眾400多萬人次到2007年飚升至1256場,600個演出團體,參與群眾1800多萬人次,而業(yè)余團體的文化演出則達到10000余場,1000萬人次以上,恰恰表明廣場文化已經成為現代城市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作為文化資源和設施的提供者單位的消解,使城市的文化廣場成為人們交往的公共空間。

      當然,現代社會的特征就是當事人與“不在場的存在者”的聯系變得習以為常,社會越來越多地靠市場、法律等象征符號及專家系統(tǒng)來運作,而缺少熟人社會的人際溝通,人際互動也越來越少地受到地域限制。在這種意義上,雖然傳統(tǒng)社區(qū)衰落,但是以興趣和愛好為特征的心理社區(qū)的興起替代了地域性社區(qū)的作用,人們可以通過加入各種社團獲取情感的支持和交往的需要。尤其是互聯網的應用和普及,使地域社區(qū)向心理社區(qū)的轉換成為可能。

      但是,老工業(yè)基地廣場文化的實踐主體相當一部分是下崗失業(yè)群體和老年人群體,他們由于缺乏經濟資本和文化資本,無法適應現代社會更不要說參與現代生活。他們不是消費社會的主體,高雅的音樂會、大型場館的文藝演出、旅游、美容、健身、成為某俱樂部的會員等這些大眾消費項目都與他們的實際生活相差甚遠。他們從物質層面到精神層面依舊生活在前現代社會,仍舊依賴社區(qū)和鄰里獲得支持網絡,而城市化的步伐破壞了他們的社會生態(tài),單位福利不再,鄰里支持消失,因此他們通過參加廣場文化,在廣場上重建熟人文化共同體,通過唱老歌曲、追憶輝煌歲月等形式來抵制城市病,驅除孤獨。所以,S市的300多個中小型的文化廣場無論在演出的場次和參與的人數上都遠遠超過20個大文化廣場,因為小文化廣場深入居民社區(qū),為脫離單位且無法適應現代生活的下崗失業(yè)群體和老年人群體提供了社會交往的公共空間,而且只要這樣的低收入群體大量存在,這樣的文化實踐將不可避免。

      從沖突論的視角來看,少數大廣場的文化實踐,體現了社會中上階層的消費品位。中上階層的文化實踐活動更具有審美傾向,注重文化的技巧與形式,因此,美麗的景觀設計,考究的服裝道具,參與的技術性門檻等等所構成的對參與者參與時間、金錢、審美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強化了其在文化實踐中的主導地位,實現了與其他階層的區(qū)隔。我們目前的城市規(guī)劃恰恰是以中上階層的品位為理想而設計的。但是,在老工業(yè)基地金字塔式社會結構的底層是龐大的下崗失業(yè)群體和低收入群體,為數眾多的小廣場上的文化實踐體現了處在底層的人們的生存處境。他們高唱革命歌曲,追憶單位社會,通過對舊的文化形式的向往來表達自己對現實生活境遇的不滿。他們的現實處境越是難以改變,他們越執(zhí)迷于單位文化。就像伯明翰文化研究中心對青年亞文化的判斷一樣,青年們通過踐行著一種不同于主流文化的地下文化來表達自己的內心和主張,發(fā)泄對主流文化的不滿,以文化的形式來抵制來自主流社會的規(guī)訓。廣場文化在空間上的差異,同時也表征著不同社會階層的文化需求的差異,也意味著精英與普通大眾在文化實踐上的區(qū)隔,并以文化的形式確定了階層之間的分界。

      三、和諧社會建設:應立足于社會建設

      任何文化實踐都鑲嵌于其存在的社會之中,小廣場和大廣場上的文化實踐的差異性是老工業(yè)基地社會結構的體現。大廣場的文化實踐的豐富性,文化參與的自主性,文化選擇的多樣性體現了現代社會的特征,體現了生活與工作分離之后,休閑在現代人生活中的重要性。而小廣場文化實踐的單一性則反映了單位社會的深遠的影響,在東北老工業(yè)基地,下崗失業(yè)群體大量存在,受其自身經濟能力和社交網絡的限制,他們社會參與不足,文化實踐受到生存條件限制。而小廣場交通成本低,簡單、不需門檻的文化實踐獲得了老人和低收入群體的認同。小廣場的文化實踐在單位解體后成為社會底層獲得生存機會、建立新的交際網絡的重要渠道。這種文化實踐在空間上的區(qū)隔是老工業(yè)基地社會斷裂的體現。

      在這個意義上,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政策選擇上,應該立足于社會建設,或者可以說通過社會建設來協調社會利益關系,改善和調整社會結構,拓展公共空間和培育公共活動,塑造平等、參與、互惠、合作的階層關系,從而增強社會的凝聚力和社區(qū)歸屬感,緩和社會結構的分離傾向,使現代社會成為“生機勃勃的有機體”。只有在這樣的平臺下,文化對于社會整合的正功能才能有效地釋放出來。很多學者認為,構建和諧社會應該著眼于文化建設,實現文化的整合。他們雖然認識到了文化沖突和矛盾對于和諧社會建設的副作用,卻沒有意識到文化上的沖突恰恰是由社會斷裂導致的,通過文化建設來實現社會和諧是舍本逐末,須知文化對社會的整合作用必須建立在整個社會能夠共享文明成果的制度設計和社會安排的基礎之上。

      因此,廣場作為城市空間不應是追求技術效率的,它更應成為人性成長、人際互動的空間,這種互動為城市環(huán)境注入了生活的血液,因為有助于人們頻繁交往和活動的環(huán)境才會產生一切人所需要和向往的價值。只有在洞察城市社會結構的基礎上,城市廣場才能成為促進人們頻繁交往和活動的文化場域。有些城市為了追求城市市容整潔和景觀效應,往往忽略生活于其中的居民的真實社會需要,尤其在面對東北老工業(yè)基地存在大規(guī)模下崗失業(yè)群體的社會現實情況下,廣場是其謀生和參與社會的場所,拓展他們文化實踐的社會空間,加大文化廣場基礎設施建設,優(yōu)化其生存的基本環(huán)境,才是問題之根本,而不是以取消或取締的方式加以遏制,因為促進人們的互動與社區(qū)生活是與追求效率的設計具有同等重要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孫立平,李強,沈原.中國社會結構轉型的中近期趨勢與隱患[J].戰(zhàn)略與管理,1998,(5).

      [2]〔美〕李普塞特.一致與沖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11-43.

      [3]孫立平.斷裂: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中國社會[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4]孫立平.失衡:斷裂社會的運作邏輯[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5]孫立平.和諧社會建設的側重點是解決利益關系失衡問題[J].中國職工教育,2007,(1).

      [6]沈原.公民資格建設是“和諧社會”的基本依據[J].社會學研究,2007,(2).

      [7]揭愛花.單位:一種特殊的社會生活空間[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0,(5).

      [8]李紅春.當代中國私人領域的拓展與大眾文化的崛起[J].天津社會科學,2002,(3).

      [9]〔英〕安東尼·吉登斯.社會學[M].趙旭東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28-35.

      [10]華偉.單位制向社區(qū)制的回歸——中國城市基層管理體制50年變遷[J].戰(zhàn)略與管理,2000,(1).

      [11]包亞明主編.后大都市與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07-125.

      [12]張志強.沈陽城市史[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3:278-312.

      [13]沈陽市人民政府地方志編撰辦公室.沈陽縣區(qū)概況[M.沈陽:沈陽出版社,1988:180,233,339,403.

      責任編輯 杜福洲

      猜你喜歡
      社會建設
      網絡社會風險規(guī)律及其因應策略
      網絡社會風險規(guī)律及其因應策略
      中共蘇區(qū)社會建設與
      從社會建設視角看三大差別的消滅
      海林市| 高密市| 镶黄旗| 黔江区| 垣曲县| 会同县| 鄂尔多斯市| 博乐市| 盐亭县| 黔东| 利辛县| 乐陵市| 盐亭县| 红河县| 察哈| 阳原县| 家居| 馆陶县| 土默特左旗| 云浮市| 茂名市| 玛纳斯县| 清徐县| 吉林省| 遂川县| 巴东县| 监利县| 蓬莱市| 万载县| 孟州市| 武冈市| 通许县| 广德县| 石楼县| 出国| 府谷县| 宜都市| 左权县| 米林县| 株洲市| 襄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