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靜
高等師范院校的公共《教育學》這門課程對今后要從事中小學教育工作的師范生而言,是一門重要的教師教育基礎理論課,也是一門必修課。但是我國師范院校長期以來將其定位為一門公共課,師范生往往不重視,學習也不主動。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宏觀來說,主要有教育學學科定位不明確等原因,從微觀來說,主要有課堂教學教學方式單一等原因。要想提高教師教育的整體質量,就要從教師培養(yǎng)開始,從基礎理論課程學習開始,細致分析這門基礎課存在的問題,并進行課堂教學改革。
一、高師《教育學》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高師《教育學》在課程實施上存在諸多局限性,導致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首先,宏觀上《教育學》學科性質定位、教材建設和課程設置上存在問題。一是教育學學科性質定位不明確,學科體系研究進展緩慢,學科體系建構找不到合適的方法。在教育學學科體系內部,研究范疇、基本概念和定律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這影響到了教育學學科知識體系的科學性問題。二是《教育學》教材千篇一律的現象嚴重,無法突破創(chuàng)新。建國后國內教育學教材編寫多沿用蘇聯(lián)凱洛夫的《教育學》的模式,寫作方式單一。一些教材學術性不強,理論問題闡述空洞膚淺,概括性差,條文羅列多,實踐指導性差。雖然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教育學教材的編寫在數量上有了很大的發(fā)展,但是總體上編寫的質量不高,經典的優(yōu)質教材少,創(chuàng)新的少。三是由于目前我國教師教育的研究比較滯后,教師教育類課程的設置不合理。不少高等師范院校在課程實施上無法做到學術性和師范性兼顧,結果導致人才培養(yǎng)兩頭空現象,即師范類畢業(yè)生在學術素養(yǎng)和專業(yè)能力上比不上非師范類的大學畢業(yè)生,但是在教育理論素養(yǎng)和教育教學能力上也不見得占有多少優(yōu)勢。
其次,在微觀上《教育學》在課堂教學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由于學科定位不明確,故師生常缺少歸宿感,《教育學》淪為次等學科,在思想觀念上不重視,導致教師難教、學生厭學的現象;二是常被看作是專業(yè)課的陪襯,排課多采用大班制,授課班級規(guī)模過大導致課堂管理困難,不利于因材施教;三是課程資源開發(fā)意識淡薄,課程資源開發(fā)和利用少,教師可用的教學資源非常有限,教科書單調乏味,多空洞說教,故而教學單調枯燥,實效性差;四是理論脫離實際,教師多講授,教學方法單一,學生被動學習,上課記筆記,考試死背硬記。
要想改變這種現狀,從宏觀上就要加強學科體系的綜合研究,進行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建設,在教材建設上就要有所突破創(chuàng)新。說到教材創(chuàng)新,國外大學在教材編寫方面就有許多優(yōu)秀的典范可以借鑒。例如,美國心理學家戴維·邁爾斯(DavidG.Mvers)所著《社會心理學(第8版)》不但圖文并茂,基礎理論闡釋清晰到位,且廣征博引,案例翔實,被美國多所大學作為本科教育階段的經典教材,可以堪稱是心理學教材編寫的榜樣。從微觀上就要改變以往以灌輸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筆者講授公共《教育學》以來,嘗試用基于教育問題的研究性學習與講授討論相結合,加強了教育理論和實踐的聯(lián)系,取得較為滿意的效果。
二、研究性學習帶來的課堂文化變革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基于問題解決的學習,是一種跨學科的綜合實踐活動,是一種基于學習資源的開放式學習,可以在不同的學習階段的多個學科中應用。以往,系統(tǒng)的知識學習壟斷了課堂,重視學科知識體系的整體把握帶來很多好處,但也造成知識割裂理論與實際脫離和機械練習等問題,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研究性學習改變了原有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是課程文化的革命,有利于教學從“灌輸”走向“對話”。它既是一種課程,又是一種學習方式、一種教學組織形式和一種教學方式。
首先,作為一種課程的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基于自身興趣,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作為課程,它是一種與學科課程迥異的課程形態(tài),其根本特性是整體性、實踐性、開放性、生成性、自主性。它與學科課程存在本質區(qū)別:與學科課程基于學科的邏輯體系、重視間接經驗的傳授相反,它強調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綜合運用學生所有的知識對學生自主選擇的問題進行跨學科探究,以獲取結論。因此,它可以超越學科視界,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發(fā)展完整而健全的人格和個性。學習者不但獲得了旁觀者知識觀,而且也獲得了參與者知識觀。
其次,作為一種普遍的新的學習方式,它改變了傳統(tǒng)單一的接受性學習,重視個人的實踐參與。它面向事實本身的確定性,并在確定性尋求中建構個人知識、熱情地求知。學生從直接面向“簡單規(guī)則”和“知識結論”轉向面向“復雜本身”,在豐富的、復雜的真實情境中體悟知識、生成知識。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傾入自己的熱情、困惑、煩惱、欣喜等個人情感,以大量的附著知覺等隱性知識系統(tǒng)作支撐。在不確定的、復雜的情境中親自探究、發(fā)現簡單之美,而不再是直奔主題的簡單的結論記憶。可以說,研究性學習彌補了學科課程的不足,使學習方式更加多樣化,使學習更加深入、更加具有實效性。
最后,作為一種教學方式和教學組織形式,研究性學習豐富了課堂的知識生成方式,有利于新型師生關系的建立。作為一種教學方式,它使課堂教學具有探究性、主體性、交互性、過程性和開放性的特點,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擁有者、傳遞者,而且是學生的引導者、輔助者。研究性學習的課堂,知識的生成是多向性、情景化的。它將學生課內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和課外的小組研究活動結合起來,實現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的有機整合,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教師權威,促成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和交互主體的、平等的、協(xié)商的、融洽的新型師生關系的建立。
三、研究性學習在高師《教育學》教學中的應用
有研究顯示,最近十年,研究性學習無疑成為大學革新的一個核心內容。筆者在教學中嘗試將研究性學習與基礎理論教授進行結合,借鑒“基于問題的學習”(problem-basedlearning)的研究性學習模式進行了有益嘗試。具體的做法是:
在開學初與任教班級的全體同學進行討論協(xié)商,制訂出《教育問題研究性學習活動方案》,并按照方案計劃開展基于教育問題的研究性學習活動。方案的內容包括:活動的指導思想、主要內容、具體要求、日程安排和分組名單。通過討論整個活動的指導思想,讓學生明確進行研究性學習活動的目的?;顒拥哪康闹饕菫榱舜龠M師范生教育基本理論的學習,牢固地掌握和運用教育教學技能,把教育理論與學科專業(yè)知識進行結合,培養(yǎng)他們關注現實中的教育問題意識,實
現理論與實踐的對接,讓師范生了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最新動態(tài),明確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問題和路徑,培養(yǎng)初步的教育教學科研能力,促使師范生之間相互學習、相互交流、相互提高,建立和諧融洽的班級文化。方案的主要內容和具體要求規(guī)定基于教育問題的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選題要求、研究過程中的要求、資料收集和整理的要求、形成的小組研究報告的要求和撰寫規(guī)范等。
整個活動由學生進行自主分組,4N5人為一個小組,任命一人為小組長負責管理。每個小組成員都有相應的職責和工作分工要求。每個小組在收集資料形成選題主題后,經過任課教師反饋指導,最終確定選題。每個小組要撰寫研究報告,并歸納研究結論,將其制作成課件,并選派一名代表進行報告講演,講演時間控制在10-15分鐘內。講演后,小組代表對報告和講演進行自述和自評,然后由全班同學進行討論,就報告存在的問題、講演的內容組織和效果、講演者的技能和技巧存在的問題進行研討、評價?;顒咏Y束后,該小組對整個活動和課堂評議的發(fā)言進行反思,并提交一份小組反思材料。
整個活動每周占用一節(jié)課的時間。學生選題的內容也可考慮與教師的課堂教學內容進行銜接。例如,教授“德育”這一專題時,可結合學生關于校園暴力問題的研究,教授“教師”這一專題時,可結合學生關于大學師生關系問題的研究;教授“教育與社會”這一專題時,可結合“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早戀問題”等。教師在對基于問題的研究性學習活動進行評價時,既要重視對研究過程中存在問題的糾正,重視評價的過程性,又要重視對最終成果的評議評分,把整個學習研究活動納入到學生平時成績的評分中來,這樣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經過一個學期的嘗試,基于教育問題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實驗班的學生對《教育學》的學習興趣有了普遍提高,對現實中的教育問題的關注意識普遍增強,也開始嘗試運用所學到的教育理論解釋各種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也就是說,學生的問題研究意識增強。教師原先的知識傳授常常不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新課講授雖然能夠使學生快速掌握系統(tǒng)性的理論知識,但這些知識也很容易遺忘,學生對知識的學習也主要停留在識記和理解的層次上。與研究性學習活動結合后,小組研究給學生提供了實踐視角,收集資料增強了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和文獻檢索利用的能力,促進了相互間的溝通交流,合作和互助的精神也得到了發(fā)揚,學生在資料整理中收集了大量的案例、素材,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吸收,又豐富了課堂教學的教育資源;課堂上全體學生對教育問題的研討,培養(yǎng)了學生勤于思考的品質和良好的邏輯思維習慣,也促進了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往和交流。基于問題的研究性學習可與大學生課外教育研究課題申報結合起來,將課堂基于教育問題的研究活動成果作為大學生課外研究的課題進行申報,在老師進一步的指導下,有望將使研究的質量獲得提高??梢哉f,基于教育問題的研究性學習促進了教學相長,學生學習更加主動了,教師的教學也更加深入了,教學的科研意識也更加濃厚了,學術性也增強了?;诮逃龁栴}的研究性學習促成了教師將教學和科研進行整合,激發(fā)了師生探索和創(chuàng)造的欲望,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活力,也使學生的科研能力得到了初步的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