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崇陽 谷孝平
【摘 要】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不僅是一個知識傳遞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審美建構的過程,因而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應該關注課堂教學的審美藝術性。本文從課堂結構及教學環(huán)節(jié)兩個方面,探討了如何在課堂教學設計上體現審美價值。
【關鍵詞】課堂教學 教學設計 審美價值
語文課堂不能是隨意的,應該精心設計,使之充滿藝術性。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美的熏陶。下面擬從課堂結構設計和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兩個方面作一下探討。
一、課堂結構設計的藝術美
一堂語文課好像一篇文章,文章要講究結構之美:或“總分式”,或“并列式”,或“遞進式”,“起承轉合”,“鳳頭、豬肚、豹尾”。一堂語文課的設計也要講究結構之美。
1.板塊式
所謂“板塊式結構”,就是在一節(jié)課或一篇課文的教學中,從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幾“塊”教學內容或教學活動。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不僅有機地形成了幾個知識、能力的訓練板塊,同時也形成了幾個時間的、步驟的“板塊”,即教學的內容、教學的過程都是呈板塊狀分布排列。
板塊式教學思路之所以能夠在教學實踐中得到運用,是因為它有效地解決了長期困擾閱讀課堂教學繁雜無序的問題,它就像一篇結構清朗的文章,又像一座層級井然的能讓我們拾級而上的階梯,給人以看得見、想得到、用得著的感覺。
如講解《我的空中樓閣》時,我將文章分為三大板塊:板塊一,美讀感染,感受音節(jié)美;板塊二,理解內容,感受畫面美;板塊三,品味語言,感受陰柔美。這樣的講解符合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由淺入深,使學生對這篇文章的層次及內容有了很好的把握。
2.線索式
所謂“線索式結構”,是說在一節(jié)課或一篇課文的教學中,始終或大部分教學內容、教學活動或重要教學板塊都被一根教學線索貫穿著,表現出課文整體閱讀的一種教學思路。
1990年第3期的《中學文科參考資料》有一篇李士俠老師寫的《沒有春天的祥林嫂》,文章說:“為了突出祥林嫂在封建強權壓榨之下,從來沒有獲得過春天的特色,作者刻意把喪夫、再嫁、失子、歸天幾個最關鍵的情節(jié),都安排在春天發(fā)生,從而巧妙地揭示出祥林嫂是一個沒有春天的苦命女人?!?/p>
我后來根據這篇有獨到見解的論文,編寫了如下教學案例:
《祝福》教學主問題:作者筆下的祥林嫂,是一個沒有春天的女人。請同學們研讀課文,證明這種看法?!跋榱稚獩]有春天的女人”,這是一條多么生動、多么富有吸引力的閱讀線索,同學們懷著極大的興趣反復認真地咀嚼課文,理解詞句,梳理脈絡,終于在老師的指導下,找到了祥林嫂悲慘命運的發(fā)展過程:①麗春之日,丈夫夭折——她是在春天沒有丈夫的;②孟春之日,被迫再嫁——她是在新年才過時被婆婆抓走的;③暮春之日,痛失愛子——“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來了狼”;④迎春之日,一命歸天——消逝在祝福的鞭炮聲中。大家理解到,冷酷的社會沒有給祥林嫂以溫暖的春天。作者突出祥林嫂沒有春天的悲劇,其中蘊含了一定的象征意義,從而更加深刻地剖析了封建社會的反動本質。
于是,“沒有春天的女人”這條“線”,“串”起了人物、情節(jié)、內容、形式、語言等等課文內容的“珠”,也“串”起了整個閱讀教學的過程。
3.反復式
“反復式結構”是一種多向式、多角度的教學思路。這種思路的特點是,著眼于課文的整體閱讀教學,引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反復深入地學習、品讀課文。
所謂“整體”,就是將一篇課文或課文的核心內容作為閱讀教學中的一個“板塊”來處理,在每一次的閱讀品析之中都是以“全文”或“整個部分”的面貌出現;所謂“反復”,就是從不同的層面、不同的角度由淺入深地多次組織閱讀品析教學。反復式思路的設計對象主要是一些精美的短詩、短文及課文中的重點片斷,強調于反復的閱讀品析之中傳達出課文的豐富內蘊。
4.遷移式
“遷移式結構”表現出閱讀教學中從讀到寫、說、聽、編、演的教學設計藝術。這種藝術設計的特點是,從課文出發(fā),淡化提問設計,不將提問作為閱讀、講析課文的抓手;注重“問題”的設置,將“解決問題”作為學生進行歷練的過程。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遷移創(chuàng)造”式教學設計也往往是一種“無提問式”的學生活動充分的課堂教學設計。
如講解《琵琶行》時,讓你聽一首喜愛的樂曲,然后用形象的語言寫出你的感受;講解《詞七首》時,用學過的詞牌或其他詞牌填一首詞,詞題自定,平仄可以不管,但要押韻;講解《我與地壇》時,讓學生以“活著,真好”為題進行一次演講。這樣的結構容易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5.穿插式
所謂“穿插式結構”,就是在課始、或課末階段插入與課文相關的其他內容;或暫時中斷教學主線;或靠近教學主線有機地“切”進一些學習內容及活動片斷。所謂“引入”,就是配合教學內容有機地“牽引”進一些知識內容。總的來講,一并稱為“穿插引入”。
如律詩《山居秋暝》的教學。教師“插入”如下寫作示例材料,先讓學生吟讀:
“雨說停就停了,山莊被沖洗得清清爽爽。裊裊娜娜的炊煙似山間寺院晚鐘的聲音,在秋天微涼的空氣中緩緩游動。月亮不知什么時候掛上了樹枝。晶瑩的光輝,在松針的鋒芒下,碎得滿地都是。清亮的細流潺潺地淌過石頭,隱隱地流向遠方。溪邊,竹林搖響著喧笑,月光下,長發(fā)飄揚的少女提著浣紗的竹籃,走進了各自的柴門。今夜,又有人會被夢中的王子擁進新房!一陣漁歌牽動了蓮荷;水波蕩漾中,收網的漢子們駕著滿倉的收成穿過夜色,沿流而返。他們知道,無論何時踏進家門,家里總會亮著溫暖的燈。時光如水,春芳消歇;寧靜與閑適,讓人真的好想做一個隱者,把這份淡泊,這份淳美,這份幽靜而飄渺的景致,留在生命的深處?!蓖ㄟ^插入這樣一段精美的散文之后,學生自然而然的進入了詩境。
6.選點式
所謂“選點突破”,就是針對課文的不同特點,選取課文的關鍵處、精美處、深刻處、疑難處、知識內容豐厚處、手法巧妙處、意義隱涵處等等“有嚼頭”的地方進行細膩深入的品讀教學,以達到對課文特點、重點內容的深透理解。換言之,所謂“選點突破”,就是對課文進行“點式處理”,積聚一兩個閃亮的閱讀品析的“點”,進行有的放矢的突破。
如在講解《夢游天姥吟留別》時,緊緊圍繞一個“夢”字展開,先介紹入夢之由,再具體寫夢游歷程,然后介紹夢中仙境,最后寫夢中驚醒。
“選點突破”式的教學運用在日常教學之中,有著重要的教改意義。它完全破除了串講式的滿堂灌,把優(yōu)化信息處理、提高教學效率的研究推向了實踐。它求精、求美、求深透,深化了語文課中的品讀、品析、品味,濃厚了語文課中的文化氛圍和對學生的熏陶感染。它線條單純,形式活潑,易于為廣大教師所掌握。
二、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的藝術美
1.導語設計渲染美的氛圍
好的導語,能牢牢抓住學生的心魄,上課伊始石破天驚,先聲奪人,整節(jié)課也因此高崖瀉水,洶涌澎湃,讓學生一聽傾心。如果我們把一堂成功的語文課,比為一座知識寶庫,那好的導語就是打開這知識寶庫的鑰匙。
講解《胡同文化》時,我用了這樣一則導語:“1927年6月1日,漢族文化大師王國維先生拖著清代的一條辮子,自盡在清代的皇家園林頤和園里。王先生的死因眾說紛紜:有的說他死于政治斗爭,有的說他死于人事糾葛,有的說他為清廷盡忠。其實王先生是死于一種文化:凡一種文化值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隨著清朝的滅亡,中國傳統(tǒng)文化走向衰落,宏才博學的王國維先生沒有從十幾年的心理掙扎中找到希望,最后以生命來祭奠它。他死得可惜又死得必然。知識分子總是不同尋常,他們總要在一種文化衰落后表現出長久的文化韌性。今天我們看一看隨著北京胡同文化的消亡,新時代的知識分子有什么反應?!睂дZ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了他們學習的熱情。
2.板書設計展示藝術美
板書是課堂教學的主要輔助手段,板書設計的好壞有助于學生更好的掌握課堂知識。所以,應該重視板書的設計。如講解《歸園田居》時,我設計了如下的板書設計:
3.課堂提問要有藝術性
“提問”或者“問題”是組織課堂閱讀教學的重要抓手。在一般的課堂教學中,教學過程的延伸主要是靠提問來支撐的。高質量的提問是教師研究教材與設計教學時思想的結晶,它們具有角度優(yōu)美、形式多樣、內涵深厚、激發(fā)力強的特點,在教學上能夠發(fā)揮出高質量的引領、激發(fā)、牽動作用。
講解《我與地壇》時,在不同階段,我設計了如下問題:課文初讀階段,“說說“我”與地壇,說說“我”與母親”;在課文教學的進行階段,①選讀課文中自己最喜歡的地方并說說理由,②指出課文中最需要品評賞析的地方并說說為什么“需要”;在課文教學的深化階段,請同學們根據課文內容各抒己見,討論這樣一個話題,地壇是什么?如地壇是給史鐵生帶來平靜的地方,地壇是一個與被命運擊倒而又站起來的人有著生命之緣的地方……
4.過渡的設計要體現藝術美
楊朔先生寫散文,講究“轉彎的藝術”,筆者在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時,也注意使各環(huán)節(jié)之間過渡巧妙,銜接轉換自然,富有藝術性。
在教《短文兩篇·我為什么而活著》時,在學習完第三段“作者對知識的追求”后,我向學生豎起大拇指,學著電影《地道戰(zhàn)》中湯司令的口氣說:“高!高!作者羅素的學識實在是高?。〉自捳f‘學到高處人孤獨,羅素學識這樣高,有沒有脫離人民群眾,高高在上的孤獨感呢?”自然引入第四段“作者對人類苦難的同情”的學習。這樣巧妙的過渡,遠比“同學們,剛才我們學習了第三段,下面開始學習第四段”自然、生動、富有藝術性。
5.小結的設計要有講究
寫文章講究“鳳頭、豬肚、豹尾”,“豹尾”,就是結尾要收束有力,不能虎頭蛇尾。一堂課,即使導語很精彩,主體部分很成功,但結尾教師來一句:“今天就學習到這兒,下課!”大煞風景,索然無味矣。筆者非常注重課堂小結,力求在結尾部分再來一次高潮,打造一個亮點。
在講授《我與地壇》時,結尾部分我讓學生在體會史鐵生感情的基礎上,寫一個小文段,標題是“活著,真好!”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課堂氣氛達到高潮。結束時,我給學生讀了我寫的簡短的幾句:
春天,萬物萌發(fā),生機勃勃,小草對著太陽說:“活著,真好!”
夏天,草木繁盛,熱情似火,青蛙對著池塘說:“活著,真好!”
秋天,碩果累累,采摘歡樂,果實對著農民說:“活著,真好!”
冬天,銀裝素裹,分外妖嬈,白雪對著大地說:“活著,真好!”
美妙的意境,深刻的哲理,真摯的感情,緊扣教學重點,又為課堂添上了亮麗的一筆。
6.打造課堂亮點
講課如同寫文章,必須有“亮點”。最好有“太陽”在其中發(fā)光,如果沒有太陽,也要有月亮;沒有月亮,也要有星星;沒有星星,也要有個螢火蟲。為了使課堂氣氛活躍,不沉悶乏味,語文教師有必要著意營造課堂亮點,打造語文課堂的“螢火蟲”。
在教高中語文第三冊《短文兩篇·我為什么而活著》時,我曾組織學生討論:學習本文之前“我”為什么而活著?學生一致反映學習壓力很大,生活沒有樂趣,很多人曾有過輕生逃避的念頭,只是為了父母的微笑才堅持下來。此時我不失時機地把早已準備好的《塵緣》詩通過多媒體贈給學生:
《塵緣》
不能像
佛陀般靜坐于蓮花之上
我是凡人
我的生命就是這滾滾凡塵
這人世的一切我都希求
快樂啊
憂傷啊
是我的擔子我都想承受
明知道有一天
所有的悲歡都將離我而去
我仍然竭力地搜集
搜集那些美麗的糾纏著的
值得為她活了一次的記憶
當學生們讀到“快樂啊,憂傷啊,是我的擔子我都想承受”時,頓時明白了老師的良苦用心,也明確了自己的人生航向,仿佛一下子長大了,突然意識到自己肩上的重擔。美妙的詩句,深刻的哲理,動情的吟誦,頓時掌聲如雷,高潮涌起。
語文,是美的園地,語文課堂要講究藝術之美,只要教師多動腦筋,精心設計,語文課堂一定會花開滿園。
★作者簡介:高崇陽,河北省豐潤車軸山中學教師;谷孝平,河北省豐潤車軸山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