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娟
在教育工作中,教師懲罰學生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不適當?shù)膽土P不但收不到教育效果,而且會傷害學生。為了促進教育工作全面和諧的發(fā)展,教育工作者必須合理有效地運用懲罰。
懲罰是對受教育者的不良行為給予否定性評價,采取一定措施使之改正且內(nèi)化為受教育者自覺約束力的教育方法。作為一種必要的教育手段,懲罰在各級各類學校普遍存在。尤其在中小學教育中,教師懲罰學生的現(xiàn)象更為突出。布魯納和班杜拉認為,外部懲罰不可能自動地影響學習者的行為,而應重視其如何對行為過程的影響。只有當學習者將外部影響內(nèi)化為內(nèi)部的經(jīng)驗時,才能調(diào)控其行為。在教育工作中,運用懲罰是不可避免的,但并不是說運用懲罰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懲罰的運用必須符合一定的條件,不適當?shù)膽土P不但收不到預期教育效果,而且會傷害學生。教育懲罰的運用,與教師自身的素質(zhì)息息相關?!皼]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教師”。因此,教師合理地運用懲罰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建立健全懲罰規(guī)則
懲罰規(guī)則是教師實施懲罰的依據(jù)之一。在學校教育中,一定要明確懲罰規(guī)則,什么該罰,什么不該罰,一定要心中有數(shù)。要使學生明確作為學生,什么是應該做的,什么是不應該做的,還要使學生認識到違反學校的規(guī)定就應該受到一定的懲罰。
制定懲罰規(guī)則應廣泛聽取包括教師、學生、家長等各方面的建議,使懲罰規(guī)則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思想,體現(xiàn)懲罰的合理性、可行性和教育性。規(guī)則的制定要避免細致和煩瑣,要切合學生的實際,把握學生應做并且能夠做到的事情,對學生的行為做出合理的要求。
二、樹立尊重、平等、寬容的理念
1尊重學生。實施懲罰應以尊重學生為前提,尊重學生是嚴格要求學生的感情基礎。沒有尊重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沒有實效的教育。著名教育家愛默森說“教育成功的秘訣在于尊重學生”。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師既不能因為學生一時的失誤而夸大其錯誤,也不能縱容學生的錯誤,一味地遷就。教師只有充分尊重學生,才能讓學生心悅誠服地把教育者的要求轉(zhuǎn)化為自己的內(nèi)在需要,進而成為自覺自律的行動。正如馬卡連柯所說:“我的基本原則是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也要盡可能的尊重一個人。其實。在我們的辨證法里,這兩者是統(tǒng)一的:對我們所不尊重的人,不可能提出更多的要求;當我們對一個人提出很多要求的時候,在這種要求里也就包含著我們對這個人的尊重”。
尊重學生首先要做到愛護學生。“愛人者,人恒愛之”,“親其師”方能“信其道”。教育者要有長者風范,從各方面關心愛護學生,體貼學生,特別要注意尊重學生的人格,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讓所有學生都抬起頭來走路。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智能的發(fā)展及思想品德的修養(yǎng),都與他們的情趣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教師的愛能激發(fā)學生對生活的信心和情趣,相反一個被嫌棄的學生感受不到友誼關懷時,往往消極自卑、自暴自棄。其次要做到信任學生,相信學生有能力通過教育能夠自我管理、自我約束,求得不斷進步。再次,要善于向?qū)W生提出合理、具體、適度的要求,要做到嚴而不苛、嚴而有格。最后,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要用一分為二地看待每個學生?!懊讽氝d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每個人身上都有優(yōu)點,也都有缺點,看待學生時一定要克服“暈輪效應”,不能只看到一個學生的缺點而簡單粗暴地進行懲罰。
2平等相待。懲罰必須是公平的。不論對優(yōu)秀學生還是后進生,對班干部還是一般學生,都應該一視同仁,平等對待每—個學生??鬃又鲝垺坝薪虩o類”,其中就包含著公平的意思。懲罰要做到“對事不對人”,不抱偏見,襟懷坦白,公正不阿。應該強調(diào)的是,這里的“平等對待”并不是“一刀切”。懲罰應在公平的基礎上把握差異原則,對不同的個體,要謹慎思考、明確辨別,做最恰當?shù)靥幚恚P就罰得當事人心服口服。
3寬容理解。寬容是教師健全人格的表現(xiàn),是良好師生關系的根本。教師應有慈愛之心,寬容之舉,在一定的范圍內(nèi)允許學生犯錯誤,并鼓勵學生改正錯誤。不能因為學生犯一次錯誤就抓住不放,更不能因一點點錯誤就將學生全盤否定。學生的成長是在不斷總結他人的經(jīng)驗教訓和嘗試自己的成敗得失中向前發(fā)展的,是在總結自己和他人的錯誤中獲得新的生命力和新的發(fā)展動力的。這就要求教師能給學生以改過自新的機會,包括改正的機會、申訴的機會等?!叭朔鞘ベt,孰能無過”,每個人都會犯錯誤。作為教師,一方面要讓學生學會坦然地面對錯誤,要讓學生明白既然犯了錯誤,就應該接受教訓,改正錯誤;另一方面,教師要以寬容的心態(tài)面對學生的“錯誤”,要把每一個學生都當自己的孩子一樣去看待!當學生犯了錯誤的時候,首先學會冷處理,要善用幽默,講求教育藝術。其次要理解學生、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將心比心,寬容忍耐。想罵的時候,話到口邊留三分;想打的時候,手到空中停下來;想處罰的時候,想一想這就是自己的孩子。
三、加強法規(guī)、師德、自制性教育
1法規(guī)教育。即加強教育政策法規(guī)教育。要加強對《教師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以及《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等教育政策法規(guī)的學習和宣傳,提高教師和學生的法律意識,依法治教,依法治學。近年來,一些惡性懲罰事件的出現(xiàn),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師自身法律素養(yǎng)不高、法律意識和觀念淡漠、人權觀念不強所致。作為教師,應當具備相關的法律知識,也應該樹立起為自己行為負責的責任意識和法制觀念。在法律的權限內(nèi)行使作為教育者的權利,不要以教育的名義侵犯學生的合法權益。
2師德教育。即加強師德建設,加強師德修養(yǎng)。要認真抓好教師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加強對教師的政治教育、職業(yè)道德教育、行為規(guī)范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必須加強對教師的監(jiān)督管理,預防和矯治教師錯誤的懲罰行為,避免教師對學生懲罰過當或濫用懲罰權。一些學校,對教師懲罰學生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甚至對教師的體罰行為采取沉默的態(tài)度。這種做法,不利于教師的成長,也不利于學生的成長。調(diào)查表明,學生受到不合理的懲罰后,往往表現(xiàn)出逆反、屈從、消極、自卑和報復心理等。因此,應加強師德修養(yǎng),以保證教師合理、公正的使用懲罰并取得最大的教育功效。
3自制性教育。即培養(yǎng)教師的自制能力和素養(yǎng)。只有當教師具有一定的自制力,才可能在學生出現(xiàn)紀律問題時,不會情緒失控,才可能冷靜地寬容學生的失誤。自制是預防不良懲罰的關鍵。
四、懲罰應適度、靈活。情理交融
1寬嚴適度。即不過分,適可而止,適宜而為,時機恰當,分寸適中。適度的懲罰首先應做到不懲罰無過錯的人。有時教師實施的懲罰會有一些主觀的原因而秧及無辜——即懲罰了本不該懲罰的人,這會對無辜受罰的學生的身心產(chǎn)生一些不良影響。其次應做到不采取壓制和逼迫。適度的懲罰不應使受罰者身心感到痛苦,只要受罰者的心靈受到震動,思想上引起重視即可,而絕不是粗暴壓制和逼迫。懲罰不一定非得表現(xiàn)為冷俊的面孔和激烈的言辭,有時一句幽默、一個手勢、一個眼神、一個善意而嚴肅的表情暗示等,就能喚起學生心靈的震動,引起學生的態(tài)度改變。費斯廷格的認知不協(xié)調(diào)理論指出:總有一種保持各種認知協(xié)調(diào)一致的趨向,也總有一種保持自身態(tài)度與行為一致的趨向。當個體體驗到各種認知之間或態(tài)度與行為之間存在不協(xié)調(diào)時,就會導致內(nèi)心緊張和不適。這時,個體將力求改變這種不協(xié)調(diào),以便消除內(nèi)心的緊張和不適。適度的懲罰是喚起認知不協(xié)調(diào)的有力手段。
2方法靈活。教育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體現(xiàn)在懲罰上關鍵是一個“活”字。要靈活運用各種手段,靈活對待各種被懲罰對象。當不同的學生犯了同一種錯誤的時候,原因可能來自不同的方面,教師要靈活、機智地做出恰當處理。有的學生可以采取溫和懲罰,有的學生可以采取暗示懲罰,有的學生可以采取替代懲罰,有的學生可以采取漸進式懲罰等。不論采取哪一種方式,都需要教師謹慎對待,靈活把握,以促進學生身心的和諧全面發(fā)展。
3情理交融。即懲罰應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應極富人情味。在實施懲罰之前,教師要做詳盡調(diào)查,要有充分的根據(jù)確認學生的過錯。同時要允許學生申訴并認真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分析錯誤性質(zhì),明確錯誤動機,不要盲目懲罰。也可以召開聽證會,參加人員包括犯錯的學生、家長、學生代表、班主任和學校領導等,共同討論給學生的處分情況,以達成共識。也可以采取人性化的方式,把懲罰的決定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決定,引導學生改懲為“獎”,寓懲于“導”。如罰學生唱歌,為班集體做好事等。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一個人的行為目標確定以后,情感是推動人前進的最大動力。因此,合情合理的懲罰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內(nèi)在積極性,使學生樂于接受,收到“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