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德寶
【教學過程】
一、出示“槑”字
師:(板書“槑”字)大家知道這是什么字嗎?
生:老師不是騙人吧,有這字嗎?
師:有的,我不會騙你們的。愿意猜猜它是什么字嗎?先寫在紙上,要想好你猜的理由。
孩子們興趣盎然,紛紛在紙上寫下了自己的猜想。
二、交流猜想
師:來吧,說說你們的猜想。
生:我覺得應該是“笨”字,一個呆是笨,兩個呆是更笨,這個字應該是很笨很傻的意思。(老師微笑點頭)
生:那就是超級大傻子啦。(有人插嘴,眾笑。)
生:我覺得是“蟲”字,兩個嘴巴在樹(木)上咬啊咬啊,不是蟲子是什么?
生:我覺得倒過來很像陶喆的“喆”字。(估計是個歌迷。)
生:應該是“糖”字吧,木字拆成一個人拿著一根棍子,上面插著一顆糖,嘿!是“糖”字!
……
笨、傻、糖、喆、回、呂、蟲……真是五花八門,各呈奇思啊。
三、揭示謎底
師:剛才,大家各抒己見,想法特別有意思,老師仿佛看到了智慧之光在你們頭上閃耀。不過,你們想知道最后的答案嗎?
生:想!不行,我還沒有說呢?……
師(板書“梅”字):是“梅”字,是“梅花”的“梅”的古體字。
眾生:(愕然)怎么可能?一點都不像嘛!
四、抒發(fā)感想
師:你們想說說自己的感想嗎?生躍躍欲試。
師:不急,先寫下來,再說。
(生寫,神情激動。)
師:來吧!
生:我們的漢字可真是博大精深啊!(有文化意識?。。?/p>
生:兩個呆子在都可以拼出個“梅”字,可見團結很重要,很美。(可以這么想嗎?我倒是沒有這么想過。)
生:兩個“呆”字都可以拼出一朵美麗的梅花,我們班有這么多聰明的同學,那還不拼出個繁花似錦,滿園春色?。ㄕ坡暎。?/p>
……
師:剛才大家說得非常好,很有詩意!很有哲理!很有自己的想法,有的超出老師的意料。真了不起?。ɡ蠋熓遣皇怯悬c語無倫次了。)
五、指導作文
師:同學們,我們現在要做的是把剛才發(fā)生的事情寫下來,你們有興趣嗎?
生:有?。ㄈ嗪魬#?/p>
師:那應該怎么寫呢?我們來商量商量。
生:我覺得寫文章要有一定的順序,我的寫作順序是:“槑”字現身——自由猜想——大家交流——揭示答案——暢談感想。
師:很好!這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寫作提綱嘛。
生:我覺得要抓住活動過程的一些細節(jié)寫具體才好。
師:比如——
生:比如剛才同學們發(fā)言時的語言、動作、神情,這些要寫得具體,文章才生動。
生:寫語言時用上“提行對話”,卷面看上去比較美。
生:我覺得還要加入自己的心理描寫,更會讓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師:看來,大家平時還是琢磨出了不少招數啊。你們覺得哪些地方要寫得詳細一點呢?
生:交流猜想部分。
生:我覺得應該是暢談感受那部分。
生:我認為兩個部分都要詳寫。
師:都有道理!你自己對哪一部分印象深刻,就把那一部分寫得具體些。老師更傾向于第三種看法。
(全班學生書寫)
【教后反思】
一、利用資源和促進生成是教育智慧的體現
(一)學習和利用資源
“教育,不可簡單地歸為學生的學習行為。沒有教師的發(fā)展與解放,難有學生的發(fā)展與解放;沒有教師的創(chuàng)造與轉型,難有學生的創(chuàng)造與轉型?!保ㄈ~瀾)
教師要發(fā)展,要解放,要創(chuàng)造,不是一句話能解決的??渴裁??學習!向書本學習,向生活學習?,F在老師要學習的資源是很豐富的,書籍資源、網絡資源、同事資源、學生資源……生活的天地有多大,我們學習的空間就有多大。關鍵的一點,學習時要善于思考,尤其要跟我們的職業(yè)聯系起來。因為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智慧的啟迪者、情操的陶冶者,應該具有某種職業(yè)敏感。
“語文教師要有素材意識……素材意識來自責任感。有了這種責任感,就留神了,心細了,心眼兒也就多了,目光也就敏銳?!庇谟勒蠋煹倪@句話道出了杰出教育者的一個成功秘訣。
我之所以有這個習作指導的靈感,完全是因為看了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徐先生》里的一段話而突發(fā)奇想的。
原文:“徐老師說,他們在無錫一處園林里發(fā)現了一個怪字,是兩個‘呆字并排,他們已搞清了這是什么字,現在做一個游戲,讓沒去的同學猜,猜出的獎賞二張無錫照片。我猜出了,那是‘梅字。照片至今還在身邊。兩個呆字還能拼成一朵梅花,一群傻玩傻鬧的孩子還能拼不出一點色彩?”
當時就心想:不錯的素材?。∮谑呛?,經過一番構思,才有了后來的習作指導。不知道這算不算活學活用呢?
(二)促進和善待生成
我為什么在兩次交流前都安排了短暫的寫的訓練呢?是因為本班的孩子在口頭表達上還有所欠缺,常有學生反映——坐著的時候有很多想法,可一站起來,就張口忘詞了——我們也有過相似的經歷吧。這都是因為緊張造成的,而如果事先寫下來或起個開頭,就會好很多。無意間,是不是有了一點“說寫結合”的味道了?更重要的是通過短暫的思緒整理,學生的思維會更加嚴密和深刻,發(fā)言必然會更加精彩紛呈。
面對課堂生成的資源該如何有效利用呢?善待為上!
本課中,在“猜想”和“感想”兩個環(huán)節(jié),孩子們在對話的過程中不斷撞擊出智慧的火花,我們甚至可以聽見那智慧的火花在滋滋作響。
如:楊震威同學:“我覺得應該是‘笨字,一個呆是笨,兩個呆是更笨,這個字應該是很笨很傻的意思?!眴慰础皹帯钡慕忉尭按簟笨芍^是八桿子打不到一塊兒,可在新新人類的眼里,它們愣是被拉到同一個屋檐下,成了一家人。僅僅因為這個“槑”字由兩個“呆”組成,于是在網絡語言里被用來形容人很天真,很傻,傻到家了。
有些事,即使你不同意,也無法拒絕它的存在。時代在變化,我們怎么能隨意扼殺孩子的想法呢?微笑即可!
如:吳瀟雨同學:“兩個‘呆字都可以拼出一朵美麗的梅花,我們班有這么多聰明的同學,那還不拼出個繁花似錦,滿園春色!”
面對這樣富有詩意和哲理的發(fā)言,除了掌聲,老師做任何評價都是多余的。不是嗎?
促進生成,善待生成。老師的教育智慧是建立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的,正確引導,從而提高了學生的發(fā)言質量和課堂的實效。
二、生活和激情是寫作的先決條件
李白堅教授在《“前”作文教學的意義和方法》中明確提出了“生活和激情是寫作的先決條件”的“前”作文新理論。其中有一段非常經典的論述——幫助學生學會“攝取生活素材”和誘導學生產生表達激情,是作文前的重要基礎環(huán)節(jié)……總之,“前”作文教學既是一種理論,又是一種方法。
我的這次習作指導是否也契合了他的這種“前”作文教學的理論呢?
整節(jié)課,老師只是組織了一個“猜字活動”和寫作前的梳理,并沒有什么特別仔細的指導,僅花了20分鐘左右的時間。但從文章的質量來看,效果特別好。絕大多數同學都能寫四百字以上,還有相當部分學生寫了六七百字,甚至有的達到了八百字以上。孩子們大都能抓住人物的語言、神態(tài)、動作來寫具體,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能在行文中加入自己的心理活動,使文章生動具體,真切可感。
學生之所以能“易于動筆,樂于表達”,而且質量還不錯,是因為我主要著眼于學生寫文章之“前”的教學誘導過程——在課堂上先出示“槑”字,引發(fā)孩子們的猜想,通過激烈的交流,再揭示謎底,最后抒發(fā)感想。
整個過程中,學生通過觀察、議論、猜想、交流,體驗著生活片段;這樣,既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又為學生的習作提供了素材,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可謂一舉多得?!皩W生在不知不覺中觀察、體驗和感悟生活,不斷醞釀寫作的感情,在情緒激蕩中完成作文。”達到了“攝取生活素材和誘導學生產生表達激情”的教學目的。于是,在作文時,就能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具體生動地描述下來,作文就顯得水到渠成了。
“生活和激情是寫作的先決條件”。此言不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