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磊
曾有不少專家指出:書聲瑯瑯,議論紛紛的語文課是好的語文課。因此,有許多教師對專家這一倡導的理解誤入“歧途”——“熱鬧”就是好。他們喜歡自己的課堂教學活動熱鬧,害怕“冷場”,拒絕“冷場”。
我認為閱讀理解是個體的一種思維活動,它既需要討論,也需要個體安靜地品味思考,冷場在有些時候也是必要的。
在某次公開課上,我的課堂就出現(xiàn)過這樣的“冷場”。
課題是《愛因斯坦和小女孩》,為了讓學生深刻體會感悟愛因斯坦的不平凡,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你認為愛因斯坦是個什么樣的人?我讓大家反復地朗讀,書聲瑯瑯之后,有不少學生把手舉得高高的??墒?,在兩位學生回答以后,課堂上的“小樹林”不見了,看來他們的答案是一樣的,都認為愛因斯坦穿著不整齊,并且也很有禮貌。答案是千篇一律,后來,我讓同學們反復地讀課文,再體會,難堪的冷場繼續(xù)著……
就在這時,我班的一位女生高高地舉起了手,這位女生在這堂課中“沖鋒陷陣“好幾回了,可謂是“東方不敗”。但是,我并沒有馬上捧住這根“救命稻草”,只是沖她微笑一下(向她表示肯定、理解):“已有同學有了新的體會,不過我希望每個同學都有自己的體會。所以,我和這位同學再等大家一會兒,請同學們繼續(xù)思考?!崩鋱隼^續(xù)著……
又過了一會兒,十五六只小手舉起來了,于是,我們又開始交流起來。
“冷場”實實在在地貫徹了“語文教育應充分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這一新理念,使學生實實在在的享受了“教育平等的權力。任何人的閱讀理解都需要一定的時間,適當?shù)睦鋱龇祥喿x規(guī)律,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相反,一味地追求熱鬧,容易讓學生養(yǎng)成淺嘗輒止的不良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