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忠
祖國地貌豐富,既有崇山峻嶺,也有江河湖海。身處不同之境,就有不同之感,古人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那么站在高山之巔,會有什么感覺呢?
孔子有“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慨,而螞蟻爬行于地面,見一鵝卵石便感慨:“巨哉!”若其能飄浮于萬丈高空俯視山河大地,那么所見丘陵山坡之類也不過是泥丸。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中群山巍巍,咫尺之中便有天涯之感,他定是站在高山之巔才盡享這無邊之境。平原太低,江河太曲,峽谷太窄,只有在高山之巔才能拓寬視野,于天地間覓得壯觀之景。
立在巍巍高山之巔,向東可見東海波濤翻涌,向西可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孫悟空一個筋斗可達(dá)十萬八千里,也要花費些許時間。而在高山之巔,俯仰之間天地之景便入眼簾。
看風(fēng)景的環(huán)境不同,心情也就不同。所謂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正是這個道理。于高處觸景生情,見物小而自覺高大,見物廣闊而心胸廣闊,見物長遠(yuǎn)而思慮長遠(yuǎn)。于是,便得萬千浩然之氣于胸中,這就是于高山之巔觀望之感慨。
其實,并非只有站在山巔,才有那種心情。山,代表的只是一種高度,你乘飛機(jī)于萬米高空中,也可享受那種境界,因為有高度。
站在高處,我們便遠(yuǎn)離了自我,忘卻了痛苦、失意,甚至成功、輝煌,忽略了諸多身外之物,不再在乎得失,于是得與失、苦與樂、幸福與痛苦,似乎輕了許多,心中便自得一個天下。
李白去過蜀道,登過劍閣,在那種高度之上,他望見黃河冰塞川、雪滿太行山,也望見云帆滄海、山人林蔭……即使身在山野之中,心亦已處山巔。
佛寺、道觀都在山上,或許正是為了體驗?zāi)抢锏莫毺厝松饩嘲?
點評
一個高度,一種人生。俯仰之間,對自我、世界、人生便有如此獨到、清醒的認(rèn)識,文章顯示了作者深邃的思考,有深度,有力度。
【作者系山東省微山一中小荷文學(xué)社社員,指導(dǎo)并置評:張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