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民
中職校電類課程知識涉及面廣、概念多,理論性、技術性、應用性都很強,因此提高中職電類課程教學的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經多年的實踐,筆者認為以下幾方面對中職電類課程教學有效性的影響最為重要。
一、成為有效教師
成為能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的有效教師是提高電類課程教學有效性的必要前提。有效的教學,一定是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都被充分發(fā)揮的教學,且“主導”作用發(fā)揮得越好,越有利于“主體”作用的發(fā)揮。而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僅體現在傳統意義上的“導法”,即“授之以漁”,使學生學會學習,更應體現在“導趣”、“導思”和“導志”,即要“引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好學習、樂學習、愛學習。要開啟學生學習的思維之窗,使學生通過學習發(fā)展思維,通過“思維”搞好學習并發(fā)現學習的奧秘,達到“學”、“思”比翼雙飛。要使學生不是為學習而學習,而是在學習過程中感悟生命的價值,學會做人做事,形成健康的志趣、高遠的志向和不甘示弱的志氣。
有效教師應該是“主導”作用強的教師,他們一定具有教學的勇氣、激發(fā)的能力、服務的意識、合作的精神、充沛的活力,其教學清晰、多樣化、有明確任務導向,能引導學生投入學習過程,能確保學生課堂學習成功率。
二、激發(fā)并保持學生的學習動機
學生的學習動機,以及能否維持持久的學習動機,是實現有效教學的基礎,決定著電類課程教學的有效程度。教師應該以自己的教學行為贏得學生的信任,“親其師、信其道”,從而煥發(fā)熱情,激發(fā)并保持動機,主動學習,提高有效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切實做到以下四個方面:一是用自己對專業(yè)的執(zhí)著和投入,喚起學生對本課程學習的興趣和信念,投入全身心學習本課程;二是用自己精力充沛、充滿活力的行為表明對學生和所教課程愿意負責,對學生信任、關心和接受,將學生作為重要的課程資源,將學生的意見、感覺、想法主動融入自己的教學中,激勵學生更好地學習本課程;三是用自己獨到的教學風格、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等表明自己的學識和才干,吸引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全過程,由衷地需要學習本課程,經常表達對學生的期望,并更多地用自己對教學的積極態(tài)度和更大投入等教學行為來表達對學生的高期望,把期望學生成功和幫助學生成功結合起來,讓學生能夠克服困難,為每個學生提供成功的機會和成功的體驗,促使學生樂于學習本課程;四是用合作者的姿態(tài),經常與學生建立積極的、支持性的合作式教學關系,并以這種安全、輕松、令人滿意的人際關系環(huán)境促進學生學習本課程。
三、實行合作式教學
實行合作式教學是提高電類課程教學有效性的關鍵。合作教學的“合作”決不是迎合,不是降低要求隨學生“自由”,而是指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師生與教學資源的合作,其目的是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使教學生態(tài)和諧平衡,實現“1+1>2”。
合作教學的核心是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教師通過設計開放性、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與求知欲,為學生提供足夠的空間,讓每個人都獲得平等的參與機會。因此,教師要走近學生心靈,和諧師生關系,讓學生“快樂學習”;要走進學生生活,以“有用”的教學,讓學生“渴望學習”;要走進學生思維,改進教法,“授之以漁”,讓學生“享受學習”。
因種種原因,起始階段學生或不會合作或不愿合作,教師作為合作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必須去組織、示范、引導、激勵、調適和堅持,使學生切實領會合作教學的真正含義,逐步掌握與教師合作、與同學合作、與教學資源合作的學習方法,逐步走向樂于合作和會合作。
對于教師而言,這種“合作”,不僅僅是在上課期間,更多的應是通過課前課后的各種行動來體現與學生的“合作”,履行己方的權利與義務,并影響和帶動學生履行他的權利與義務。
1.平等相待,信守承諾
第一次課就與學生明確師生雙方是“合作”關系,交待各自的權利和義務,時常對照檢查;允許并歡迎學生監(jiān)督、批評,誠懇接受;坦言自己的不足,向學生公開檢討自己的過失,爭取諒解;不能如期履約一定要解釋原因,言必行,行必果等。
2.恪盡職守,言傳身教
嚴格遵守課堂教學規(guī)程;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帶頭做到,要求學生完成的作業(yè)、操作、測試等自己都認真完成;按時收取、批改作業(yè),逐人逐條批注,及時反饋、講評,解題思路、方法、過程和易出現的錯誤等不僅要講評,還要公開展示以供學生反復參閱;在單元、期中、期末復習中,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的框架,弄清各知識點間的內在聯系,明確各知識點應掌握的程度,練習典型習題,總結方法、思路,使學生獲得一個與自己的努力程度相稱的成績。
3.真心關注,真誠激勵
關注學生的健康,時常提醒學生課間適當活動,適時開窗換氣,關注天氣變化,正確起居飲食等;關注學生的行為,時常走進班級、走近學生,掌握學生的動態(tài),適時給予適當的督促、檢查、幫助與輔導;關注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方法、習慣與成效,常與學生溝通交流,使學生理解學習的過程也是學做人和學做事的過程,知曉學習的態(tài)度、方法和習慣也會影響做人與做事的態(tài)度、方法和習慣,明白完成學習任務就是完成工作任務;關注學生特別是走讀生的課余時間安排,要求其養(yǎng)成帶學習資料回家、自覺適時地預習、復習、作業(yè)的習慣;關注學生特別是受批評學生的感受,使其理解尊重不是不批評,老師的批評是期望、關愛與真情;關注學生的進步,哪怕微不足道,也常公開表揚,并多給肯定性期待性作業(yè)批注,做到思考即有加分,質疑即有加分,進步即有加分,指出老師的失誤加分,主動回答問題加分,有特別表現特別加分,以真誠激勵學生;關注學生的差異,把學習要求分為基本要求、較高要求,區(qū)別對待不同的學生。
4.激發(fā)思考,克服惰性
以“做、想、問”三個字為一貫原則,調整學生的學習行為,努力幫助學生克服學習惰性和思維惰性,使其在學習態(tài)度、能力、方法上都有所提高。
“做”即以做社會人、做子女、做學生、做事、做學問的要求來要求學生對待學習,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地做好預習、聽課、筆記、操作、復習、記憶、作業(yè)、訂正等一切事務。
“想”即一方面要求學生通過想自己的人生、想自己的責任、想自己的前途來想自己的學習,另一方面要求學生用“腦子”學習,養(yǎng)成思考、質疑的習慣,通過“用腦”來提高學習效果。
“問”即要求學生善于用向老師請教、與同學討論、動手實踐、查閱相關資料和上網搜索等方法來提升學習效率。
四、實施行為引導型教學、理實一體化教學
實施行為引導型教學、理實一體化教學是提高電類課程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途徑。實踐證明,行為引導型教學、理實一體化教學可有效解決電類課程傳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給學生成功體驗。這樣的教學,可做到直觀和抽象交錯出現,理論與實踐交替進行,互為基礎、互相補充、互相促進,又互相提高,利用實踐提高操作技能,沖淡理論的抽象、枯燥,使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及實踐過程中發(fā)現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強化對理論的理解和掌握,達到認知水平與實踐能力的一致,提高綜合職業(yè)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在電類課程的教學中,行為引導型教學、理實一體化教學可廣泛應用。如用“日光燈電路制作與調試”來學習“R-L串聯交流電路”,“提高功率因數的意義和方法”,“常用電工儀器儀表的使用”,“單相交流電路的安裝與調試”;用“擴音器制作與調試”來學習“三極管的基本原理、檢測與選用”,“共射電路、共集電路、功放電路的組成及工作原理”,“常用放大電路的分析方法、特點和應用場合”,“常用電子儀器、儀表、工具的使用”,“各類放大電路的制作、檢測及常見故障的排除”等。
五、幫助學生實現學習遷移
幫助學生實現學習遷移是提高電類課程教學有效性的重要策略。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與新的知識、技能之間需要遷移;教師的知識、技能與學生的知識、技能之間需要遷移;學校學習的知識、技能與實際工作崗位的知識、技能之間需要遷移。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習遷移的原理,恰當地應用遷移教學策略,創(chuàng)造條件促進學生知識、技能的遷移,從而提高教學效果,為學生的后續(xù)學習及盡快適應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電類課程教學中,教師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幫助學生實現學習遷移。
1.采用情境教學,培養(yǎng)遷移意識
教師一定要多利用教學技術來為學生學習服務,要運用圖片、錄像、動畫等媒體和分組討論、學生講解、學生示范等形式以及模擬教學法、項目教學法等各種行為引導型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相關知識、技能的應用情境并提出相關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使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先做后學、邊做邊學。這樣,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具有遷移的心理準備和主動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可使學生明確實際工作的目的和注意事項等,縮短教學與實際工作之間的差距,促進學習遷移。
2.傳授遷移策略,訓練遷移能力
教師要幫助學生應用相似遷移策略,與學生一起找出知識與知識、技能與技能之間的共同或相似因素,使共同因素和不同因素都能顯而易見,促使學生因知識、技能的相似而產生正遷移;幫助學生應用聯想遷移策略,把教學任務、課堂活動與學生的經驗或興趣聯系起來,誘發(fā)學生豐富、有益的聯想,產生積極的遷移,達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目的。
3.搭設認知階梯,促進遷移發(fā)生
各電類課程里和電類課程之間都存在著相同的原理和手法,教師應整體把握教學內容,充分分析不同知識、技能之間的內在聯系,盡可能將具有共同要素的知識、技能安排在相近的時間段內學習,以最大限度地促進知識、技能之間發(fā)生遷移;采用對比的教學方法,指導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技能進行比較、歸納、總結,使其明確不同的知識、技能間存在的共同原理,提高分析和概括能力,利用知識、技能的異同性,促進學習的正遷移;先降低難度,進行分項知識、技能的教學,使學生體驗成功,待學生熟練掌握后再綜合教學,促進學生對不同的知識、技能進行類比,促進知識、技能的正遷移;揭示前后知識、技能間的內在關聯,幫助學生建立認知的橋梁,搭設思維階梯,促進知識、技能間的橫向遷移。如在進行《工廠電氣控制設備》中三相異步電動機啟動、調速、制動控制等內容教學時,先帶領學生復習《電機與變壓器》中的相關知識和三相異步電動機的工作原理,再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控制線路的原理。這不僅能使學生對新知有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而且對舊知的理解會更深刻、更具體,同時為舊的知識體系進一步完善指明了方向。
4.加強基礎訓練,打牢遷移基礎
教師應突出基礎性知識和基礎性技能訓練。對有利于后續(xù)知識、技能的形成和在崗位實踐中應用范圍廣的基礎性知識、技能,可增加學時,加強訓練力度,確保學生能準確、規(guī)范、熟練地掌握,從而為其他或后續(xù)知識、技能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力
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力,提升學習意識與方法、自學意識與能力、思考意識與方法,突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素質,使學生具備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是提高電類課程教學有效性的根本目的,也是有效教學的最高境界。
在電類課程教學中,教師要以“學做人,求發(fā)展”的理念為核心,既要讓學生掌握有關的知識與技能,又要讓學生習得終身受益的學習方法,進而培養(yǎng)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
1.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師要利用中職生求新求奇的心理特征,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動機,使學生樹立起繼續(xù)學習的愿望,鼓勵學生提問、質疑和放飛想象,幫助學生尋求途徑,逐步養(yǎng)成求變、求異、求新的思維習慣。
2.提高學生采集信息的能力
教師要幫助學生學會索取信息的技術,教會他們將信息與數據進行歸納與綜合,使之條理化。使學生具備適應信息社會和高新科技產業(yè)快速發(fā)展的終身學習所必須的基本素質與基本條件。
3.增強學生合作共事的能力
具備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將是一個人取得成功的關鍵。教師要教會學生合作學習,學會與人共處,有共同的社會價值觀,能為共同目標而努力。使學生通過合作發(fā)現自身的價值和作用,分享成功的喜悅,逐步樹立起對學習的“成就的動機”,激發(fā)學習的渴望。
4.開發(fā)學生的內在潛能
教師可通過培養(yǎng)學生預習的習慣、自主自覺學習的習慣、獨立思維的習慣等來開發(fā)學生內在潛能。
(作者單位:江蘇省儀征工業(yè)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