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克敏 張進良
【摘要】 教師的實踐智慧是指教師對教育合理性的追求和對當下教育情景的感知、辨別與頓悟以及對教育道德品性的彰顯。文章通對信息技術教師實踐智慧特性的分析,提出了從學習、培訓、對話、反思、研究和專業(yè)意識喚醒等方面來有效提升信息技術教師的實踐智慧。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信息技術教師;實踐智慧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論文編號】1009—8097(2009)12—0016—03
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逐步推進和教師教育的不斷發(fā)展,人們逐漸意識到教師的教學要回歸實踐,關注教師實踐智慧的重要性,“讓智慧回歸教育,讓智慧喚醒課堂,讓智慧引領教師專業(yè)成長”已成共識。教師實踐智慧是其專業(yè)特性的重要表現(xiàn),培養(yǎng)教師實踐智慧應當成為當前教師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目前關于教師實踐智慧理論研究的文章逐漸增多,但對信息技術教師實踐智慧論述的文章寥寥無幾。信息技術教師實踐智慧的強弱,不僅決定著信息技術課教學質(zhì)量的高低,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的進程和新課改的效果。我國信息技術教師實踐智慧的特征和表現(xiàn)如何,信息技術教師如何積累、豐富、完善自己的實踐智慧等等,都已成為當前信息技術教師發(fā)展必須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一 新課改呼喚智慧型信息技術教師
我國新課改即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于2001年啟動,要求從教育觀念、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課程功能、課程結構、課程管理方式及課程建設方式等方面做深度改革。[1]教師是新課程改革的實施者,新課程改革對教師從教育觀念、教學行為、教學模式和教學方式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技術教師作為中小學教師中特殊的群體,既要接受新課改對一般教師的要求和挑戰(zhàn),還要接受新課改對自己提出的獨特要求和挑戰(zhàn)。不僅要依據(jù)課程標準和新課改的要求,對信息技術課程進行大膽、積極、創(chuàng)新地改革,而且要協(xié)助其他學科教師進行課程改革,從技術和理念方面推動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加快整個學校的信息化進程。新課改對信息技術教師提出了以下具體要求:①轉變教學理念:從傳統(tǒng)意義上的知識傳授者轉變?yōu)樾抡n程的實施者、參與者、研究者和創(chuàng)作者,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成為學生數(shù)字化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者;②調(diào)整課程結構:新課程改革注重信息技術課程內(nèi)容的社會性和人文性,強調(diào)教學內(nèi)容的開放性,強調(diào)與不同學科知識內(nèi)容的融合,信息技術教學內(nèi)容不限于書本、課標、教材、技術理性層面的科學知識,而是向生活、自然開放,向人類道德、價值領域開放,向信息技術學科前沿開放;③融洽師生關系:從以往強調(diào)教師權威的苛刻型師生關系轉向強調(diào)民主、師生對話的平等師生關系;④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由以往注重知識傳授的注入式、傳遞接受式教學模式轉向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主動合作、提高信息素養(yǎng)及問題解決能力的探究-發(fā)現(xiàn)式教學模式;⑤轉換課程角色:由課程內(nèi)容的傳遞者轉向課程內(nèi)容的建設者和開發(fā)者。
改革需要熱情和激情,更需要理性和智慧,因為課程改革是一種教學實踐,而成功的教學實踐需要理性的指引和智慧的導航,所以新課程改革亟需智慧型、專家型教師的積極參與,也亟需教師盡快提升自己的實踐智慧。信息技術教師要迎接新課改對自己提出的挑戰(zhàn),除了具備堅實的學科專業(yè)基礎和掌握豐富的教育教學理論以外,還需要在教學實踐中去體驗、去落實、去創(chuàng)造,通過大量的實踐探索,不斷反思、總結經(jīng)驗,并且把教育理性和情感有效地整合和融化,不斷地積累、豐富、完善自我的實踐智慧。
二 信息技術教師實踐智慧的特征
1 信息技術教師的實踐智慧
教師要有廣博的知識,深厚的素養(yǎng)以及一定的理論修養(yǎng)和思辨能力,但這不能取代教師的實踐智慧。教師實踐智慧的提出是相對于教師的理論智慧而言的,是教師教育智慧的核心要素之一。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預見到課堂的所有細節(jié),而在于根據(jù)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p>
有學者認為:“所謂教師的實踐智慧是指教師對教育合理性的追求,對當下教育情景的感知、辨別與頓悟以及對教育道德品性的彰顯?!盵2]也有學者認為:教師的實踐智慧主要指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基于善的教育價值追求,對教學工作的規(guī)律性把握、創(chuàng)造性的駕馭,深度洞悉、深度思考、敏銳的感悟與反應以及靈活機智應對的綜合能力。[3]
筆者認為:信息技術教師的實踐智慧是在信息技術教學活動和數(shù)字化學習資源創(chuàng)作與管理的實踐活動中,對有關信息技術教學和數(shù)字化學習資源創(chuàng)作的整體直覺認識。它來源于教學和學習資源開發(fā)的經(jīng)驗,通過對具體的教學和數(shù)字學習資源開發(fā)情境、教學事件和課件開發(fā)事件的關注和反思,將感性的、內(nèi)隱的經(jīng)驗提升,使其內(nèi)化為信息技術教師的教學實踐能力和學習資源開發(fā)能力,并且使信息技術教師能在不斷變化的工作情景中采取有效的行動,解決實際問題。
信息技術教師的實踐智慧既包括教學實踐智慧,也包括數(shù)字化資源開發(fā)和管理的實踐智慧,它是信息技術教師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和數(shù)字化學習資源開發(fā)實踐中感悟、反思的結果,也是他們教學理念、技術素養(yǎng)、藝術素養(yǎng)、情感與價值觀、教學風格等多方面素質(zhì)高度個性化的綜合體現(xiàn)。
2 信息技術教師實踐智慧的特征
信息技術教師的實踐智慧具有一般教師實踐智慧的共性,又有自身的專業(yè)特色,具體來講,信息技術教師的實踐智慧具有以下特征:
(1)內(nèi)隱性:波蘭尼(Polanyi M)認為:人類有兩種知識:即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隱性知識是不能用語言文字、地圖和公式表述的。隱性知識具有如下特征:不能通過語言、文字或符號進行邏輯說明;不能以正規(guī)的方式加以傳遞;不能“批判性反思”。[4]信息技術教師實踐智慧主要來源于,在對軟硬件的操作過程中對知識和技能的漸進累積,眾所周知,對同一個軟件的操作方法因人而異,而且在實際的軟件使用情境中有些技巧和方法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難以與他人分享,而只能靠個體去體會和感受。信息技術教師的實踐智慧具有很明顯的內(nèi)隱特征,完全符合波蘭尼所認定的隱性知識的特征。
(2)個體性:實踐智慧是信息技術教師個性的獨特表現(xiàn),是其教學風格的折射。教師的實踐智慧存在于個人過去的經(jīng)驗、現(xiàn)在的身心和將來的行動和計劃中,因為它來自教師的個人經(jīng)驗,是教師自己的體驗和感悟。但不同的教師由于其年齡、成長經(jīng)歷、生活背景等差異,對教學的感悟也會有種種不同,再與個人的思維方式、行為特征相結合,往往會形成極具個性化特點的實踐智慧。
(3)動態(tài)性:信息技術教師的工作環(huán)境變化多端,信息技術教師工作的環(huán)境不僅包括教室等物理環(huán)境,還包括以計算機為核心的各種軟硬件環(huán)境。信息技術教師實踐智慧是在和復雜多變的對象以及環(huán)境交互中動態(tài)生成的,又反作用于實踐,是在信息技術教學實踐中對復雜教學關系的梳理,體現(xiàn)教師的隨機應變能力和靈活的教學機智,也是教師在長期的數(shù)字化資源開發(fā)和管理實踐中,對用戶需求、軟件構架和系統(tǒng)生成的經(jīng)驗積累、深度反思。
(4)隨機性:信息技術教師面對的是個性多異的學生和學科教師在課程整合和信息化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復雜技術難題。因此,信息技術教師在實踐工作中面臨的對象、任務和工作內(nèi)容都具有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測性。信息技術教師的實踐智慧是教師無法預設的隨機行為,它的發(fā)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與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發(fā)生的偶然事件有一定的聯(lián)系。信息技術教師在數(shù)字學習資源開發(fā)和管理過程中,經(jīng)常會遇到“有心栽花花不成,無心插柳柳成蔭”的現(xiàn)象,這充分體現(xiàn)了信息技術教師實踐智慧的隨機性。
(5)情境性:“實踐智慧處于特定時空所構成的情境中,與特定的事情相關聯(lián),實踐智慧需要的是與情境的特殊性相關的認知和思考?!盵5]教學情境和數(shù)字資源開發(fā)與管理的情景具有易變性、不確定性和特殊性等特征,充滿變化和不確定性的實踐要求教師時刻機敏地感知、辨別與頓悟當下的教育情景和資源開發(fā)情景。信息技術教學與特定人、物、時、空和具體的情境密切相關:一方面,信息技術教師實踐智慧的生成是在具體的教學情境和特定的問題背景下,具有情境特定性;另一方面,信息技術教師的實踐智慧適用的教育情境也是無法預料的,所以難以對這種情境中的教學行為或事件予以準確的認定,事先制定合理而有效的應對策略。
三 信息技術教師實踐智慧的培育策略
1 在專業(yè)意識喚醒中激活實踐智慧
關注信息技術教師的職業(yè)情感狀態(tài),學校對信息技術教師的職業(yè)認同和接受,會直接影響信息技術教師的整體智慧水平。要提升信息技術教師的實踐智慧水平:第一,要喚醒自身的專業(yè)意識,給自己準確的定位。信息技術雖然是小學科,但不要把自己定位為技術和服務人員,要有發(fā)展成學校主流學科教師的志氣。第二,要轉變學校領導和學科教師的信息技術課程觀念。觀念是行動的靈魂,教育觀念對教學實踐具有指導和統(tǒng)率的作用?,F(xiàn)實中,學校領導和學科教師對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yè)認同存在偏見,要轉變學校領導和學科教師對信息技術教師的偏見和陳舊觀念,重視信息技術教師的生存問題,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解決信息技術教師的工作量、職稱評定等一系列問題。
2 在學習中堅實實踐智慧
“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要有一桶水?!毙畔⒓夹g是一個不斷發(fā)展的動態(tài)學科,信息技術日新月異,新名詞、新概念層出不窮,需要信息技術教師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把自己的“一桶水”變成“長流水”。新課改對信息技術學科的要求更高了,學校教育信息化要求信息技術教師學習更多的教育新理論并進行新的嘗試。因此,提高理論知識和技術、強化自己的實踐智慧是信息技術教師的當務之急。
信息技術教師既要學習先進的教學理論和信息技術的新知識,還要注重對教學和媒體實踐知識的積累。實踐智慧的核心要素是個體在“Know how”方面的實踐性知識。對實踐性知識的學習,最好的獲取方法是給一個師傅當徒弟——不是因為師傅能教他,而是因為只有通過與一個不斷實踐它的人持續(xù)接觸,才能習得它。[6]信息技術教師可以通過拜師獲取信息技術教學專家的實踐智慧,可以有意識地深入到他人的教學場景和工作場景,領悟他人的實踐智慧。
3 在反思中梳理實踐智慧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Posner G.J)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反思+經(jīng)驗”。信息技術教師要獲得或者增進實踐智慧,不能坐等經(jīng)驗的自然積累,而要充分利用個人現(xiàn)有的經(jīng)驗,不斷自我提問或與他人對話,這種反思是以具體的信息技術教學情境為背景、以教師個人經(jīng)驗為基礎、以信息技術教學實踐為指向。結合自己的專業(yè)特色,信息技術教師可以通過以撰寫反思日記的方式進行課后反思,反思的內(nèi)容包括教學起點、教學內(nèi)容、教學目標、教學媒體和教學過程等方面。
4 在對話中共享實踐智慧
新課程強調(diào),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對話是提升信息技術教師實踐智慧的有效手段。與學生之對話,折射自己教學實踐智慧的效果,為以后的教學實施提供參考。與學科教師對話,既可以促進信息技術教師對學生的全面認識,也能讓不同學科教師的實踐智慧相互碰撞,共同提高與發(fā)展,還能促進學科教師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步伐和效果。與學校領導對話,讓學校領導知曉信息技術教師的工作狀態(tài),認同信息技術教師的工作。與資深教師對話,資深教師身上蘊含豐富的實踐智慧,年輕教師經(jīng)過對資深教師課堂教學實踐的觀察、模仿和體驗資深教師的實踐智慧。[7]與互聯(lián)網(wǎng)中信息技術教學相關論壇中的同行對話,觀看和收集同行的教學日志和教育敘事,挖掘其行為背后的思想閃光點。
5 在培訓中豐富實踐智慧
信息技術與其他成熟學科不同,沒有多少較好的、完備的經(jīng)驗可供參考,需要教師不斷地去探索實踐。信息技術教師專業(yè)成長需要專家引領、同伴合作、和自我反思相結合;需要新課程通識培訓、專業(yè)培訓、課堂教學實踐培訓相結合,通過培訓激活教師的實踐性智慧。要探索注重教學實踐的培訓模式,如案例式教學、問題式教學、參與式教學和情景體驗式教學等。其中參與式培訓是目前教師培訓中備受青睞的一種方式,也是信息技術教師實踐智慧重要的生成過程。參與式培訓賦予每位教師平等學習和表達的權利,還十分重視教師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把它視為重要的課程資源,通過教師分享彼此之間的教學經(jīng)驗,將自己的實踐經(jīng)驗通過交流表達出來。通過培訓能真正積累實踐經(jīng)驗,為自己今后的實踐智慧的提升提供新思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信息技術教師利用機會培訓其他學科教師,授之以漁,讓學科教師掌握基本的信息技術知識,這樣既歷練了信息技術教師的實踐技能,又提高了學科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
6 在研究中提升實踐智慧
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diào)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該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信息技術教師要樹立“教學即教研”、“教師即研究者”的觀念。
對信息技術教師來說,最有效和最可行的方式之一就是引導教師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開展行動研究。行動研究是專門以解決教育實踐中的問題為目的,把解決實際情境中的問題放在第一位,倡導教師以研究實踐者的角色進入研究情景。信息技術教師分析自己在專業(yè)發(fā)展和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通過反思,結合實踐境遇,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并實施方案,觀察和記錄自己實施的過程,通過多輪的行動研究,直到自己的實際問題解決為止。信息技術教師也要關注當前信息技術教育專家提出的各種理論、各種學說,從教學實際出發(fā),在實踐中嘗試、試驗,并發(fā)展完善。
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發(fā)展,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呼聲也越來越高,信息技術課程及信息技術教育的普及都亟需富有智慧的信息技術教師,但是信息技術教師實踐智慧的培育和提升猶如一艘剛剛啟航的帆船,任重而道遠,還需信息技術教師、同行、學校、社會的共同護航,才能順利抵達勝利的彼岸。
———————
參考文獻
[1] 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10-15.
[2] 鄧友超,李小紅.論教師實踐智慧[J].教育研究,2003,(9):32-36.
[3] 趙瑞情.實踐智慧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J].教育導刊,2006,(7):7-9.
[4] Polanyi M.The Study of Man[M].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57.
[5] 程亮.“實踐智慧”視野中的教育實踐[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3):10-14.
[6] [英]歐克肖特著,張汝倫 譯.政治中的理性主義[M].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9):10.
[7] 宋建軍.對話,讓教育實踐智慧不再緘默[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8(7):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