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錢能買到幸福嗎
你有沒有想過,金錢這個東西,完全是人類自己創(chuàng)造的,在動物界根本找不到類似的東西。在動物學家看來,人們對金錢的追求,并非起源于生物本性的需要。
我們總會因為錢而瘋狂和激動,那么,錢真的能買到幸福嗎?經(jīng)濟學家弗蘭克設計了一些有趣的實驗,讓人們在以下兩種情況中做出選擇:
A:居住200平方米的豪宅,上下班要在擁擠的交通中花費1小時;
B:居住100平方米的房子,上下班只要15分鐘。
弗蘭克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人認為A更加不幸,因為即便經(jīng)過長期適應,人們還是覺得交通壓力難以忍受。研究表明,長期交通壓力會抑制免疫功能,從而縮減壽命。弗蘭克在另一項實驗中得到類似的結(jié)果,他讓人們在以下兩種情況下做出選擇:
A:居住200平方米的豪宅,每天忙碌得沒有時間鍛煉身體;
B:居住100平方米的房子,每天有45分鐘鍛煉時間。
多數(shù)參加實驗的人起初選擇了A,后來,傾向于認為B更加幸福,鍛煉會促進身體健康,增進幸福感。
由此,弗蘭克提出“平行世界理論”:最初,隨著收入增加,幸福感會迅速增加,越有錢越幸福;然而,存在某一個點。當收入超過這個點時,幸福感并不會隨著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北京市統(tǒng)計局對市民幸福感調(diào)查的結(jié)果顯示,家庭月收入不足4000元時,幸福感隨著收入的提高而迅速提高;達到4000元后,幸福感呈波狀上升;5000元至7000元中等收入時,幸福感最強;7000元后,隨著收入的提高,幸福感卻在下降;而當月收入達到兩萬元以上時,調(diào)查顯示,他們并不比其他人有更多的幸福感,在追逐成功的“重壓”下,他們也許已經(jīng)忘記了幸福的感覺。
所以,在我們做出決策之前,要明白我們的目標是什么,是成為有錢人,還是成為幸福的人?有人很有錢,卻不快樂;有人居無定所,但一樣幸福。
幸福、快樂、效用、偏好、均衡、正義,經(jīng)濟學中這些描述人類感知的詞匯,成為我們思考問題的基礎。對幸福的渴望,也是人類思索經(jīng)濟問題的開始。
幸福也可以量化
200多年前,英國哲學家邊沁總結(jié)了人類快樂的源泉,提出了將快樂和痛苦進行量化的想法。這個簡單的想法,推動了經(jīng)濟學的發(fā)展。
邊沁認為,快樂與個人受到的刺激以及個人的感覺成正比。影響人們感覺的因素很多,包括生理、心理、風俗習慣和天文地理等,所以,同一刺激引起的苦樂量,往往因人而異。今天,通過現(xiàn)代化的儀器,也證明了邊沁的猜想。人們發(fā)現(xiàn),快樂的程度與人體內(nèi)一種叫做多巴胺的化學物質(zhì)有關(guān),快樂的感覺,能夠通過如同血壓計一樣的“快樂計”來測量。
不過,邊沁真正有價值的想法,是將貨幣作為衡量快樂和痛苦的尺度。盡管我們前面極力否認這個想法,但是,除了貨幣,我們似乎連替代品也找不到。對于大多數(shù)人而言,增加財富就是增加幸福,這樣可以買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車子,可以到處旅游。總之,財富是滿足欲望的靈藥。
在邊沁的基礎上,經(jīng)濟學家們不斷修正幸福的公式。薩繆爾森提出了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
因此,研究幸福的量化問題時,不妨先把效用搞清楚。
哲學家說,效用是個人快樂的數(shù)學表示。而經(jīng)濟學家說,效用是指消費一定數(shù)量的若干種商品后所感受到的滿足程度。進一步說,商品的效用因人而異,不同的消費者,在消費了同等數(shù)量的同一商品后,所取得的效用是不同的,各有各的感受。
2000年諾貝爾獎獲得者麥克法登深入地分析了人們的決策過程。在他的研究中,我們的每一次選擇,都可以看做是在有限可能中做出的選擇,每個人都有一個效用函數(shù),而我們的目的就是使得效用最大。
比如,我們在上班方式的選擇上,是步行、騎車、開車還是坐公交車,就是一個涉及多個特征的最優(yōu)化問題,它包括的特征有:實際開支、行車時間、等待時間、舒適程度等。人們根據(jù)自己的偏好,對不同的特征進行權(quán)衡,對不同的出行方案進行比較,最后確定今天是該開車還是坐公交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