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比一
□社會學視閾下隱性課程的本質及實施途徑
□新課程語境下隱性德育課程的實踐
□班級管理環(huán)境的隱性德育分析
導讀
20世紀60年代末,“隱性課程”概念的提出,引起了課程研究者的廣泛關注。課程領域的一場革命隨即展開。從此,學習內容出現(xiàn)了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之分,同時課程領域中的研究也明顯表現(xiàn)出兩條線索之別。西方研究者對“隱性課程”的研究,已有四十年的歷史。我國有目的地研究隱性課程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今也歷經二十幾載。時至今日,隱性課程已成為課程理論研究的一個重點和熱點問題,而且使課程研究產生了新的飛躍。國外有些學者甚至認為,隱性課程研究是“繼泰勒(R.W.Tyler)領導的早期‘科學化課程編制運動和布魯納(J.S.Bruner)領導的‘學科結構運動之后課程領域的又一次革命?!彪[性課程不僅成了課程理論探討的一個重要課題,而且在教育實踐中引起了廣泛的重視。隱性課程已成為“教育論文中的一個公認的術語?!?/p>
課程作為一種教育化、再生性文化,它的類型有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學科課程與經驗課程,分科課程與整合課程,顯在課程和隱性課程等。其中,隱性課程是一個教育系統(tǒng)或教育機構中,學生在顯在課程以外所獲得所有學校教育經驗,不作為獲取特定教育學歷或資格證書的必備條件,是課堂教學之外的一種特殊的教育文化或校園文化。隱形課程一詞是由美國學者杰克遜于1968年在其《教室生活》一書中首次提出來的。它是與顯性課程相對應的一個概念。如果說顯性課程是學校教育中有計劃、有組織地實施的“正式課程”或叫做正規(guī)課程或官方課程的話,那么隱性課程則是學生在學習環(huán)境(包括物質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和文化體系)中所學習到的非預期或非計劃的知識、價值觀念、規(guī)范和態(tài)度,具有“潛在性”。教育過程不僅發(fā)生在學校和課堂,還發(fā)生在眾多不同的環(huán)境中,教育產生的結果有時常常是無目的的,無目的的結果可能比有目的的結果更有意義。雖然教師應該努力開發(fā)和釋放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技能、智力和自律精神,但學習畢竟是學生必須靠自己才能干的事情,學生在學校中不僅總是學習一些知識和技能,他們還可能額外地接受特定的社會規(guī)范并形成相應的行為。上個世紀60年代,歐美的課程專家經過研究認識到,學生除了在課堂和教材中學習知識外,還受學校的集體生活、制度特征、學校氛圍的影響。杰克遜在專著《教室生活》中認為隱性課程是通過隱蔽的、潛在的、滲透的方式對學生的態(tài)度、動機、價值觀等產生影響的。隱性課程以間接的、內隱的、不明確的方式,作為內化學生思想的中介,強調更多的是實施不自覺、無意識、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影響,使學生的思想、價值觀等得到升華。
除潛移默化之外,與顯性課程相比,隱性課程還具有一些其他的特點。涉獵范圍的寬廣性——隱性課程打破了顯性課程固有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呈現(xiàn)一種使學生隨時隨地獲取經驗的狀態(tài);產生作用的深刻性——通過學生心靈的體驗和領悟,因而作用深刻而持久;課程的非學術性——隱性課程就其內涵而言,它不直接指向學科內容,也不只直接關乎學生的學業(yè),它更多地體現(xiàn)為非物質性的精神文化;與顯性課程劃分的相對性——兩者互相聯(lián)系,互相滲透,并且可以互相轉化。隱性課程以其“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獨特方式,對學生發(fā)揮著潤物細無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