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曉華
我們目前采用的教材是普通高中語文實驗教材(蘇教版),它的編排試圖打破老教材長期以來的以文體特征為語文知識支撐點的結構體例,而代之以立足于學生思維力的多元發(fā)展,立足于對學生進行人生意義、道德取舍、個人修養(yǎng)的人文精神熏陶。在使用實驗教材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我們積極嘗試和構建體驗式教學模式。
一、立足于導,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初我”
(一)運用語言創(chuàng)設情境
語文終究是語言的藝術,所以教師在更多的時候也會選擇語言作為導入的主要形式,也就是常說的“導語”。導語是課堂教學的起始環(huán)節(jié),是教師在講課之前圍繞教學目標而精心設計的一段簡練的教學語言。蘇教版普通高中語文實驗教材在編排上就非常注重導語的設置,它的每個專題一般由導語和2~3個板塊組成。導語對專題內容作扼要介紹,教師可以借助導語調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披文入情,把間接文字符號轉化為真切的情感體驗,與作家和學習伙伴進行心靈溝通。
如“向青春舉杯”專題的導語是這樣的:“青春,是人類生命激情的贊歌。十六七歲的青年,走在人生的路途上,應該珍愛青春,敞開心扉,感受多彩的生活,編織斑斕的夢想,實現(xiàn)精神成長。青春孕育著所有的希望。來吧,讓我們向青春舉杯!吟誦青春,要用恰當?shù)穆曇粜问絺鬟_,呈現(xiàn)你所感受的詩情詩韻;思考青春的話題,則應結合自我體驗,在積極探討、主動交流的過程中傾聽與表達。”此段文字的前半部分,編者用詩化的語言,用字里行間流露的昂揚青春朝氣,向剛進入高中、對青春充滿憧憬的少男少女發(fā)出召喚,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創(chuàng)設了情感體驗的情境。導語的后半部分,則是對學生體驗提出了內容和要求,強調了體驗的有效性。
導入作為課堂教學的起始環(huán)節(jié),具有指向、定調的作用,所以教師應該像那個優(yōu)秀的演奏者一般,“未成曲調先有情”,精心設計形式多樣、言之有味的導語,把學生引入文學的殿堂,盡情享受文學的美妙。
(二)運用多媒體導入情境
語文教學的材料不應局限于紙質的文本,攝影、繪畫、音樂等藝術樣式,以及大自然中的大地、海洋、天空,耳之所聞,目之所接,一切能夠觸動心靈的東西,都是語文學習的重要資源。隨著教育現(xiàn)代化的推進,多媒體教學的輔助功能也日益顯著。多媒體能增進理解,喚起興趣,強化記憶,加速學習者大腦的信息處理過程,使學習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使學生多感官參與,使體驗過程趨于完整。
如“和平的祈禱”專題的教學,可以用多媒體向同學推薦有關“戰(zhàn)爭與和平”的圖片;《荷塘月色》等散文名篇的教學可以用悠揚的音樂伴奏配以同學朗誦,或播放名家配樂朗誦;教學《邊城》時可以播放湘西的風景片段,了解其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和淳樸的民風,為理解小說人物做好準備,也可以在課后播放《邊城》電影,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感悟……
當然,我們必須強調多媒體的教學輔助功能,而不僅是播放課件的工具,要把多媒體的運用和課堂活動結合起來,以加深學生體驗,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著眼于悟,探索文本,發(fā)現(xiàn)“自我”
蘇教版普通高中語文實驗教材特別重視選文的時代性和典范性。只有當學生能主動地、自主地體察知識經(jīng)驗,認識事物并獲得自己的感受,激發(fā)起自己的情感,并積極參與的時候,他們才真正是主體。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在充分的文本學習中始終處于積極思考、感悟的探索狀態(tài),讓他們獨立地觀察、比較、聯(lián)想、歸納,從而進一步建構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逐步發(fā)展學生的體驗能力。
(一)初悟——文本研習
“文本研習”是指教師提供經(jīng)典的閱讀文本,創(chuàng)設閱讀對話情境,引導學生參與閱讀對話,交流閱讀的體驗、感受和思考。它側重于提高學生解讀文本、鑒賞作品的能力。
實驗教材“珍愛生命”專題選入了史鐵生《我與地壇(節(jié)選)》、歐·亨利的小說《最后的長春藤》和海倫·凱勒的著名散文《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旨在讓學生通過學習能多角度地觀察生活,豐富情感體驗,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從而激發(fā)其熱愛生活的感情,培養(yǎng)珍愛生命的意識。但是由于讀者與作者之間的生活閱歷、情感體驗的差距,完成閱讀目標的難度也是顯而易見的。對此,教師可以設計若干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研讀文本。
(二)再悟——文本遷移
“文本遷移”著力于“問題探究”,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探討問題的意識,并在探討中發(fā)展理性思維和批判意識。
如“和平的祈禱”專題有這樣的問題設計:讀了安妮的日記,你一定會有許多感觸,請給文前安妮的照片配一段說明文字。如果安妮有安息之地,你將怎樣為她寫墓志銘?在教學中,我讓學生試著為安妮寫墓志銘,學生撰寫的墓志銘有:
1. 這里長眠著14歲的猶太少女——安妮,她用一部日記不停地扣問著戰(zhàn)爭與死亡,讓全世界為之哭泣。
2. 請輕輕地,放慢你的腳步,別吵醒了正在夢中的安妮。安睡吧,安妮,你枕邊這本沉甸甸的日記,讓你和你的朋友吉蒂,結識了全世界無數(shù)的知己。祈愿全世界所有的孩子都不再擔驚受怕!
3. 人最需要的是勇氣和幸?!材?/p>
4. 放我出去,到有新鮮空氣和笑聲的地方去!
學生在撰寫的過程中完成了對文本的解讀探究,特別是后兩則,運用原文句子,有很強的文本意識。
三、著重于擴,自主體驗,找到“真我”
蘇教版普通高中語文實驗教材專門有“活動體驗”這一板塊。“活動體驗”引導學生圍繞專題的人文內涵和學習要求并結合學習材料,開展豐富多樣的語文活動,以達到在活動中體驗、在活動中思考、在活動中探究、在活動中提高綜合語文素養(yǎng)的目的。
在這一板塊的教學中,教師創(chuàng)設的虛擬情境應力求逼近真實,在引導學生體驗時,要盡量使學生從外在的環(huán)境和內在的心境兩方面都感到自己處于真實的生活空間,而不是在一種被安排好的系列活動之中,進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深刻的體驗。
畢淑敏的《我的五樣》是“設計未來”活動板塊中的一篇文章。我在教學中以文本為基礎,以活動為載體,盡量豐富學生的感受和體驗。在“月是故鄉(xiāng)明”專題的課后“積累與運用”板塊中,我提出了開放性體驗要求,建議學生分成小組,走訪,參觀,收集材料,并寫成報告和同學交流。
活動體驗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在活動中引導學生表述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時要遵循以下原則:“新”——內容常更新,形式常刷新;“活”——要適合各個層次學生的心理需求和個性愛好;“妙”——能激發(fā)興趣,寓教于樂,啟智于趣;“實”——要人人參與,不搞花架子。
四、著力于評,享受過程,體現(xiàn)“多我”
(一)關注過程,肯定多元體驗
由于學習的生活經(jīng)驗和關注點不同,學生對語言材料的體驗也不同。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用自己的眼光去審視生活和世界,讓學生都獲得學習體驗,鼓勵他們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課堂上不應過于追求標準答案,而是要盡量促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習活動,去經(jīng)歷和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這才是語文教學追求的動態(tài)效果和理想境界。當然,對多元體驗的認可并不等同于對錯誤的包容,對一些故意標新立異、嘩眾取寵或完全背離課文主旨的“體驗”,教師還是要及時予以指正,以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二)關注對話,多方位評價
教學過程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是評價。傳統(tǒng)的評價方式往往是教師對學生學習結果的結論性評價,而體驗式教學可以讓評價方式呈現(xiàn)多樣化,它讓學生在師生對話、生生對話、自身對話的過程中得到來自全方位的評價,甚至在與家庭、社會的對話中也能得到自我價值的認可。在學習《十八歲和其他》時,可以布置家長和學生一起閱讀此文并分別寫下讀后感交流。這樣通過溝通體驗,學生完成了他評、自評的過程,沒有生硬的說教,沒有機械的操作。動態(tài)的、多方位的評價方法讓學生在不自覺體驗中完成了情感和思想的升華。
“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點燃的火把?!碧K教版普通高中語文實驗教材給我們提供了開闊的教學空間,教師應該努力在體驗式教學中尋找激活學生思維的突破口,發(fā)掘教材中創(chuàng)新思維的寶藏,以激活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