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平
人文主義認為,人是平等的。同時,人的發(fā)展又是不平衡的,有差異的。新課程理論也認為,學生,即主體的發(fā)展是有差異的。新課程背景下的教育工作就是要以此為邏輯切入點,促進學生發(fā)展,尤其是學困生的發(fā)展。大多數學困生都存在著共同的病癥:學習目的不明確,無組織無紀律,對學習缺乏興趣。由于長期遭受失敗的打擊而自暴自棄,對學習也就失去了信心、意志和毅力,并產生厭學情緒和自卑感。為此,筆者認為要轉化學困生,首要任務是使他們也能品嘗到成功的滋味,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樹立自信,促使他們向正確的方向邁進。筆者對癥下藥,做了以下幾點嘗試:
一、對學困生要有博大的愛心、足夠的耐心和堅定的信心
作為教師,首先說話要有分寸,千萬不能用“怎么這么笨”、“不可救藥”或“朽木不可雕”之類的話去傷學生的自尊心,去打擊學生。如果教師不懂得用愛心去對待每位學生,那么學困生的學習就會更加困難,這樣的教師也就不是一名稱職的教師。所以,教師對待學困生應該和其他學生一樣,尊重、善待每位學生。
事實上,在日常生活中,這部分學困生對老師的期望并不高,平時只要教師給他們一個微笑,一句不經意的關愛,就會讓他們封閉的心靈得到安慰,會覺得老師喜歡自己,并沒有放棄自己。同時,學困生的轉化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有一個過程,循序漸進,并且反復性強。教師要有足夠的耐心,在學習和生活中,只要這些學生稍有進步,就給以高度贊揚,就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平時不厭其煩地幫助他們、愛護他們,多給他們講一些現實生活中的事情,比如父母親生活的艱辛,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社會對人才的高要求、高標準,適者生存的自然規(guī)律等。對那些時好時壞的學生,教師更要有足夠的耐心,進步時給予肯定;做錯了,鼓勵他們從頭再來,從中找原因幫助他們改正。學困生由于成績差,往往會造成心理上的障礙,過分自卑、冷漠,往往覺得低人一等。教師特別要關注這一點,學習差并不等于學生沒有任何能力,不能以分定優(yōu)劣。社會的發(fā)展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而人才的要求不僅具備智商,還要具備情商、動作操作能力、協調能力等,這些學習差的學生往往在其他方面有特長。像調皮搗蛋的學生往往具備超人的膽識,有口才,組織能力強。還有些學困生有繪畫、音樂方面的藝術天賦等。如果教師關注到他們的這些獨特方面,并能持之以恒地扶助、引導他們,那么他們將來就一定會有出息。
二、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
社會上對人才的片面認識,家長望子成龍的急切心情,教育上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傾向,教師們陳舊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方式,不能與時俱進,及時更新思想、更新觀念,這些都嚴重地影響了對學生的正確看法,嚴重抑制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所以,教師要時刻加強自身的業(yè)務學習,摒除舊思想、舊觀念,吸納新的教育理念,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本著“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為了一切孩子”的教育思想,讓那些學困生不絕望,并認為自己會是個人才。
三、讓學困生在班集體中有事可做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特意讓那些學困生擔任組長(有組織能力的)、發(fā)言人(有口才的),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并發(fā)揮各自的特長?;蛴幸獍才艑W困生擔任班干部,把班級工作交給他們,以使他們感覺到老師的信任,從而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并體驗到自己在班集體中、在生活中存在的價值。
四、誘發(fā)學困生的學習動機,培養(yǎng)他們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
轉化后進生,要使他們的學習成績有所提高,學習的動機、興趣是最為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所以,在制定和實施教學目標時,教師應注意分層教學,因材施教,多設計較簡單的問題與習題,引導學困生思考,并給予必要的啟示和鼓勵性的評語。課后多和他們接觸,了解學生在學習上的困難。這樣做,使學困生深切地感到老師對他們的愛,因而產生對老師的良好情感,從而在學習上發(fā)揮出最大潛能。
如何培養(yǎng)學困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呢:第一,誘導他們做好課前預習;第二,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困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引導他們認真閱讀,留心聽課,用心思考;第四,關心他們課后復習,溫故而知新。
總之,作為新課程背景下的人民教師,應把學困生的轉化工作作為重中之重,并且適宜放眼長遠。因為這不僅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也是弘揚人民教師的高尚師德的內在要求。有詩云“春風化雨好月圓”,只要我們不用靜止的眼光去看待他們,而對他們多一點愛心和耐心,多一些信心和人文關懷,多一點期望,相信他們不會讓我們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