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盈
摘要:薩拉·奧恩·朱厄特是美國19世紀下半葉著名鄉(xiāng)土作家,她從女性獨特的視角描述了新英格蘭地區(qū)的風土人情。她常以鄉(xiāng)下女性為寫作的主角,并且從女性觀點出發(fā)表達了對自然的看法,要求回歸自然、融入自然和感悟自然等生態(tài)主義觀點。其作品具有明顯的女性審美特征,在文體上也呈現(xiàn)出了典型的生態(tài)女性話語特征。
關鍵詞:朱厄特 生態(tài)女性主義話語 自然觀
一、引言
薩拉·奧恩·朱厄特(Sarah Orne Jewett,1849-1903)是19世紀下半葉美國著名女作家,她是當時鄉(xiāng)土文學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也是美國女性文學的開啟者之一。她的作品主要反映的是美國東北部新英格蘭地區(qū)的人文、地理風貌。她的小說《白蒼鷺》傳遞給我們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的一種狀態(tài),故事的人物和對話描寫,甚至主人公們名字作者都包含了生態(tài),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和工業(yè)化的象征意義。
薩拉·奧恩·朱厄特的作品清麗雋永,如行云流水一般,好似一氣呵成。薩拉·奧恩·朱厄特的作品常常運用簡單的詞語,長句,明喻等。朱厄特的作品洋溢著清新的鄉(xiāng)野氣息,一讀文章,讀者就能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仿佛置身與清麗清新的鄉(xiāng)野之中。她的精湛的人物塑造和優(yōu)美流暢雖平淡而真實的筆調,顯示出了她平淡中出新奇的不同凡響的寫作技巧。
二、《白蒼鷺》
朱厄特在自己的作品中描述了工業(yè)文明對美國傳統(tǒng)的純樸生活方式的侵蝕。她以令人折服的細節(jié)描寫向讀者展現(xiàn)了工業(yè)化入侵的鄉(xiāng)村小鎮(zhèn)?!栋咨n鷺》中小女主人公西爾維婭遠離庸俗城市生活,投奔外婆到偏遠的鄉(xiāng)村去生活,與奶牛為伴,獨享寧靜的生活,追求自己對人生和價值的理解。小說的開頭就很輕松地描述了這個其樂融融的場景: 6月的夜晚,一個小女孩匆匆跑過灑滿蔭影的森林。已經晚上8點了,西爾維婭擔心她祖母大概會責怪她這么晚才回來。奶牛在一條小溪邊停下來飲水,西爾維婭在一旁等著,一切看起來都是那么安詳和靜謐直到工業(yè)化的代表人物所謂的鳥類學家的出現(xiàn)。
在《白蒼鷺》中,她塑造了一個名叫西爾維婭的小女孩形象。西爾維婭出生于一個兄弟姐妹眾多的工人家庭,經濟頗為發(fā)達的家鄉(xiāng)小鎮(zhèn)并沒有給她留下愉快的童年回憶。她的外婆帶著她來到了偏遠的鄉(xiāng)村,遠離喧囂的生活給她了快樂的生活節(jié)奏。城市和鄉(xiāng)村的生活給西爾維婭帶來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受。西爾維婭雖然出生在城市,但她更屬于森林。外婆與西爾維婭一起居住在林子里,遠離世俗和喧囂的城鎮(zhèn),與大自然為伴,過著寧靜,自在的生活。與她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位來自現(xiàn)代化都市的年輕的鳥類學家。他遠道而來,此行的目的與西爾維婭的截然不同,西爾維婭懷著過一種純真的生活的目的來到森林,是真正意義的回歸自然和投入自然;而他卻是為了滿足其在搜集鳥類標本上的成績,拿出去炫耀而已。
三、生態(tài)女性主義特征
朱厄特的女性話語特征不僅表現(xiàn)在敘事視角和人物塑造上,她作品的主題思想也反映了女性作家通常所關注的問題。對大自然的認同貫穿于《白蒼鷺》的主題。作者痛恨這種工業(yè)革命做帶來的對生態(tài)的破壞。文章的字里行間都顯示出作者對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呼吁。
在《白蒼鷺》中人物的取名就與自然息息相關。回歸自然的最高境界就是與自然融為一體。女主人公的名字“Sylvia”與sylvan一詞相近意思是森林,樹木的意思。這個名字的出現(xiàn),就不禁讓人想到小女孩已經成為了森林的一部分,是自然地象征和化身,她被賦予珍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制止破壞,掠奪大自然的使命。作者在文章中還運用了比喻的手法,將小女孩可愛的一面描述地惟妙惟肖. 當她在回家路上碰到迷路的鳥類學家,并聽說他要借宿時,她耷拉著腦袋像是一朵折斷了枝頭的花似的。作者運用比喻手法,把西爾維婭比作是一枝花,鳥類學家的突然出現(xiàn)就像是一個莽漢貿然闖入了一片寧靜的花叢中一樣,把花的枝頭都給折斷了似的。借助比喻,作者似乎在暗示西爾維婭似乎已經習慣了這種寧謐的生活,不希望有人來打擾。西爾維婭所展現(xiàn)的一切是一個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人的特征,從她身上不僅能看到自然的特征,而且更能體會到自然的精神—友善和博愛。
她的作品的語言宛如一條靜靜流淌的河流,像行云流水般地輕盈自然,像詩歌一樣婉約動聽。朱厄特喜歡用長句,簡單的詞語和明喻。長句可以避免短促、急躁和頓挫之感。而簡單的詞匯和明喻則有助于流暢地閱讀,另讀者仿佛置身于小說之中。下面是從《白蒼鷺》中節(jié)選一段。
The woods were already filled with shadows one June evening, just before eight oclock, though a bright sunset still glimmered faintly among the trunks of the trees. A little girl was driving home her cow, a plodding, dilatory, provoking creature in her behavior, but a valued companion for all that. They were going away , from whatever light there was , and striking deep into the woods , but their feet were familiar with the path , and it was no matter whether their eyes could see it or not
——The White Heron
這種長的句式與所描寫得新英格蘭寧靜的自然景觀和鄉(xiāng)村生活的緩慢節(jié)奏十分吻合。而且,文字中的單音節(jié)詞也較多,文字偏向簡潔明了,加上押韻的效果,因此讀起來輕松自然,流暢動聽。
整篇文章用進行時態(tài)和延續(xù)性動詞比較多。在讀這篇文章的時候,就感覺到身臨其境,自己也仿佛來到了蒼翠茂密的森林當中,身旁的鳥兒在歌唱,女孩牽著奶牛在草地上悠閑地放著牛。把真?zhèn)€故事發(fā)生的背景比如,the air is soft and sweet.。The young man was staring at Slyvia. The old animal spent her days out in the open country “eating” sweet grass. The white heron came flying through the golden air…文章整體的都用的是簡單的單詞和詞組,簡潔又明了,讀起來充滿詩意。
四、結語
19世紀末的美國文壇第一次出現(xiàn)了女權主義文學作品,這些作品打破了傳統(tǒng)文學中滲透著男性偏見的女性角色模式,朱厄特盡管沒有像同期的一些女作家那樣高舉女權主義大旗,但在作品中也表現(xiàn)出對于婦女生活和地位的極大關注。她堅持以女性的視角寫作,以女性的體驗為寫作中心。朱厄特還使女性和自然互為象征,從而否定了以男人為化身的人與大自然之間的奴役與被奴役關系。
參考文獻:
1.金莉.《從<尖尖的樅樹之鄉(xiāng)>看朱厄特創(chuàng)作的女性視角》.外國文學研究,1994(4)
2.徐穎果.《中英女性文學及女權主義之比較》.外國文學研究, 1997 (2)
3.王侃.《“女性文學”的內涵和視野》.文學評論, 1998(6)
4.羅婷. 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在西方與中國.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170.
5. Sarah Orne Jewett , A White Heron , The Heath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 Heath and Company ,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