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其志 張 玲 劉傳俊
一、首因效應:避免先入為主,克服心理上的偏差
一位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讓兩個學生在30道題中各答對一半,但是讓學生A的正確答案盡量出現(xiàn)在前15題,而讓學生B的正確答案盡量出現(xiàn)在后15道題,然后讓一些接受測試者對這兩個學生進行評價:兩相比較,誰更聰明一些?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多數(shù)被測試者都認為學生A更聰明。上述實驗表明:最先得到的信息(第一印象)對整體印象起著主要的影響作用。這就是首因效應的表現(xiàn)之一。
在心理學上,首因效應是指兩個素不相識的人第一次見面時所形成的印象對人的認知所具有的強烈影響作用?!彼ㄟ^對別人的體態(tài)、衣著打扮等外部特征的印象,進而推斷出其動機、興趣、情感、毅力等,最后綜合這些知覺形成對人的總印象。研究表明,這種根據(jù)有限信息和個人主觀因素得出的印象并非總是正確的,但總是最鮮明、最牢固的,它往往容易使人先入為主,影響對對象的進一步了解。
輔導員對學生的第一印象往往是通過他們?nèi)雽W時的體態(tài)、言談、儀表等途徑來獲得,這印象在心理上是鮮明而穩(wěn)固的,它在輔導員繼續(xù)與學生接觸的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影響并制約著他們對學生新印象的形成以及更深入地了解。因此,對第一印象好或差的學生,輔導員都不應輕易地作出結(jié)論,更不應草率地把情緒流露在言論和行動中,要做到不親不疏,一視同仁。輔導員應該明白,第一印象所獲得的信息只是一些表面的特征,不是內(nèi)在的本質(zhì)特征,往往是有限的、膚淺的,甚至是錯誤的。輔導員必須要用發(fā)展的觀點全面具體地分析每個學生,避免心理上片面的首因效應造成對學生的知覺偏差。
二、貝爾納效應:創(chuàng)設成功體驗,幫助學生尋找最佳目標
曾經(jīng)有人出重獎征集題目答案:如果法國的最大博物館盧浮宮失火,許多名畫價值連城,但只能救出一幅畫,你會搶救哪一幅?法國作家貝爾納的回答是:搶救離出口最近的那幅畫。貝爾納因此得獎。從此人們將處理問題上的這種由淺近層面人手的心理觀念稱為“貝爾納效應”。
心理學告訴我們,成年初期的青年,特別是大學生,生理上雖然已脫離“孩子”的發(fā)展階段,但尚不能履行過多社會的責任和義務,因此常被排斥于成人行列之外,實際是處在一種“邊緣人”的地位。這容易造成其典型的心理表現(xiàn),如內(nèi)心矛盾、抱負水平不確定和易采取極端立場。他們的成就動機和贊許動機要比一般群體強烈得多。這就要求輔導員在教育管理工作中不能貪大求全,要引導學生從身邊那些力所能及、最容易人手但又很難堅持下去的小事做起,從培養(yǎng)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想品德和點滴習慣做起,才能解決好青年大學生在這一成長時期的“自我同一性發(fā)展”問題,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坦然接納自身的優(yōu)缺點,整合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和自己對自己的評價,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奮斗目標。
三、馬太效應:一視同仁,公正公平對待學生
在《新約·馬太福音》中有這么一句話:“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1973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默頓用這句話來概括一種社會心理現(xiàn)象:“對已有相當出色的科學家做出的科學貢獻給予的榮耀越來越多,而對那些未出名的科學家則不承認他們的成績?!蹦D將這種社會心理現(xiàn)象命名為“馬太效應”。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為生理、安全、相屬與愛、尊重和自我實現(xiàn)五個層次。他認為,這五種需要就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不斷上升。一個層次的需要滿足了,就會向較高層次發(fā)展。這五種需要不可能完全滿足,越到較高層次,滿足的比例越小。尊重作為人的成長性需要的一種,在個體的發(fā)展中起著動力作用,它最終推動個體走向自我實現(xiàn)。在人際交往中,尊重能夠引發(fā)人的信任、坦誠等情感,縮短交往的心理距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尊嚴,并期望在各種場合中得到公平公正的對待。尤其是青年大學生更希望得到尊重,與自我價值實現(xiàn)和自我能力驗證有著密切關(guān)系的自尊體驗一向是青年大學生最重要的自我體驗心理。他們希望受人尊重、被人征詢和獲得信任,有時這種愿望十分強烈。
如果輔導員日常的教育管理中,過分地贊賞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往往會使其中一些沒有清醒自我認識的人驕傲自滿起來;而對正取得進步的學生采取漫不經(jīng)心甚至冷淡的態(tài)度,就會使得他們喪失信心。例如,—個學生在某一競賽中得了獎,那么三好學生、優(yōu)秀學生干部等榮譽便會接踵而至,接下來就是入黨、獲得獎學金等等,而他在積累了這些資歷以后,又會為獲得更多榮譽和獎勵增加砝碼,表現(xiàn)為一種“贏者通吃”現(xiàn)象,往往擠占了很多后來者的發(fā)展空間和資源。美國心理學加托馬斯·哈里森說,“學校是個使富有者更富,窮者更窮的地方”,∞這是對這種學校內(nèi)容易發(fā)生的“馬太效應”最直接的表述。這就要求輔導員在學生工作中一定要把握公平公正的原則,不能只偏重于“錦上添花”,而忽略了“雪中送炭”。
四、超限效應:把握尺度,縮短交往的心理距離
在心理學上,人們把某種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的極不耐煩的或反抗的心理現(xiàn)象稱為“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在輔導員工作中經(jīng)??梢砸姷剑缈偸怯猛环N方式、同一句話去糾正不同的錯誤,或者經(jīng)常對某一錯誤進行重復教育等等,其結(jié)果是使學生對這種教育產(chǎn)生“超限抑制”,對這種枯燥的教育產(chǎn)生反感甚至故意叛逆。不但沒有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反而更容易重復再犯。輔導員應該切記,批評學生不能“窮追不舍”,表揚學生也不能太“廉價”,否則都會導致“超限效應”。輔導員在工作當中應注意把握“度”,只有掌握好“火候”、“分寸”,才能恰到好處。
五、蝴蝶效應:珍視細節(jié),全面了解和把握學生
據(jù)說,南半球上一只蝴蝶偶爾扇動翅膀所帶起來的微弱氣流,幾星期后竟可以演變成席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系統(tǒng)學家把這一現(xiàn)象稱為“蝴蝶效應”,并作了理論表述:一個極微小的起因,經(jīng)過一定的時間發(fā)展及其他因素的參與作用,可以產(chǎn)生極為巨大的影響力。這告訴我們事情的發(fā)生都不是偶然的,都有它累積和發(fā)展的過程。正如古諺所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層之臺,起于壘土”。當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引起質(zhì)變。對教育工作者來說,這提醒了大家教育學生應關(guān)注細節(jié),正如俄國教育家烏申思基曾說:“如果教育家希望從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須首先從一切方面去了解人?!?/p>
輔導員應全面了解學生,既要了解個體的學生,又要了解群體的學生;既要了解學生的今天,又要了解學生的昨天。只有這樣,才能正確全面把握學生。同時也要注重自身行為、語言上的細節(jié)對學生的影響,正所謂“教育無小事”,輔導員的一個不經(jīng)意的表情,一種習慣性行為,都有可能在學生心里產(chǎn)生巨大的“蝴蝶效應”,對學生的生命成長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
除了上述幾點效應外,還有許多有益于輔導員工作效能提高的心理效應,諸如羅森塔爾效應、共生效應、反饋效應、暈輪效應、近因效應等等,五花八門,林林總總。這些效應都各有利弊,互相聯(lián)系,在運用中關(guān)鍵是要把握好“度”。如果運用巧妙得當,可以事半功倍。倘若運用不當,則會弄巧成拙、適得其反。這就要求輔導員對各種心理效應的利弊優(yōu)劣、適用條件都要有科學的認識,才能在工作中靈活而藝術(shù)地發(fā)揮這些隱形“雙刃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