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冰 羅 超 胡婷麗 李俐樺
摘要 美國白蛾作為國際性檢疫害蟲,其不僅危害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并且嚴重影響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在2007年國家質(zhì)檢總局、農(nóng)業(yè)部共同制定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境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名錄》已將其明確列為我國進境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分別從形態(tài)學特征、檢疫措施、分布及擴展趨勢等方面概述了美國白蛾的研究情況。
關鍵詞 美國白蛾;危害;形態(tài)特征;綜合治理;檢疫措施
中圖分類號 S763.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09)05-0142-02
美國白蛾又名美國燈蛾、秋幕毛蟲等,屬鱗翅目,燈蛾科(Arctiidea),學名為Hyphantria cunea(Drury)。其食性雜、繁殖量大、適應性強、傳播范圍廣[1],對果樹、行道樹和觀賞樹木等闊葉樹以及農(nóng)作物、蔬菜有重大危害,更為嚴重者將對人類的居住場所和生產(chǎn)生活帶來巨大威脅。我國1979年在遼寧省首次發(fā)現(xiàn),2003年和2004 年在青島市發(fā)生嚴重,至今已有多個省市受其危害。在2007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境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名錄》[2]中已將其定為我國進境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
1 形態(tài)學特征
成蟲體白色,蟲體中等大小,體長9~17mm,春季出現(xiàn)的蛾子部分個體前翅上有暗色的斑點,頭部有單眼。復眼黑褐色,口器短而纖細;胸部背面密布白色,多數(shù)個體腹部白色,無斑點,少數(shù)個體腹部黃色,上有黑點。雄成蟲觸角黑色,櫛齒狀;蟲體長9~12mm,翅展25~35mm;前翅散生黑褐色小斑點。雌成蟲觸角褐色,鋸齒狀;蟲體長14~17mm,翅展30~45mm;前翅純白色,后翅通常為純白色。幼蟲蟲體細長,圓筒形,頭部黑色,有光澤,體黃綠色至灰褐色。背線、氣門上線、氣門下線淺黃色。背部毛瘤黑色;體側(cè)毛瘤多為橙黃色,各有2條黃線(側(cè)線和氣門下線);體復面灰黃色至淡灰色。卵圓球形,直徑約15mm,多產(chǎn)于葉片背面。初為淡綠色,后變灰綠色,孵化前變灰褐色,有較強的光澤。覆有鱗毛,表面有小凹坑,單層排列成塊。蛹體長8~15mm,寬3~5mm,暗紅褐色。頭前胸及中胸布滿小而不規(guī)則的皺紋刻點,中胸背面稍凹,后胸及腹部各節(jié)除節(jié)間溝外密布淺的凹刻。臀刺8~17根,每根鉤刺的末端呈喇叭口狀,中凹陷。
2 生物學特性
美國白蛾在我國一般年發(fā)生2~3代,個別年份出現(xiàn)不完整的第3代,以滯育蛹越冬[3]。第2年4月越冬代成蟲開始零星羽化,5月上旬達羽化高峰。越冬代成蟲4月中、下旬開始產(chǎn)卵。5月初第1代幼蟲開始出現(xiàn),6月上旬為野外網(wǎng)幕高峰期[4]。成蟲多在在傍晚和黎明活動、交尾,交尾后1~2d在寄主葉背開始產(chǎn)卵,卵排成塊狀,覆有白色鱗毛。成蟲產(chǎn)卵歷時2~4d,分2~3次完成,但第1次產(chǎn)下的卵孵化率最高。幼蟲孵化主要集中在凌晨2~9時,6~8時為孵化高峰。初孵幼蟲有趨光和趨熱性,并有取食卵殼的習性,孵化不久便在卵殼周圍吐絲拉網(wǎng)[5]。1~3齡幼蟲群居取食寄主植物的葉肉組織,留下葉脈和上表皮,使被害葉呈白膜狀。4齡開始分散,同時不斷吐絲,將被害葉綴成網(wǎng)膜,5齡以后開始分散取食,且食量大增僅留葉片的主脈和葉柄。幼蟲較耐饑餓,1齡幼蟲可耐饑餓2~3d,2齡2~4d,3齡3~5d,4齡5~8d,5齡5~9d,6齡8~11d,7齡9~13d[4]。
3 綜合治理
3.1 化學防治
只要濃度合適、噴灑均勻,常用化學藥劑都能取得較好的防治效果。對帶蟲的原木可用磷化鋁(15g/m)、氯化苦(30g/m)、溴甲烷(20g/m)等熏蒸處理,殺蟲效果可達100%。還可用2.5%溴氰菊酯乳油、20%速滅殺丁500~600倍液噴霧防治,也可用30~40mg/kg滅幼脲3號噴殺[6]。
3.2 生物防治
3.2.1 微生物及仿生藥劑。早期,我國科研人員在美國白蛾發(fā)生林地進行了野外應用病毒的防治工作,從試驗結(jié)果看,在試驗地調(diào)查的死亡率達78.5%~94.0%。林業(yè)科技通訊(1994)報道對核型多角體病毒進行了毒力測定,試驗結(jié)果表明,幼蟲死亡率隨著濃度加大而上升。湯金正等,在1991年對蘇云金桿菌869進行了分離提純,對美國白蛾的毒效,與其他Bt的比較,并做了詳細的論述[7]。1999年,閆志利等用蘇云金桿菌(Bt)-唐海1號分別在室內(nèi)和室外對美國白蛾進行了毒力測定,其在室內(nèi)防治美國白蛾施藥72h后效果顯著;室外試驗施藥48h調(diào)查結(jié)果,其死亡率99.4%,中毒率為0.6%[8]。其還做了新型蘇云金桿菌(Bt)防治美國白蛾藥效試驗,篩選出1~2齡時應用濃度為1 000~1 200倍液、3~4齡時為800~1 000倍液、5齡以上為500~800倍液效果最好[9]。此外,我國在性誘劑方面的研究雖起步較晚但發(fā)展迅速,特別在人工合成性信息素生物測定與應用方面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10]。
3.2.2 寄生蠅。我國對美國白蛾寄生蠅的研究報道初見于1981年史永善對日本追寄蠅的研究[11]。1981~1982年舒超然、于長義對我國丹東地區(qū)的美國白蛾天敵昆蟲的調(diào)查表明,寄生蠅主要是日本追寄蠅(Exoristajaponica Townsend)、蘭黑櫛寄蠅(Ctenophorocerapavida Meigen)和條紋追寄蠅(Exor-istafasciata Falle)。2001年,楊秀卿、魏建榮等在大連做美國白蛾天敵昆蟲的調(diào)查時發(fā)現(xiàn),日本追寄蠅的寄生率為15.7%,而康刺腹寄蠅(Compsiluraconcinnata Meigen)寄生率僅為3%左右[12]。國內(nèi)研究報道的寄生蠅僅以上4種,其中日本追寄蠅的寄生率最高,并且其寄生率也在許多的寄生蜂之上。
3.2.3 寄生蜂。國內(nèi)現(xiàn)今記載的美國白蛾寄生蜂的種類有18種,其中以姬蜂科和小蜂總科的姬小蜂科、小蜂科的種類為主[13-17]。據(jù)統(tǒng)計,美國白蛾寄生蜂中膜翅目繭蜂科3種;小蜂科3種;赤眼蜂科1種;金小蜂科1種;姬蜂科3種;姬小蜂科7種。在我國對美國白蛾寄生蜂的研究處于世界的領先地位,在近幾年就有8個新種發(fā)現(xiàn)。目前,對白蛾周氏嚙小蜂的研究最多,生產(chǎn)技術也最為成熟,將成為生物防治美國白蛾的最好手段。其他寄生蜂的寄生率較低,對美國白蛾的抑制作用不大。
3.2.4 其他天敵。舒超然、于長義1981~1982年在遼寧省丹東地區(qū)調(diào)查美國白蛾的天敵發(fā)現(xiàn),美國白蛾卵期的主要天敵是大草蛉(Chrysopaseptempunctata Wesmael)、中華草蛉(Chr. Sinica Tieder)、麗草蛉(Chr. Formosa Brauer)、異色飄蟲(Har-moniaa yridis Pallas)、七星瓢蟲(Coccinella septempuntata L.)、泛希姬蝽(Himacerus apterus Fab.)。其幼蟲期的天敵有20多種蜘蛛,此外撲食美國白蛾幼蟲的天敵還有兩棲類和鳥類等。成蟲的天敵主要是鳥類,蛹期的天敵以步甲和蜘蛛、螞蟻為主。
3.3 人工防治
①人工捕蛾,在1~2代成蟲出現(xiàn)高峰期捕殺。檢驗時發(fā)現(xiàn)卵,即可用火燒。②剪除網(wǎng)幕,2代網(wǎng)幕期用高枝剪剪下網(wǎng)幕,集中就地燒毀。③樹干圍草誘殺,利用老熟幼蟲尋找化蛹場所的習性,誘集后集中燒毀。
3.4 其他防治
利用美國白蛾性誘劑或環(huán)保型昆蟲趨性誘殺器誘殺成蟲。在成蟲發(fā)生期,把誘芯放入誘蟲燈內(nèi),將誘蟲燈掛設在林間,直接誘殺雄成蟲,阻斷害蟲交尾,降低繁殖率,以達到消滅害蟲的目的。誘蟲燈應設在上一年美國白蛾發(fā)生比較嚴重且四周比較空曠的地塊,可獲得較理想的防治效果。并在距設燈中心點50~100m的范圍內(nèi)進行噴藥毒殺燈誘成蟲。
4 檢疫措施
2007年我國已將美國白蛾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境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名錄》之中,明確將其列為我國進境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并且早在2004年國家質(zhì)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就頒發(fā)了美國白蛾鑒定的國家標準[18]。
4.1 現(xiàn)場檢疫
在國標中現(xiàn)場檢疫分為以下4步:①確定進境運輸工具及相關貨物是否來自或過境美國白蛾疫區(qū);②詳細檢查運輸工具、貨物及其包裝物、鋪墊材料的內(nèi)外、縫隙、角落、原木的粗皮、裂縫、樹洞、栽植苗木的莖枝、葉面等;③在運輸工具及相關貨物集散場,設黑光燈或頻振式殺蟲(測報)燈誘集成蟲;④將檢查獲得的成蟲、幼蟲、蛹及卵塊放入相應器皿或保存液內(nèi)保存。
4.2 實驗室檢驗
實驗室檢驗也分為4步,其分別為:①將現(xiàn)場檢疫所獲得的各蟲態(tài)標本置于體視顯微鏡下,觀察其形態(tài)特征;②取下成蟲腹部末端,在70%乙醇中浸一下,再放入5%氫氧化鉀溶液中,煮沸5~6min,清水漂洗,用鑷子和解剖針剔除多余部分,剩下完整的外生殖器,封片,置生物顯微鏡下觀察;③現(xiàn)場檢疫獲得的如是活的卵塊或幼齡幼蟲,置養(yǎng)蟲箱內(nèi)(25℃、相對濕度70%~80%、透光)飼養(yǎng)至老齡幼蟲、蛹或成蟲觀察鑒定;④做好標本保存。
5 分布及擴展趨勢
美國白蛾原產(chǎn)于北美,現(xiàn)分布于美國、加拿大、東歐各國及日本、朝鮮等國。1979年6月,我國遼寧省中朝邊境地區(qū)農(nóng)作物病蟲害調(diào)查時首次發(fā)現(xiàn),1980年美國白蛾在我國的蔓延范圍包括丹東、寬甸、東溝、鳳城、本溪、鈾巖、莊河、新金、長海9個縣市[19]。后又傳播到陜西、天津、上海、大連、秦皇島、北戴河、煙臺、威海等省市。2003年和2004年美國白蛾在青島市發(fā)生嚴重,2003年擴散蔓延到與北京接壤的廊坊市,直接威脅首都的生態(tài)安全[20]。
6 結(jié)語
美國白蛾嚴重危害林業(yè)生產(chǎn)、農(nóng)作物生產(chǎn)及人類的生產(chǎn)生活,其被列為國際檢疫性對象。我國也早已出臺了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以防止其隨人或貨物的入境而侵入我國境內(nèi)?,F(xiàn)在其入侵情況和對我國的危害情況已經(jīng)引起國家質(zhì)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海關總署、農(nóng)業(yè)部、商業(yè)部等部委高度重視。相信在國家的重視下,美國白蛾的入侵及其造成的各項損失將得到有效的控制。
7 參考文獻
[1] 于長義.美國白蛾防治工作回顧及今后防治對策[J]. 森林病蟲通訊,1993(4):35-37.
[2] 農(nóng)業(yè)部,國家質(zhì)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境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名錄[R].2007.
[3] 美國白蛾編寫組.美國白蛾[M].北京: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81.
[4] 陶萬強,薛洋,陳鳳旺,等.北京地區(qū)美國白蛾生物學特性研究初報[J].中國森林病蟲,2008(3):9-11.
[5] 劉昌蘭,喬仁發(fā),宋華利.美國白蛾生物學特性觀察研究[J].山東林業(yè)科技,2005(2):26-27.
[6] 王翠娟,劉艷莊,李少春.美國白蛾的識別與防治[J].河北果樹,2008(3):36.
[7] 湯金正,潘洪勝,趙惠林,等.蘇云金桿菌869菌株防治美國白蛾的研究[J].森林病蟲通訊,1991(1):16-19.
[8] 閆志利,趙成民,韓麗萍.新型蘇云金桿菌防治美國白蛾藥效試驗[J].森林病蟲害通訊,1999(4):22-24.
[9] 閆志利,佟晉國,韓麗萍,等.生綠(Bt)對美國白蛾的藥效試驗[J].河北農(nóng)業(yè)科學,1999(3):18-21.
[10] 張慶賀.美國白蛾性引誘劑的研究[A].//中國昆蟲學會編. 中國昆蟲學會成立五十周年暨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北京:[出版者不詳],1994,38.
[11] 史永善.美國白蛾的天敵——日本追寄蠅[J].昆蟲學報,1981,24(3):342.
[12] 楊秀卿,魏建榮,楊忠岐.大連地區(qū)美國白蛾寄生性天敵昆蟲[J].中國生物防治,2001,17(1):40-42.
[13] 楊忠岐.美國白蛾的有效天敵——白蛾周氏嚙小蜂[J].森林病蟲通訊,1990(2):17.
[14] 楊忠岐.白蛾周氏嚙小蜂的有效積溫及發(fā)育起點溫度研究[J].林業(yè)科技,2000,36(6):119-123.
[15] 楊忠岐,魏建榮.寄生于美國白蛾的黑棒嚙小蜂中國二新種(膜翅目:姬小蜂科)[J].林業(yè)科學,2003,39(5):67-76.
[16] 楊忠岐,魏建榮,游蘭韶.寄生于美國白蛾幼蟲的繭蜂二新種膜翅目繭蜂科[J].動物分類學報,2002,27(3):608-616.
[17] 張永樂.美國白蛾寄生性天敵綜述[J].河北林業(yè)科技,2006(1):17-18.
[18] 中國出入境檢驗檢疫行業(yè)標準.美國白蛾檢疫鑒定方法. SN/T 1374-2004.[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4.
[19] 張生芳.美國白蛾[M].北京:農(nóng)業(yè)部植物檢疫實驗所,1981.
[20] 魏東晨,陳合志,王峰,等.美國白蛾發(fā)生特點及防治對策[J].中國林業(yè),2005(11B):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