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盛唐時期各種詩體齊放亮彩,空前繁榮,詩壇可謂百花齊放、盛況空前。這與初唐詩人在詩體發(fā)展上的積極探索、大膽實踐是分不開的。初唐詩人對近體詩的發(fā)展、成熟、定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也為盛唐詩體的繁榮作好了準備。
關鍵詞:初唐 盛唐 詩體 演進 繁榮
詩發(fā)展到盛唐,各種詩體均已成熟完善,繁榮興盛,詩壇可謂百花齊放、盛況空前。李白、杜甫、高適、岑參的七言歌行章法多變,筆調縱肆;李白、王昌齡的七言絕句已達化境,可謂神品;杜甫更是各體皆工:七言絕句獨具一格,長篇五古大大擴展五古表現生活的能力,律詩完全成熟。總之,詩發(fā)展到盛唐,各種詩體齊放亮彩,空前繁榮。
但是,盛唐詩壇的這種詩體繁榮的局面,是與初唐詩人在詩體發(fā)展上的積極探索、大膽實踐是分不開的。初唐詩人對近體詩的發(fā)展、成熟、定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也為盛唐詩體的繁榮作好了準備。
唐朝初年,詩壇仍受齊梁宮廷詩風的影響,詩體的發(fā)展大受限制,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初唐詩人積極探索、大膽實踐,逐步使詩體得到發(fā)展、成熟乃至最后定型。在詩體發(fā)展、成熟乃至定型上貢獻較大的有上官儀、王績、初唐四杰及沈佺期、宋之問,還有杜審言。
初唐時期,齊梁詩風仍在詩壇延續(xù),詩歌創(chuàng)作仍擺脫不掉宮廷詩的局限。上官儀的詩歌創(chuàng)作亦不免如此,但他在詩歌創(chuàng)作活動中,不斷總結歸納六朝以來詩中對仗的方法,歸納為“六對”、“八對”的程式?!傲鶎Α笔牵?.正名對,2.同類對,3.連珠對,4.雙名對,5.迭韻對,6.雙擬對?!鞍藢Α迸c“六對”大同小異。這些歸納對提高詩歌創(chuàng)作中對仗的技巧是相當有用的。而對仗則是律詩創(chuàng)作的一個重要方面,這就為律詩的成熟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而由隋入唐的王績則在平仄諧調方面作了積極的探索和大膽的嘗試。其詩在唐初詩壇異軍突起,在詩歌體裁上大膽嘗試,不斷用新。如他的《野望》:“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边@首詩就頗合五言律詩的格律,頸聯(lián)、頷聯(lián)的對仗頗工,全詩各句的平仄也顯和諧協(xié)調。這是唐初極少見的一首完整的五言律詩,由此可見,王績在這方面作了很大努力。
有了上官儀對詩歌對仗的歸納、王績對詩歌平仄諧調的嘗試,在他們之后的初唐四杰在詩歌形式上的努力,就更使五言律詩趨向成熟,五絕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七言歌行也大大發(fā)展。
王勃、楊炯的貢獻主要在五律。兩人皆幼有詩名,勤于寫作,且都在五律上有研攻,使五律逐步趨于成熟。如楊炯的《從軍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睂φ坦ふ繇嵑下?,既有樂府的自由明快,更有律詩的嚴謹優(yōu)美。再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首聯(lián)即用兩地名作對,頷聯(lián)更是千古傳誦的工對。從兩人的其他同類詩歌中可以發(fā)見,五言律詩至此已頗具規(guī)模了,他們大量創(chuàng)作五律可以說是奠定了五律的基礎。
盧照鄰、駱賓王的成就則在于對七言歌行的發(fā)展。他們創(chuàng)作的歌行吸收了辭賦鋪陳排比的寫法,用韻的變化自由和美,多用鉤連句法,富于音樂的旋律感,而且立意創(chuàng)新,抑揚起伏,縱橫馳騁,使七言歌行的藝術容量大大增加,改變了以往這類詩歌內容及形式上的局限,為盛唐七言歌行的繁榮作了很好的準備。在七言歌行創(chuàng)作上有貢獻的初唐詩人中還有劉希夷、張若虛,尤其是張若虛,以一首《春江花月夜》“橫絕”全唐,可謂是唐詩中的一朵奇葩。此詩色調和諧,詞句清麗、抒情濃烈,是七言歌行的優(yōu)秀之作,是張若虛對七言歌行這種詩體的杰出貢獻。
在律詩的最后確立上作出卓著貢獻的是杜審言和沈佺期、宋之問等。前文所述諸人雖在律詩的發(fā)展上作過很多的嘗試和努力,但最后的定型還是杜、沈、宋三人的貢獻。
杜審言作了很多符合律詩要求的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對律詩的確立作出了巨大貢獻。如《登襄陽詩》“旅客三秋至,層城四望開。楚山橫地出,漢水接天回。冠蓋非新里,章華即舊臺。習池風景異,舊路滿塵埃。”對仗工整,平仄諧調,單句末字聲調富于變化,雙句末字押運基本合律,完全符合律詩的要求。他還創(chuàng)作了很多已近成熟的七言律詩,如《春日京中有懷》等,這都是他對律詩的貢獻。而在其之前,可以說,絕少有人如此大量創(chuàng)作并有此成就,故胡震京在《唐音葵簽》中說:“唐初無七言律詩,五言亦未超然;二體之妙,杜審言實為首倡?!蓖醴蛑苍凇督S詩話中》贊其“近體梁陳已有,至杜審言而始葉于度”,可見杜審言在律體方面的貢獻。
沈佺期、宋之問的主要貢獻則在大力寫作律詩,并且專意講求“約句準篇”、“四忌聲病”,使律詩的篇章確定,平仄規(guī)范化,讓后來的作者有明確的規(guī)格可以遵循。這樣,五言律詩經過前面所說諸人的努力、嘗試,至沈、宋時已完全成熟。沈、宋此時的五言律詩已對仗工整,氣勢流暢,嚴格遵守平仄的格式,已經是標準、規(guī)范的五言律詩了。而七言律詩也在五言律詩定型的基礎上成熟定型。這樣,沈、宋在前人長期實踐探索的基礎上,把已經成熟的形式肯定下來,使律詩最后確立。從此以后,詩體明確分古體和近體,這就為盛唐詩體的繁榮乃至盛況空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作好了充分的準備。
在三萬余首的唐詩中,五、七言律詩、五、七言絕句等詩體占了二萬六千余首,這就說明近體詩在唐詩中比重很大,而這樣高度的成就及這幾種詩體創(chuàng)作所取得的豐碩成果,顯然離不開初唐詩人在詩體演進上的積極探索,大膽嘗試,乃至最后定型的努力。由此可見,初唐詩體演進成果對盛唐詩體的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作了最充分的準備。
參考文獻:
[1]彭丙成,文昌元主編.中國文學史(唐宋時期)[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
[2]羅憲敏主編.中國古代文學第一冊、第二冊[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1989.
(張海鋒 廣東省河源市技工學校 51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