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琦
[提要]情報學是一門發(fā)展中的年輕學科,其研究流派很多,本文對國內外情報學理論體系各流派作出了一個全面綜述,旨在對國內情報學界的研究有所助益。
[關鍵詞]情報學;理論體系;綜述
人類的情報活動雖始于誕生之時,但情報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建立起理論體系的歷史還不算長。1945年7月,美國學者萬尼瓦爾·布什(Vanner Bush)在《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Monthly)上發(fā)表了《誠如所思》(As We MayThink),為情報學研究開辟了道路,是情報學真正作為一個學科誕生的重要標志。情報學這一術語誕生于上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期,我國于1957年正式提出了情報學這一學科名稱。從情報學這門學科形成起到現(xiàn)在短短的幾十年里。發(fā)展十分迅速,自從20世紀40年代以來,關于情報學理論體系的構建形成了各種流派。
一、國外情報學理論體系流派
1情報源流派
該學派主要研究文獻情報源的規(guī)律,探討文獻的生產、分布、組織和發(fā)展等理論。它是建立在文獻研究的基礎上的,在某種程度上為后來的文獻計量學奠定了基礎,因而可以說是情報學研究的起點。其代表人物有洛特卡、齊普夫、布拉德福和普賴斯。
2古典信息理論學派
古典信息理論學派被認為是關于情報學的第一個綜合性理論。重點研究通信過程中情報量的基本概念、定量處理及物理熵。雖然它在情報度量方法的研究上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但因其有意排除語義、行為等重要的情報屬性,只研究純通信技術理論,所以逐漸失去了其在情報理論界的指導地位。代表人物有申農、維弗等。
3科學交流學派
該學派的代表人物是米哈依洛夫,他把交流學與情報學結合起來,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科學交流理論體系。按照米哈依洛夫的觀點,情報學的研究對象有兩個方面:一是科學情報,二是科學交流。米哈依洛夫將交流學和情報學結合起來,建立了情報學交流學派的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包括: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與情報學的關系;科學情報的結構和特性;科學交流及其種類;文獻加工和情報檢索;科學情報工作的規(guī)律、理論、方法、組織和歷史;情報用戶需求的研究;情報活動的效率;情報學的語言學問題和心理學問題;情報系統(tǒng)的建立等。該理論體系將情報學僅僅限定在科學交流范圍內,否認了情報的商品屬性,因而帶有一定的狹隘色彩。
4決策功能學派
該學派的代表人物是約維茲,他把情報看作是知識的同義語,是對決策有價值的數(shù)據(jù),從決策論角度出發(fā),以及情報流在決策過程中的動態(tài),提出了“廣義情報系統(tǒng)”(GeneralizedInformation system),揭示了情報與用戶以及特定場合之間的聯(lián)系。此外,他還概括出一種決策模型,用來考察人們在獲取情報前后的決策狀態(tài)的變化,從而測度情報量、情報效率和情報價值。
5社會傳播學派
該學派的代表人物薩拉塞維奇將情報的傳播過程作為情報的研究對象,把傳播過程作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來研究,重點探討了社會背景中情報的宏觀和微觀傳播規(guī)律。在研究基點方面和米哈依洛夫有相似之處,都是從動態(tài)的角度來考慮情報的傳遞活動。但隨著哥夫曼的傳染傳播理論、費桑的微觀情報傳播理論的提出,他們將情報交流從科技領域擴大到社會,并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堅實理論基礎的傳播理論及模型,走出了米哈依洛夫科學交流范圍的局限,可以說是情報學理論體系研究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6屬性結構學派
該學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布魯克斯、貝爾金等。布魯克斯致力于情報學基礎理論研究,特別是對于學科哲學基礎的探討。他在英國哲學家波普(Popper)的“三個世界”學說的基礎上,認為情報學的基本任務是探索和組織客觀知識,并提出了著名的布魯克斯方程式:
K[S]+△IK[S+AS]
這個方程闡明了情報與知識之間的關系,布魯克斯也將情報定義為“是使人原有的知識結構發(fā)生變化的那一小部分知識”。此外,布魯克斯還提出了“知識地圖”的構想,即分析文獻中的邏輯內容,按人們進行創(chuàng)造和思考的相互影響和連接點,像地圖一樣,將其直觀地標示出來,以展示知識的有機結構。
貝爾金是使情報科學認知觀得以深化和體系化的集大成者。他從認知觀的角度提出了情報的概念。并提出了他所理解的情報學的范圍和著名的知識非常態(tài)狀態(tài)(ASK)理論,即用戶之所以有情報需求,是因為用戶認識到自己存在知識的非常態(tài)以至于無法解決某種問題,而且用戶一般也無法正確描述需要什么來解決這種非常態(tài),因此情報檢索的目的就在于描述、理解和解決知識的非常態(tài)。貝爾金將ASK理論應用在情報檢索領域中,產生了“情報檢索認知溝通系統(tǒng)”模式。用戶啟動該系統(tǒng),即可將其知識非常態(tài)轉化為溝通的某種結構(如一個請求),系統(tǒng)的反映可使接受者獲得適合條件的某些文本,系統(tǒng)可運作至接受者滿意為止,否則,溝通系統(tǒng)將重新啟動,產生新的ASK模型。
此外,國外的情報學理論體系還有:(1)技術應用派,代表人物是蘭卡斯特、薩爾頓、北川敏男;(2)用戶研究派,代表人物是拉德扎貢帕蘭、拉冉;(3)智能過程派,代表人物是勃拉特、霍肖夫斯基、馬薩、法拉丹、德本斯;(4)系統(tǒng)理論派,代表人物是蘭洛依斯、列哥梅尼德斯、斯特朗、布萊克。
二、國內情報學理論體系流派
1狹義——廣義型
根據(jù)情報學研究范圍的大小分為狹義情報學和廣義情報學。狹義情報學是指在語言學、數(shù)學、計算機科學、書目學、信息論、控制論等學科結合點上產生出來的一門學科,研究科學技術情報的結構、一般特性及其形成、變換、傳遞和利用規(guī)律的科學。而廣義情報學是一門集信息科學、計算機科學等在內的綜合性學科,它擴大了狹義情報學的范圍,以作為普遍社會現(xiàn)象和生物現(xiàn)象的信息為研究對象。
2理論——應用型
理論情報學的主要任務在于揭示科技情報的產生、加工處理、傳遞交流和利用的一般規(guī)律,開展對情報本質、符號學、自然語言理論、情報處理理論、情報系統(tǒng)設計到數(shù)學理論以及情報的社會使命等問題進行探索和研究。應用情報學的主要任務則是研究有效的實施各個情報過程的方法和手段,即應用各有關學科的技術于情報工作中,以改造情報工作現(xiàn)狀,使情報活動最優(yōu)化。
3理論——技術——應用體系
在遵循學科體系建立的基本原則(體系的完整性原則、要素相干原則、結構的層次性原則、功能專一性原則、開發(fā)性與封閉性原則)基礎上,提出了包括情報基礎理論、情報應用理論和情報實用技術三個層次的情報科學總體結構。
4情報學根樹體系
運用系統(tǒng)論理論,參照錢學森的觀點,應用根樹的概念和形式將情報學理論體系分為三個層次(情報服務工程、情報技術科學、情報學理論)及若干分支。第一層是情報服務工程,研究向情報用戶提供各種情報的方式、方法;第二層是情
報技術科學,是上述應用技術服務的理論基礎;第三層是情報學原理,即情報學基礎理論。
5宏觀——中觀——微觀體系
從知識序化的角度出發(fā),提出宏觀情報學、中觀情報學和微觀情報學的理論體系。三個層次的情報學的研究對象分別是社會情報交流系統(tǒng)、文獻情報系統(tǒng)、情報單元及人腦吸收情報單元的機制。
6立體空間結構型
作者運用社會學研究中的分層理論,按照基礎科學、工程結構和研究規(guī)范三個維度,對情報科學內部結構進行了研究,并提出現(xiàn)代情報科學體系,應是具有層次結構與橫向交叉滲透的硬科學群和軟科學群系列所構成的多維空間。
7深層——表層——邊緣結構體系
以結構研究為出發(fā)點,將情報學放置于整個人類社會科學技術和知識的參照系中,提出了深層結構一表層結構一邊緣結構的情報學結構模型。深層結構是情報學各分支領域和構成要素所共有的結構形式,是深藏于學科表象內部的深刻的本質;表層結構是情報學各分支領域和構成要素所特有的結構形式,體現(xiàn)在統(tǒng)一的深層結構基礎上情報學結構的多樣性;以這些特有的結構形式為媒介,情報學與相關學科建立了聯(lián)系,從而形成學科的邊緣結構。
8原理——學科——學體體系
著重強調情報學理論體系的層次性和理論體系的研究方法,認為學科理論體系應包括三個層次:(1)情報學原理體系,是由一系列概念、范疇、基本原理和規(guī)律作為知識元素構成的邏輯體系,是對各分支學科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總論性知識體系;(2)情報學學科體系,是由情報學各分支學科,以各種方式聯(lián)成的情報學理論整體體系;(3)情報學學體體系,以情報為主題范圍,以情報學為核心學科,是由情報學與相關學科形成的系統(tǒng)網(wǎng)絡體系。
9環(huán)形板狀結構型
從問題史出發(fā),以“研究什么問題”為主要線索,提出情報學研究的三個規(guī)范:面向情報源(s規(guī)范)、面向情報傳遞過程(T規(guī)范)、面向情報用戶(u規(guī)范)。三個規(guī)范具有不同的內涵特征,包括研究內容、面臨的主要矛盾、理論核心、基本概念群、代表人物和基礎性論著、相關學科、目標和價值觀、方法論等。作者還強調了三個規(guī)范之間的重心遷移和多元互補趨勢。而后提出最終的發(fā)展將會是S規(guī)范和U規(guī)范“兩極相通”現(xiàn)象。開環(huán)轉而形成閉環(huán)。
10情報流螺旋環(huán)形體系
在對已有的關于情報流理論(米哈依洛夫的“廣義科學交流體系”、F.W蘭卡斯特的“情報傳遞循環(huán)圈”)進行描述和論證的基礎上,構建了情報流螺旋環(huán),由情報的生產、組織、傳播和吸收四個基本環(huán)節(jié)組成。該螺旋環(huán)從三維動態(tài)結構的角度描述了情報源產生的機制和情報需求產生的內動力。并揭示出情報在其流動中的增值特性。同時,從情報運動的全過程出發(fā),運用科學哲學的方法,提出情報學理論中的四個基本原理:超越創(chuàng)造原理、相關序化原理、量子傳遞原理和內耗補給原理。這四個原理分別對應情報產生、情報組織、情報傳遞和情報吸收四個環(huán)節(jié)。
11以情報元為特征的理論
從“元”的概念和內涵出發(fā),將情報現(xiàn)象中所包含的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體看作是情報元。情報元中對立統(tǒng)一的兩極是情報占有者和情報需求者。在此概念基礎上,提出了情報元為特征的情報科學理論體系框架,包括情報占有者理論、情報需求者理論和兩者之間聯(lián)系的理論。
12基本原理體系
認為一門學科的基礎理論必須有幾條統(tǒng)率它的理論的基本原理來支撐?;谇閳髮W發(fā)展的實踐,概括情報學中具有普遍意義的客觀現(xiàn)象和基本規(guī)律,提出了由三條基本原理構成的情報學基本原理體系,即情報學第一原理(情報產生原理)、情報學第二原理(情報傳遞原理)、情報學第三原理(情報轉換原理)。
國內外各種情報學理論體系流派的產生使我們看到了情報學的繁榮。然而。情報學畢竟還是一門相對年輕的學科,在摸索前進道路的過程中所暴露出來的問題還很多,需要我們加以認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