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張方平其人及其談兵之文

      2009-06-15 07:25:26劉春霞
      船山學刊 2009年2期
      關鍵詞:儒家

      劉春霞

      摘要:張方平是北宋中期重要的文學家、政治家,寫下了許多談兵論戰(zhàn)的政論文。本文介紹張方平的性格特征,論述其談兵之文所包含的軍事思想,探討張方平談兵之文的儒學特色。借此一窺北宋文人談兵勃興的現(xiàn)象及特點。

      關鍵詞:張方平;談兵;儒家

      中圖分類號:G11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7387(2009)02-0066-04

      宋代文人普遍崇議論風尚,所謂“開口攬時事,議論爭煌煌”(歐陽修《鎮(zhèn)陽讀書》)。宋人開口所論,涉及到朝政的方方面面,談論兵事,是宋代文人“議論”的重要內容之一。本文以北宋中期文人張方平為研究對象,探討張方平的性格特征,論述其談兵之文包含的軍事思想,探討其談兵之文的儒學特色,借此一窺宋代文人談兵勃興的現(xiàn)象及特點。

      張方平(1007-1091)字安道。北宋應天府來城縣(今河南商丘市)人,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張方平舉茂材異等,為校書郎,知崑山縣。景祐四年(1037),張方平于崑山任上著成《芻蕘論》10卷50篇,蘇州刺史蔣堂得之,以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薦方平于朝廷,張方平應策優(yōu)等,遷著作佐郎、通判睦州??刀ㄔ?1040)宋夏戰(zhàn)爭爆發(fā),張方平奏《平戎十策。就西北邊事不斷上疏進言,提出了一系的軍事主張。慶歷元年(1041)八月,張方平被召入朝,由直集賢院而知諫院,后又知制誥。權同知禮部貢舉。拜御史中丞。兩任三司使,再為翰林學士。并一度任參知政事;在外則先后出領江寧、滁州、杭州等十郡府。神宗元豐二年(1079)以太子少師致仕,退居南京(河南商丘),元桔六年(1091)十二月去世。著有《樂全集》四十卷,《玉堂集》二十卷。

      張方平性格豪放,年少時即具有建立功業(yè)的英雄理想。他自稱少時所結交皆是一時豪杰之士、英雄之才:“幼知為學,而不能勤。于時山東士人若劉潛、吳顥、石延年、韋不伐、陳靖、田度、馬武十數(shù)人,皆負豪杰之氣不得騁,相與縱酒為高。仆年少好奇論。與諸酒徒游……”,且“好奇論”?!捌嬲摗闭?,主要指不同流俗的言論,主要指與儒家思想相左的兵家縱橫之談。這從他自稱研讀《孫子兵法》,并作詩《讀孫子二首》表達軍事觀點,在政論文中多引“兵法”、《軍志》等兵學理論可見。

      張方平常借頌揚、追慕古代建立豐功偉績的英雄人物,表達自己不凡的英雄理想與豪邁氣概。這些人物指建立不朽功勛的儒學名節(jié)之士,他追念早年隱于東山、后“為蒼生而起”的東晉賢相謝安:哦思古人兮,有東晉太傅謝公者,其庶見?英才乃是孔明輩,風流更覺茂弘卑。……晚年拂劍兮,一起為蒼生兮安國危?!睆埛狡綄κ竦刭t相諸葛亮尤其心向往之。寶元元年(1038),張方平在睦州任上,請畫工閔廷俊繪諸葛亮像,并撰《蜀丞相諸葛武侯畫贊》,對其“士之抱器待用,憂深思遠,以天下之事自負”的胸襟氣度表示尊賞。他在《與邵監(jiān)簿》中指斥朝廷用人之非:“今四方無事。朝廷守劃一之不支以為政,當柄任者高枕優(yōu)游,故其揀別英豪不甚為急事”,“假諸葛武侯而在。徒死隆中爾!”批判朝廷不用英才,致使豪杰泯滅,也可見張方平是以像諸葛亮一樣的英雄自命的。謝安、諸葛亮等儒學名士有一個共同點,即不僅具備治國方略,而且具有卻敵衛(wèi)國的將才武略。是能夠出將入相、具備文武才略的英雄人物。張方平眼中的英雄還指縱橫家、兵學家,如稱贊齊地縱橫戰(zhàn)略家魯連、馮驩等人的高尚節(jié)義與不凡氣度:“魯連節(jié)重輕丘山,馮驩氣高微風云。丈夫志義絕流俗。豈與屑屑雛鼠群?!彼麑w參“懷抱縱橫才,四方漂泊無人省”表示惋惜。他稱賞杜牧:“不遇元和得獻謨,望山東北每長噓。獨賡唐律雅風后,更注孫篇俎豆余?!倍拍猎诶^承儒家禮樂文明的同時研習注釋《孫子》而名傳千古表示贊賞與向往。這也體現(xiàn)張方平其思想“好奇”的一面。

      關于張方平其人其文,蜀人蘇軾有評:“自慶歷以來,訖元豐四十余年,所與人主論天下事。見于章疏者多矣。……是非有考于前。而成敗有驗于后。及其它詩文,皆清遠雄麗,讀者可以想見其為人。信乎!其有似于孔北海、諸葛孔明也”。蘇軾稱張方平與曹魏孔融、蜀國諸葛亮有相似之處。這不僅指張方平的性格氣質,也指其文章思想內容與藝術風格。曹丕《典論·論文》稱孔融“體氣高妙”、“孔氏卓卓,信含異氣,筆墨之性,殆不可勝”。張方平性格豪邁,作文好發(fā)議論,尤喜談兵,往往氣勢雄雋奇?zhèn)?,體現(xiàn)出卓爾不群之性情氣質,這與孔融有相似之處。諸葛亮是三國時著名軍事家,能坐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張方平在一系列上書中談論軍事問題,所談“是非有考于前,而成敗有驗于后”,體現(xiàn)出一定的軍事謀略,這與諸葛亮多有相似。清代四庫館臣稱“方平穎悟于書,一覽不忘,善為文,數(shù)千言立就。才氣本什伯于人,而其識又能灼見事理,劓斷明決,故集中論事諸文,無不豪爽暢達。洞如龜鑒?!敝赋銎渚哂胁环驳暮罋膺h見,為文才能“豪爽暢達,洞如龜鑒”。評價是中肯的。

      與北宋中期文人強烈干預政治的風氣相關,出現(xiàn)了文人談兵勃興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了一大批談兵論戰(zhàn)的政論文。這些文人有的具有從軍邊塞、出征帥守的經(jīng)驗,如范仲淹、韓琦、富弼、文彥博、尹洙等人:有的文人并不具備從軍的實際經(jīng)驗,但也表現(xiàn)出對軍事問題的濃厚興趣,他們在上書、奏札、策對中普遍談論軍事問題,如梅堯臣、歐陽修、張方平、蘇洵等人。張方平是第二類中的代表,所談軍事問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張方平的談兵之文包含了豐富的軍事思想。下面結合北宋中期的時代特征與軍事制度,對張方平談兵之文包含的軍事思想予以述論、評價。

      (一)“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寶元元年(1038)西夏李元昊“僭號”稱帝,并南下侵宋,一直被宋人視為“小丑”、可以“旋即誅滅”的西夏并非想象中的那樣容易對付。在經(jīng)歷三川口、好水川、定州三次敗戰(zhàn)之后。宋朝文武百官開始將邊防重心放在應對西夏上。對此,張方平主張以守備為主,反對貿(mào)然出戰(zhàn),提出了“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的觀點。

      首先,張方平反對貿(mào)然征戰(zhàn),提出以守、和為主的應敵策略。張方平稱“善為國者不師,善師者不戰(zhàn)。善戰(zhàn)者不敗”,“兵猶火也,不戢將自焚”表明了他的反戰(zhàn)思想;并指出“兵者。死地而戰(zhàn),危事也”,認為在與西夏戰(zhàn)爭處于不利的情況下發(fā)動戰(zhàn)爭,更為危險。他提出了具體的應敵策略:“今制賊之術,莫如勿與之戰(zhàn),但能全師嚴守,賊必不敢深入。若輕有越軼,而我以逸擊,勞以輕鋭邀重,赍據(jù)要害以制勝。應幾乎其有功也?!敝鲝垐员谇逡?,以守為備,伺機而動,反對冒然興兵。在主張以守、和為主的基礎上,張方平提出了“攻心”、“伐交”的戰(zhàn)爭策略。他稱:“上兵伐謀。又日,攻心為上?!庇址Q:“用兵之道,其次伐交。”,反對征戰(zhàn)。

      其次,張方平強調嚴飾國家武備、“先為不可勝之勢”以待敵。張方平首先指出文事、武事都是經(jīng)國之大略,國家要大治,并不能廢除武事:“誰能去兵?故兵可無用,不可無備。善師不戰(zhàn),備

      之謂也。故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政之本經(jīng),惟文與武”,認為文武二事為“政之本經(jīng)”,不可有所偏廢。他進一步指出:“預備不虞。古之善政。不教民戰(zhàn),是為棄之。”主張對全民施行軍事教育以備預不虞。他主張在加強武備的基礎上,使自己處于不可勝的狀態(tài),“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我,可勝在敵。故為國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不可勝者備也,可勝者戰(zhàn)也”,要使國家處于不敗之地,首先應該使自己力量強大,成“不可勝”之勢,然后才能伺機而動,乘敵人“可勝”之勢而戰(zhàn)勝之。

      張方平主戰(zhàn)主張積極備戰(zhàn),認為武事不可輕廢,是對宋廷自立國之初就建立的重文輕武政策的反動。宋朝雖自建國就處于嚴重的邊患之中,但是,宋太祖在汲取五代藩鎮(zhèn)權重造成的覆國之弊的教訓上,采取偃武興文的治國策略,逐漸形成宋朝“積弱”的形勢。宋太宗也稱“王者雖以武功克受,終須用文德致治。”宋朝禁止大臣妄議兵事,久而久之。士人以執(zhí)兵談武為恥?!皣矣梦牡聭堰h,以交好息民,于今三紀,天下安于太平,民不知戰(zhàn),公卿士人恥言兵事。”加上宋初與遼國鑒定和約,使“天下承平久,人不習兵”。這大大地削弱了朝廷的邊備軍事力量。宋仁宗時期。宋廷的“積弱”之弊在西夏李元昊叛宋、宋夏幾次交戰(zhàn)中徹底表現(xiàn)出來。所以,張方平提出“先為不可勝”之勢,以備預為主的戰(zhàn)爭策略是比較符合現(xiàn)實的,也體現(xiàn)了他的軍事遠見。

      (二)“政通文武以任官”

      張方平稱“古之賢臣,在國則為相,在軍則為將”,“故自三代而至唐氏,莫不合兵農(nóng)而議,政通文武以命官。是故茍有制勝之術,何必擊刺之伎乃為勇?茍有經(jīng)邦之道。何必章句之學乃為文?”認為古代為臣者,雖因其擔任的職責不同而名之為“將”與“相”。但他們都能“出將入相”,具有“將”、“相”之才。“文”、“武”沒有截然兩分。從他舉的例子“孔明,處士也,據(jù)荊州,建蜀三分之勢;元凱,書生也,平吳會,成晉一統(tǒng)之基”可以看出,他筆下出將入相之人不僅具有治理天下的文才,也具有“運籌于帷幄,決勝于千里之外”的武才。當然,這個武才不是指匹夫之勇,“匹夫之敵,一隊之長,又豈將之云乎?”而是指“武略”、“武謀”。

      張方平要求大臣應該具有文武將相之才,而在朝廷“兵官”即將帥的選任上,張方平反對由武將擔任:“江左五朝,兵官尤重。二衛(wèi)、四軍、五校、七帥,皆選朝廷清重之士??N紳名望之流,介胄武人,非所預也?!辟澷p南朝“兵官”皆由清流名望充任,反對以武將出任統(tǒng)兵官。這是宋朝君臣嚴防武人專權思想的表現(xiàn)。宋初國君有鑒于唐五代藩鎮(zhèn)割據(jù)之禍,削奪武將兵權授予文臣,史載宋太祖對宰相趙普說:“五代方鎮(zhèn)殘虐,民受其禍。朕今選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縱皆貪濁,亦未及武臣一人也?!编仕翁诔κ坛颊f:“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防;惟奸邪無狀,若為內患,深可懼也。”,而所謂“內患奸邪”者,無外乎指大將專權。所以,北宋自太祖始就以文臣知州、通判、典軍,以蕩滌五代武人跋扈之患,“藝祖革命,首用文臣而奪武臣之權,宋之尚文。端本乎此”,而地方州郡長官亦直接管轄軍隊,其權力在武將之上,“凡州縣有兵馬者,其長史未嘗不兼同管轄。蓋知州即一州之將,知縣即一縣之將故。”逐漸確立了“以文制武”的祖宗家法:“祖宗之法,不以武人為大帥,專制一道。必以文臣為經(jīng)略,以總制之。武人為總管,領兵馬,號將官,受節(jié)制,出入戰(zhàn)守,唯所指揮。武人為總管,領兵馬,號將官,受節(jié)制,出人戰(zhàn)守,唯所指揮?!睉?zhàn)時,朝廷直接任命主帥和其他主要將領,并“置總管鈐轄、都監(jiān)監(jiān)押為將帥之官”,這些帥臣及臨時派遣之將帥一般都是文人儒士。張方平對這種意在于防止武將專權擅國的以文制武的“祖宗家法”持肯定的態(tài)度。所以,張方平所謂的“政通文武以任官”的觀點,是指任用那些既懂得治國方略,又能夠習兵知戰(zhàn)的清流儒士、縉紳之士,是任用由“文”而人仕的“帥”,即起用“文帥”。這與宋朝“以儒治國”的政治方針是一致的。

      不過,張方平對“以文制武”制度的弊端多有認識。并提出了矯正弊病的措施。宋代以文制武,邊疆武臣常處于文臣的附屬地位。臨危出戰(zhàn),文、武將帥相互牽制,而文帥一般不親臨陣戎,故兵敗也不任其責。致使將帥驕侈輕敗。張方平對此提出批判:“傳日: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惟祀與戎,君所當親之,所以為重也。自古行師,何嘗有主將不至營陣者?三代春秋時。國君無不在戰(zhàn)陣;秦、漢、三國,至于唐,其間書生、儒士如諸葛亮、杜預、婁師德、狄仁杰、郭元振等不可勝舉。凡曰:將者未有不在行陣者也”,“諸帥授命朝廷,輒許之以不臨戎行”,而“主將不親臨行陣。師出必無功。不惟無功。且必敗大事?!雹碚J為文武相制的統(tǒng)兵制度,戰(zhàn)時常常造成“文檄矛盾,人無適從”的狀況,不利于戰(zhàn)爭,體現(xiàn)了他的軍事遠見與膽識。

      張方平還提出溝通樞密、中書二府,商洽軍政事務。宋朝繼承五代以來傳統(tǒng),以樞密院為專掌軍事的最高權力機構,以分宰相之權,與主管政務的中書省并稱為“二府”。張方平主張“政通文武”,故反對中書、樞府兩不相聞。他稱:“若樞密之名,近由大歷置于官閫,不列朝位,凡中外臣庶。上計議事、干軍國,秘未宣行,則謂之樞密。兵亂之際,機務煩多,乃用中人,使專掌職。五代后唐已來,始更崇重,與宰司分總文武,謂之兩府焉。噫,夫欲論致理之要,講太平之策,是必先在乎一政事,通文武,合兵農(nóng),而后天下之務可成矣。”主張樞密、中書二府應該互通情況,共議機務,使“政出于一”,才能高度統(tǒng)一意識。提高辦事效率與抗敵能力。

      (三)關于兵民之關系的觀點

      與唐代相比,宋朝軍制最大特點是變唐代的府兵制為募兵制。唐代府兵制寓兵于農(nóng),兵民結合,兵士“三時務農(nóng),一時征戰(zhàn)”。宋代募兵制使兵民截然一分為二,兵士完全成為仰食于農(nóng)的寄食階層,這給朝廷帶來一個新的問題。即軍費問題。

      張方平對宋代募兵制帶來的嚴重財政問題予以猛烈抨擊,他認為三代而后都是兵農(nóng)未分的:“自三代而下。逮于唐,兵農(nóng)一本。故周氏因州里,以起師旅;齊人修內政而寄軍令;漢法。調民代更,以充邊戍;唐制,案籍科發(fā),以備府兵。故其人耕則為農(nóng)。戰(zhàn)則為兵?!彼瓮嵭心急?,兵士于“平處安坐,仰食于帑廩者也”,使自古以來必不可少的武備之事。因為士兵寄食于民,成為敗亡國家之“蠧”蟲。但是,武備不可廢,兵士不可去,張方平于此提出了他的對策:“若夫上不缺武備,下不耗國財。則臣嘗有民兵之說;足食足兵,不廢訓練,則臣嘗有屯田之論。”主張一則發(fā)展民兵解決兵源問題。這是因為民兵“習其川原,識其形勢。以戰(zhàn)則力,以守則固。不食廩粟,不衣藏帛,不邀上賞,不利寵名,郡縣相維,聚落相護,鄰里相任,刑罰相及”;二則通過屯田解決兵食問題,因為“夫得屯田兵也,居則稼穡之人,用則戰(zhàn)騎之士,不衣庫帛。不食廩谷,是驕卒可放省,屯倉可待盈。”

      因為戰(zhàn)爭頻繁,府兵制賴以存在的基礎田賦制度破壞,所以唐代府兵制在中唐以后開始遭到破壞。募兵制雖然在當時的社

      會中存大很大弊端。但它是社會發(fā)展的產(chǎn)物,是社會分工帶來的必然結果。張方平認識到了募兵制的弊端,贊賞唐及以前兵農(nóng)結合的制度,有其符合歷史現(xiàn)實的客觀意義,但也有歷史發(fā)展的局限性。

      張方平以一介文人儒士身份談論兵事,其談兵之文呈現(xiàn)出與兵學家不同的特點,即表現(xiàn)出濃厚的書卷氣息。

      首先,常征引經(jīng)史典籍、戰(zhàn)爭事例表達軍事觀點,體現(xiàn)出儒家“資經(jīng)史為故實”的特點?!氨?,詭道也”(《孫子兵法·始計第一》),自古兵學與儒學屬于兩個不同的思想領域。張方平毫無從軍征戰(zhàn)的經(jīng)驗,所有關于軍事戰(zhàn)爭的觀點,都是他從研讀史籍、圖志中獲得。他自稱:“陋愚諸生,不達兵事,今所論著。皆參校前史舊跡得失之狀??墒┯谑勒?。”“臣未嘗過函潼之西,故其山川地形、風土人物,不無闕略。至于軍國機事,臣以疏遠,莫得詳知。今所論著,徒采歷代史冊兵謀、地志。及所見朝廷施為顯然之事,臆度道聽,懼不精審,至有所得,或足以發(fā)?!薄坝摇镀饺质摺?。伏念臣齪齪書生,本學姐豆之事。區(qū)區(qū)壯志,頗涉孫吳之書。豈達權謀,徒得糟粕?!边@些雖然都是張方平的自謙之詞,但道出了其談兵的一個特點,即“參校前史舊跡得失之狀”而談兵。這也是宋代文人儒士談兵的一個突出特點。即使如范仲淹等有從軍征戰(zhàn)經(jīng)驗的文人,其談兵之文也常援引古代成功戰(zhàn)例、兵學理論進行論述。張方平試圖通過研習古代“兵謀”、“地志”解決朝廷現(xiàn)實問題,其軍事觀點終與現(xiàn)實始終有一定的隔膜,故其現(xiàn)實意義是有限的。

      其次,體現(xiàn)在儒家思想對兵學思想的滲透。在處理宋夏關系時。張方平主張采取“和”、“守”的策略,這與其從儒家思想中以仁德“王天下”的理想出發(fā)。對西夏從文化予以認同有關。張方平認為。西夏居住地河西走廊、朔方、河湟等地原是漢唐舊疆,曾是“王化”之地:“蓋今羌戎乃漢唐郡縣,非以逐水草射獵為生,皆待耕獲而食……況朔方、靈武、河西五郡,聲教所暨,莫非王民?!睆埛狡街鲝堃允貫橹?。反對征戰(zhàn)的應敵策略,還與其“仁者無敵天下”的儒家思想密不可分。他認為“自古以來,論邊事者莫不以和戎為利,征戍為害”。是因為“仁者無敵于天下”,實行仁德。以王澤布施天下,使遠人自服:“中國禮義,容覆大矣。若將來契丹卻與元昊通和,遣人復請開納,則今詔勅已具,后命元吳被此德音,應知感戴。”堅持以仁義德行招徠異族。張方平還認為攻人之城的功勞,遠比不上禮儀教化功勞,如他在論述漢代功臣時。認為叔孫通定儒家儀禮,使“悍夫懾,勇夫服,不施威刑,不煩訓。令君尊臣卑,上下肅定。宗廟以嚴。朝廷以莊。位分以敘,貴賤以別”,其功勞遠遠大于“彼攻城野戰(zhàn)”之功,“彼攻城野戰(zhàn),出奇畫策,特決功于一日爾”,“若叔孫氏,其可謂有國功者歟!”宋代眾多文人儒士參與前代兵書整理研究,使兵學在宋代得到空前發(fā)展。并使儒學思想在很大程度上融入兵學理論,促進子宋代兵學思想的仁德化、倫理化。這是宋代文人對兵學發(fā)展的獨特貢獻。

      張方平是北宋中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其談兵之文包含了豐富的軍事思想,體現(xiàn)出較深厚的兵學修養(yǎng)。他從如何應對西夏出發(fā),對朝廷軍事制度、文武關系、兵民關系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張方平寫下了諸多談兵之文,這是北宋特定的時勢下兵學發(fā)展的必然結果,是張方平英雄理想與民族憂患意識使然。張方平以一介儒士身份談兵,其談兵之文具有濃厚的儒家色彩,體現(xiàn)出“資經(jīng)史為故實”的特點,并表現(xiàn)出儒學思想對兵學思想的滲透。

      猜你喜歡
      儒家
      從“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儒家“禮樂教化”與新時代設計人才培養(yǎng)
      齊魯藝苑(2022年1期)2022-04-19 13:56:50
      儒家仁愛思想與中華民族之摶成
      原道(2022年2期)2022-02-17 00:54:56
      臣道與人道:先秦儒家?guī)煹烙^的二重性
      論現(xiàn)代新儒家的佛學進路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12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學
      江淮論壇(2017年2期)2017-03-30 10:15:31
      儒家視野中的改弦更張
      天府新論(2015年2期)2015-02-28 16:41:23
      論儒家治理思想的理論基礎
      儒家之“仁”對道德健康內涵的影響
      民主抑或王道:儒家與現(xiàn)代秩序的追問
      都匀市| 泰顺县| 丘北县| 怀柔区| 浠水县| 云和县| 会昌县| 个旧市| 徐水县| 道孚县| 巫山县| 灵川县| 水城县| 甘洛县| 屯门区| 泰和县| 宜都市| 大城县| 康马县| 城市| 新邵县| 忻城县| 方正县| 沂水县| 买车| 土默特左旗| 女性| 都昌县| 七台河市| 永康市| 苏尼特左旗| 拉萨市| 冕宁县| 永德县| 临安市| 沙河市| 太保市| 金沙县| 姜堰市| 平陆县| 凤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