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琳
南昌是俗氣的。
此話不知從何說起,但在我心中印象已頗深了。我5歲從中國版圖最南端的那個四季如春、人人神往的彩云之地,來到南昌,從此成為它的子民。在南昌籍的姑媽給我買了條白布花褲子,再以紅襪子搭配;在我為街巷間喜歡穿著白色大背心下棋打牌的大叔大爺們不經(jīng)修剪的藝術胡須而驚嘆不已后,我,一個5歲的孩子,草草地給這個還很陌生的城市定了性:俗氣。
現(xiàn)如今,我在這個異鄉(xiāng)生活了十余年,與這里的草草木木山山水水都混了個臉兒熟。三年前,我踏著撫河河畔的石板路穿越桃林來這里上學了。這個曾經(jīng)不被我認同的異鄉(xiāng),突然讓我覺得曾經(jīng)對它的定論著實冤枉了它,不得不下決心為它翻案。
讀過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他對青云譜的描寫是我無法反駁的。青云譜是不好玩,但動人之處即是文化。沉浸“金枝玉葉老遺民”的朱耷哭之笑之,贊嘆雪個(朱耷)青藤(徐渭)甘做文化的“走狗”。值得朝拜的藝術生命,那豐富的深意自不用多說。還是說說滕王閣吧,我對那兒感情頗為深厚。
我去過滕王閣三次,自然沒少享受“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愜意。有一回,同游者中有一個與蘇州親戚同來的外國女孩,大概是因為喝過蘇州的水吧,女孩的話腔里竟帶有吳儂軟語的細膩。滕王閣腳下的大鐘很有氣勢,吸引了眾多游人,我和女孩也一起體驗了一回撞鐘。我們共同握住撞鐘棒,然后用力一推,“咚”的一聲,伴著綿長而悠然的顫音,人竟不由得禪意起來。姑蘇城外寒山寺的鐘聲是否也如這般悠遠?指尖顫抖,只聽女孩驚嘆了幾句,隨即雙手合十拜了幾拜。之后,女孩的腳步越發(fā)的輕快。心如明鏡臺,何處惹塵埃?這文化真是會讓人寧靜而安然。
那外國女孩是很倔犟的,她拒乘電梯登樓,我只好無奈地陪同,卻也因此收獲很多。女孩途經(jīng)每一層都要細賞。從正廳開始,再看彌座欄桿,回廊側門,并“逼迫”我為她誦讀楹聯(lián)匾額。起初極不情愿的我,在感觸到這字字珠璣時竟然精神一振。北亭挹翠,南亭壓江,在這俊采星馳之地到處都是文化,感覺周身都有文化的氣息在飄溢,配上外國女孩滿意而陶醉的笑容,便也讓人覺得辛棄疾的《賀新郎》中“王郎健筆夸翹楚”一句寫得實在。
拾級而上終于到頂,頂上正有戲劇上演。女孩興奮地蹦蹦跳跳。我也倚著欄桿聽著臺上咿咿呀呀的哼唱。小尼姑扮相的女子搭腔,悲嘆一句:“魂兮,歸來。”我終于被這藝術俘獲。有幸聽杜麗娘一曲《皂羅袍》,韻若笙簫氣若絲,牡丹夢魂去來時,也許這會飄在回憶的空氣里面吧。戲一結束,外國女孩問我那房頂?shù)拇笞肿龊谓?我這才仰頭,只見深邃的藍色屋頂構筑精巧。我說道:“九重天。”她很受教地點點頭,而我繼續(xù)仰望。九重天,文化的房頂,富有藝術底蘊的蒼穹。
那是我的第三次滕王閣之旅,值得良久回味。滕王閣,江畔的一顆明珠,在時間長河的洗禮下,越發(fā)的光亮,它向周遭散發(fā)光芒,鋪展雅氣。大概余秋雨先生沒有細細品味這滕閣秋風吧,不然《文化苦旅》中定會多上燦爛的一筆。我如此想著。
也許是看到了上世紀末的某種落后現(xiàn)象,小時候對南昌的定論,就算是童言無忌吧。這些年來,在我成長的分秒之間,南昌也在飛速發(fā)展。滕王閣一如既往地鋪展雅氣,中山路人流釋放出的洋氣,紅谷灘充溢著現(xiàn)代的朝氣。古老而年輕的南昌,讓我為之著迷。
曾有人說,城市在時間軸上將湮沒為一個質點。可南昌啊,你叫我如何看待你,你的改變,你的進步當是放大品味,何談縮小和忽略?
我不得不自嘲曾經(jīng)給予你的定位,俗氣的南昌已不復存在了。我身上的異鄉(xiāng)氣息也隱去了。我繼續(xù)走在桃林路上,哼著故鄉(xiāng)的山歌。我將心融入南昌許久許久了,我清楚地意識到:
這哪會是異鄉(xiāng)?
南昌,已然成為我充滿陽光的家鄉(xiāng)。
【作者系江西省南昌外國語學校高一(3)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