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韓詩外傳》“之”字研究

      2009-05-20 02:07張小霞
      魅力中國 2009年29期

      張小霞

      摘要:《韓詩外傳》中"之"字使用頻率高,詞性多樣,用法復(fù)雜。其用法首先是連詞,其次是代詞,動詞只占一小部分。另外含有"之"的四字格和一些固定短語為后世留下許多成語和慣用語。"之"的這些特點說明了古代漢語的語法發(fā)展不是突變的而是漸變的。

      關(guān)鍵詞:韓詩外傳 "之" 詞性 固定短語

      漢代處于上古漢語向中古漢語過渡時期,成書于漢代的《韓詩外傳》有豐富的語料價值?!俄n詩外傳》每個章節(jié)末所引詩文絕大多數(shù)出自《詩經(jīng)》,因先秦文辭與西漢文辭有時代差異,將出自《詩經(jīng)》等先秦文獻中的“之”字用例排除。

      一、《韓詩外傳》連詞“之”

      連詞“之”在《韓詩外傳》中,從其作用來看主要分為連接定語和中心語,連接主語和謂語,連接中心語和補語,連接主語和介賓短語。

      (一)連接定語和中心語

      1、一般的連接定語和中心語的“之”

      連詞“之”用于定語和中心語之間表示前后對象之間的領(lǐng)屬或者修飾關(guān)系。例如:

      ⑴禹湯之水旱,而民無凍餓之色。 ⑵卑賤貧窮非士之恥也。 2、連詞“之”+“所”

      “所”字用于動詞或動詞性詞組前構(gòu)成一個名詞性結(jié)構(gòu),例如:

      ⑴王之所謂忠賢者,諸侯之客歟?

      ⑵使子無忘子之所知,亦無進子之所能。

      3、構(gòu)成四字格的連詞“之”

      通過“之”的連接作用而使定語和中心語形成四字格。構(gòu)成四字格的“之”有一部分用例沒有實在意義,只是作為“中附語”[1]。例如:

      ⑴方是之時,曾子重其祿而輕其身。

      ⑵伯夷叔齊餓于首陽之山。

      (二)連接主語和謂語

      一般認為這樣的“之”是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結(jié)構(gòu)的獨立性,使之成為名詞性仂語[2] 這種結(jié)構(gòu)和不帶“之”的結(jié)構(gòu)區(qū)別是,主語和謂語之間如果沒有“之”,是在敘述一個事實。如果加了“之”就是而是把一個事實抽象為與之相關(guān)的事件。由于帶“之”的主謂結(jié)構(gòu)所指稱的,并不是主謂短語之外的內(nèi)容,而正是這個主謂短語表示的內(nèi)容,所以我們稱之為“事件化的自指”。 [3] 《韓詩外傳》中帶“之”的主謂結(jié)構(gòu)既可以充當(dāng)主語、賓語,又可以充當(dāng)復(fù)句中的分句。例如:

      ⑴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歲。

      ⑵ 故駟馬之家不恃雞豚之息。

      (三)連接主語和介賓短語

      1、《韓詩外傳》中 “之”用在各名詞與介賓短語之間強調(diào)與謂語有關(guān)的方面,一般可不譯出?!爸髡Z+之+介賓短語”格式多作句子主語。楊樹達提到:“與,介詞,與口語‘和字相當(dāng)?!盵4]由介詞“與”組成的介賓短語前加上連詞“之”,一來突出“與xx”的作用,二來兼以舒緩語氣。例如:

      ⑴吾聞圣人之于天地之間也,民之父母也。

      ⑵夫南郢之與鄭,相去數(shù)千里,大夫死者數(shù)人,廝役死者數(shù)百人。

      ㈣連接中心語和補語

      2、在《韓詩外傳》中有少量的倒裝句:

      ⑴何罷之晏也? ⑵何驅(qū)之疾也?

      “之”連接中心語和補語,可以具體歸為“動詞+之+形容詞(副詞)”,這種格式將動補短語所記述的動作行為指稱化后再作疑問句的主語,句中疑問代詞作前置謂語。

      二、《韓詩外傳》代詞“之”

      (一)“之”用作普通的指示代詞

      1、代詞“之”用于動詞后,在句中充當(dāng)賓語,是書中代詞的主要用法。例如:

      ⑴過而改之,是不過也。

      ⑵人之利口贍辭者,人畏之。

      2、《韓詩外傳》中有些在句中充當(dāng)賓語的“之”也可以理解為現(xiàn)代漢語中的“他(它)”。

      ⑴(比干)遂諫,三日不去朝,紂囚而殺之。

      ⑵士欲白萬乘之主,用事者迎而嚙之。

      這表明部分指示代詞“之”實際上起著第三人稱代詞的作用,有向第三人稱代詞轉(zhuǎn)化的趨勢。雖然說上古漢語中代詞“之”用于指第三人稱時,只能作賓語,但是“之”有時可以看作是和“其”通用,作定語。

      3、“之”與“其”通用時多表領(lǐng)屬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的“他(們)的”。《韓詩外傳》中有少量例子。例如:

      ⑴君子哉!安之命矣。

      ⑵循循固得之轉(zhuǎn)廣一尺四寸,此惟不及四圣者也。

      4、有時“之”用在某些動詞之后,往往用來表示動作的持續(xù)或表示對動作行為的強調(diào)。例如:

      ⑴如吾聞之,世不己知而行之不已者,是爽行也。

      ⑵上不己用而干之不止者,是毀廉也。

      5、有時“之”用在動詞后面作為音節(jié)襯字,即把“之”從原句中刪掉也不影響句意。如:

      (1) 然天勃然興云,沛然下雨,則萬物無不興起之者。

      (2)莊王援桴鼓之,晉師大敗,士卒奔者爭舟而指可掬也。

      6、有時用在表得失的動詞后,泛稱某種東西,如:

      (1)君子溫儉以求于仁,恭讓以求于禮,得之自是,不得自是。

      (2)少而好學(xué),周游諸侯,以歿吾親,失之一也。

      7、 有時“之”指示意味十分虛無,與“猶”連用表示“仍然”的意思。如:

      (1)家有千金之玉不知治,猶之貧也。

      (2)夫霜雪雨露殺生萬物者也,天無事焉,猶之貴天也。

      (二)用于賓語前置的代詞“之”

      古代漢語中賓語在一定條件下要放在謂語前面,而這一語序則與代詞“之”的使用相關(guān)。

      1、代詞“之”在否定句中作賓語時前置

      這一類賓語前置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賓語必須是代詞,二是全句必須是否定句。在《韓詩外轉(zhuǎn)》中有“未”字句和“莫”字句。 ⑴“未”字句

      ①且賜聞民上位行此四者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②民皆居一方,而怨其上,不亡者未之有也。

      ⑵“莫”字句

      ①箠笞暴國,一齊天下,莫之能傾,是大儒之勛也。

      ②以天下之王公莫之好也,而是子獨自好之。

      但是“夫驥罷監(jiān)車,此非無形容也。莫知之也?!敝小爸睕]有前置,全書唯此一例。

      2、代詞“之”用于前置賓語和動詞之間

      在古代漢語中為了強調(diào)賓語,可以把賓語提到動詞謂語的前面,這種賓語前置往往與代詞“之”的使用相關(guān)聯(lián)。在《韓詩外傳》中這樣的用例常見。例如:

      ⑴吾乃始壯耳,何老之有?

      ⑵夫日日慎桃,何患之有?

      另外,前置的賓語之前還可以加上表示范圍的副詞“唯(惟)”構(gòu)成“唯(惟)+前置賓語+之(是)+謂語動詞”的格式?,F(xiàn)代漢語里的成語“唯利是圖”“唯你是問”,就是這種語法形式的遺跡。[5]《韓詩外傳》多見“惟+前置賓語+之+謂語動詞”格式。例如:

      ⑴君子行不貴茍難,說不貴茍察,名不貴茍傳。惟其當(dāng)之為貴。

      ⑵然而求卿相輔佐獨不如是之公,惟便辟親己者之用,是豈不謂過乎?

      三、《韓詩外傳》“之”所構(gòu)成的固定短語

      《韓詩外傳》中固定短語中的“之”多數(shù)為代詞,極少數(shù)為連詞。書中所見的固定短語“……之謂”50個,“謂之”28個,“奈(如、若)之何”8個,“之為言”2個。根據(jù)用例的多寡順序分別敘述。(一)“……之謂”格式,常用于敘事和引語之后,用以表示個人對問題的評論,有著較強的主觀色彩。例如:

      ⑴夫是之謂能自養(yǎng)也。

      ⑵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此之謂也。

      (二)“謂之”格式,“之”和后面的成分一起作動詞謂語的賓語。一般用它來表示社會上對事物名稱約定俗成的稱謂。例如:

      ⑴三者存乎身,雖不在位,謂之素行。

      ⑵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瞽,可與言而不與之言謂之隱。

      (三)“奈(如、若)之何”格式,“奈之何”有“怎么辦”之意?!叭缰巍倍嘤糜诒硎痉磫??!叭糁巍敝饕糜谠儐枌Ψ綄ψ约核岱桨赣泻我庖?。例如:

      ⑴由余圣人也,將奈之何?

      ⑵大命既至矣,如之何憂之長也?

      (四)“之為言”格式,“之”連接主語和謂語。例如:

      ⑴儒之為言無也,不易之術(shù)也。

      ⑵是名戒桃,桃之為言亡也。

      四、《韓詩外傳》動詞“之”

      《韓詩外傳》中動詞“之”用例20個,其意義全部是“往,到……地方去?!薄稜栄拧め屧b》:“之,往也?!眲釉~“之”在句中的語法作用主要是充當(dāng)謂語。例如:

      ⑴吾北鄙之人也,將南之楚。

      ⑵其妻之市未返。

      事實上“之”的復(fù)雜性在先秦許多典籍中已有體現(xiàn),《韓詩外傳》中“之”保留的這些特點說明了古代漢語的語法發(fā)展不是突變的而是漸變的。

      參考文獻:

      [1]周法高.中國古代語法·構(gòu)詞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9,第306頁

      [2]王力.漢語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80,第393頁

      [3]李佐豐.上古漢語語法研究[M].北京:北京廣播學(xué)院出版社,2003 ,第290頁

      [4]楊樹達.詞詮[M].北京:中華書局,1954,第583頁

      [5] 馬漢麟.古代漢語講義[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第41頁

      榆林市| 津南区| 乐昌市| 子长县| 广平县| 湘西| 鸡东县| 灵璧县| 正阳县| 合江县| 平江县| 雷山县| 弥渡县| 当雄县| 江油市| 灵璧县| 郎溪县| 武川县| 酒泉市| 河源市| 漯河市| 阜阳市| 横山县| 赣州市| 滦南县| 吴堡县| 思茅市| 鞍山市| 湄潭县| 介休市| 宣恩县| 望都县| 石河子市| 德保县| 外汇| 东阳市| 南丹县| 余江县| 虞城县| 邻水| 玉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