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時莉
摘要談及英語教學,我國英語教師往往只想到語言知識的傳授和聽、讀、說、寫、譯幾項基本技能的培養(yǎng)和訓練,在這樣一種外語教學觀念的指導下,語言教學往往忽視與之相關的文化內容來孤立地教授抽象的語言系統(tǒng)本身,遠沒有達到外語學習的最終目的。將就教學中如何導入背景文化做一些初步的探討。
關鍵詞英語教學背景文化文化導入
中圖分類號:G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410181—01
語言是指人們在交際過程中所用的一種符號系統(tǒng),是由語音、詞匯和語法構成的一定的體系。同時也是人類所特有的用來表達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所謂“文化”,從廣義上講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蔽幕胁煌瑢哟危C合不同學科對其所下的定義,基本可以認為文化的范圍包括了三個層次:(1)物質文化。它是通過人們制作的各種實物產品表現出來的,包括建筑、服飾、食品、用品、工具等等。(2)制度習俗文化。它是通過人們共同遵守的社會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表現出來的,包括制度、法規(guī)以及相應的設施和風俗習慣等。(3)精神文化。它是通過人們思維活動所形成的方式和產品表現出來,既包括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情趣、道德情操、宗教信仰,也包括哲學、科學、文學、藝術方面的成就和產品。不管是物質文化,還是精神文化,都在語言中有所反映,語言從一產生,就是文化的產物,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反映文化,文化通過語言得以表現。“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傳達文化的媒介,語言教學必然包含文化教學”。教授語言將不可避免地接觸該語言所處的文化,要成功地教授一門外語就必須重視外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問題。
一、背景文化的重要性
美國語言家Edward Sapir曾說:“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而且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庇Z言學家L.R.Palmer也說:“語言的歷史和文化的歷史是相輔相行的,它們可以互相協助和發(fā)展?!庇纱丝磥?,語言和文化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1語言是文化的體現。語言是人類思維的工具,語言是人類形成思想和表達思想的工具,人類思想的形成借助于語言,同時人類的思想又常用語言的方式進行表達,因此,人類思維的過程或結果又體現在語言的詞匯和其它語言結構里。語言詞匯是最明顯的乘載文化信息,反映人類社會文化生活的工具。例如,英國人說The Queens English,這并不是指女王的言辭,而是指正宗英語:grammar school也不是語法學校,而是為培養(yǎng)升大學的學生而設的中學;public school在美國指公立的、不收費的普通小學或中學,在英國則專指一種私立的寄宿學校,是為培養(yǎng)將來要升學或從政的英才服務的,既非公立,也不平民化。
又比如,東西方對顏色的理解也有較大差異。就拿表示顏色的詞red(紅色)來說,在漢語中紅色是喜慶、吉祥、歡樂、幸福的象征:而紅色在西方使人聯想到危險、鮮血、死亡,在英語中不具備漢語的“紅”所包含的文化內涵。如red-light district是妓女出沒的紅燈區(qū)。in thered指的是赤字。上述例子表明,詞匯文化內涵包括詞的內涵意義和詞所負載的社會文化信息。
2文化決定和制約著語言。語言反映了一個民族的特征,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模式,不同的文化特征產生了不同的語言特征,任何語言的生存發(fā)展都離不開其賴以生長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社會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語言使用者思維方式和表達能力。例如,世界上使用英語的國家不少,包括英國、美國、新西蘭、澳大利亞、加拿大等。雖然這些國家的居民使用同一種語言,但是由于他們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所以實際上他們所使用的英語在發(fā)音、措詞、句法等方面都存在一些不盡相同的地方。我們所知道的“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的區(qū)別就是例子。
再比如,雪對生長在寒冷的北極圈里的愛斯基摩人來說尤其重要,性命攸關。因此,在愛斯基摩人的語言中。雪的各種形狀和環(huán)境都得以命名,有20多個詞分別指稱不同的雪,地上的雪、石上的雪、堆積的雪、下著的雪……。而在英語國家中,雪則無足輕重,只有一詞snow(雪),英語沒有這些詞匯表達各種不同類型的雪是因為對于英語國家的人來說沒有這種社會文化需要。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由于接受了不同的文化教育,其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思維方式及價值觀等方面存在著明顯差異。以上例子說明了文化差異決定了語言差異,同時也說明每一個語言體系都體現了其文化內涵。
二、背景文化導入的方法
1比較法。所謂比較法就是使學生對中西方文化異同的表達方法、文化內涵與外延的差異,通過對比、分析和論證加以認知和了解,增強對漢英文化差異的敏感度,提高學生對英語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具體的做法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揭示出詞匯或語句的文化內涵:比較中西方在問候、稱贊、顏色、忌諱語、動植物、姓名、飲食、著裝、思維習慣等方面的差異。通過對比較法的學習,會極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動性,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雙向交流法。語言學家MaIinowski指出語言具有社會交感性功能,即語言有助于說明、維持人際關系的表達,如俚語、玩笑、行業(yè)語、禮節(jié)性的交際等等。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好基本的語言技能,而且還要在教學實踐中使用“交感性談話”的方法。例如,教師可以設置一定的場景,提供多樣的材料,利用圖片、幻燈片、電視等直觀教具,采用以小組為單位的方式,指導學生把教學材料和場景巧妙的結合起來,排演成短劇、滑稽劇、幽默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從而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豐富文化知識和提高交際能力。學生還可以充分利用外籍教師,舉辦生日晚會、圣誕晚會、感恩節(jié)活動,探究《圣經》和《古希臘羅馬神話》等。
3網絡輔助法。目前計算機網絡在我國已普及,并以其承載信息量大、及時快速等特點深得廣大師生的青睞。教師可以制作一些教學類課件或向學生推薦一些文化信息含量豐富的網站。還可以鼓勵學生通過E—mail或MSN、ICQ等實時視頻軟件適當地結交一些外國朋友,學到更為直接、更為豐富的文化知識。
4講座法。教師可利用《英美概況》、《西方文化》、《歐洲文化入門》等材料以講座的形式,分章向學生介紹英語國家的文化情況,如:姓名、衣食住行、教育、金融、法律、節(jié)日、婚喪嫁娶等情況,讓學生系統(tǒng)地了解英語國家當代人們的思維形式和思想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