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青
近年來,“弱堿水”在飲用水市上場異軍突起,廣播、電視、報紙上的宣傳大戰(zhàn)此起彼伏。有關食品酸堿性的文章也不少,再進一步涉及人體酸堿度問題的宣傳也很多。“酸性食品攝入過多有害健康”之類的觀點成為許多媒體的炒作熱點。
★食品真的有“酸堿”之分嗎
據(jù)介紹,在食品化學中,把食品燃燒后所余的灰燼進行化學分析。如果灰燼中含磷、硫、氯元素較多,溶于水后生成酸性溶液的,為酸性食物;如果灰燼中含有較多鉀、鈉、鈣、鎂元素,溶于水后生成堿性溶液的,為堿性食物。一般說來,谷物和動物性食品,如魚、肉、蛋等,大多屬于酸性食品;水果和蔬菜等,大多屬于堿性食品。
對于這種說法,有關專家指出,從營養(yǎng)學的角度看,這種說法缺乏科學依據(jù)。首先,食品灰燼不是食品本身,其只是燃燒后剩下的一些氧化物,與食品進人腸道代謝完全是兩回事。食品在人體中經(jīng)過消化、吸收以及各種代謝反應后,所形成的產(chǎn)物是非常復雜的,它們既有酸性、也有堿性,還有一些是呈中性的,絕不是酸性、堿性兩種所能概括得了的。
其次,雖然食品在人體內代謝過程中不斷產(chǎn)生酸性物質和堿性物質,但人體自身存在著完善的調節(jié)系統(tǒng),能夠非常好地平衡其酸堿度。健康人血液的pH可以一直保持在7.35~7.45,一般不會受到攝入食物的影響。
況且按照有些人的理論,谷物、肉、禽、魚、蝦、蛋、堅果、奶制品、油脂都屬于酸性食品,都不能吃,那人們還能吃什么呢?只剩下蔬菜和水果了,健康人靠這兩種東西能活著嗎?
★體質有“酸堿”之分嗎
一份弱堿水的科普宣傳材料這樣介紹說:“由于營養(yǎng)過剩,目前絕大部分人屬于酸性體質。他們都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進一步研究證實,各種癌癥患者幾乎都是酸性體質。也就是說,酸性體質適宜于癌細胞生長。研究還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富貴病,如糖尿病、心腦血管病等,都是長期酸性體質造成的,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酸性體質是萬惡之源。這也是國人這幾年癌癥、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生率直線上升的原因之一。因此,消除酸性體質這個萬病根源,維持人體酸堿平衡(最好是弱堿性體質),是當務之急。”弦外之音就是應該多喝他們生產(chǎn)的弱堿水,以保持人體弱堿性體質。
事實上,對“酸性體質”這一說法,許多醫(yī)學專家都表示從沒有聽說過。哈爾濱醫(yī)科大學一位教授說:無論中醫(yī)、西醫(yī),都沒有“酸性體質”這種說法。另外,醫(yī)學上說的酸堿度與所謂的酸性體質也是兩個概念。即使是糖尿病患者,只要接受規(guī)范治療,患者體內的pH也不會偏酸性,否則肯定是出現(xiàn)了酮癥酸中毒。
所謂“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的說法,也是沒有科學根據(jù)的。一位長期從事內分泌研究的專家說,從來沒有聽說過“酸性體質”能夠導致糖尿病。如果按照他們的“70%的國人都是酸性體質”的說法,豈不是絕大多數(shù)中國人都是糖尿病患者?事實上,不是酸性體質導致疾病發(fā)生,而是某些臟器發(fā)生了病變或因服用了某些藥物等原因,導致了酸中毒。在臨床中,像代謝類疾病,如糖尿病、腎功能衰竭等都可以造成酸中毒。換句話,酸中毒是“果”而不是“因”。
★“弱堿水”對人體有好處嗎
專家介紹,任何一種“弱堿水”都要通過食管首先到達胃,胃內的pH是1.5~2。呈強酸性的胃液一下子就會把“弱堿水”中和,迅速使之變成“酸水”。所以,其根本不可能再有“弱堿水”的保健作用。許多專家都認為。所謂“弱堿水”不過是一種概念炒作而已。
我國《生活飲用水衛(wèi)生標準》明確規(guī)定,生活飲用水的pH范圍為6.0~7.0。對正常人來說,完全沒有必要刻意選擇“弱堿水”。只要水質符合國家標準,按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要求,每天保證飲水2000毫升,就完全能夠滿足人體健康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