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玉娟
提要隨著審計工作內容和范圍的擴大,審計風險的發(fā)生概率也隨之加大。本文從審計風險理論出發(fā),論述審計風險的含義及構成要素、審計風險形成的主客觀原因,并提出減少和防范審計風險的措施。
關鍵詞:審計風險:風險要素;風險防范
中圖分類號:F239文獻標識碼:A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社會審計的范圍逐漸拓寬,人們對審計的期望越來越高,審計職業(yè)的責任也越來越大。社會經濟生活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增加了審計的難度,相應產生了一定的審計風險。
一、審計風險的含義及構成要素
我國《獨立審計具體準則第9號——內部控制與審計風險》將審計風險定義為:“審計風險,是指會計報表存在重大錯報或漏報,而注冊會計師審計后發(fā)表不恰當審計意見的可能性?!庇蓪徲嬶L險模型(審計風險=固有風險x控制風險×檢查風險)可知,審計風險是由固有風險、控制風險和檢查風險三個要素構成。
1、固有風險。固有風險指在不考慮被審計單位相關的內部控制政策或程序的情況下,其會計報表上某項認定產生重大錯報的可能性。固有風險水平取決于會計報表對于業(yè)務處理中的錯誤和舞弊的敏感程度。業(yè)務處理中的錯弊引起報表失實的越多,固有風險越大;反之,固有風險越低。經濟業(yè)務發(fā)生問題的可能性越大,固有風險水平越高;反之則越小。固有風險的產生僅與被審計單位有關,受被審計單位外部經營環(huán)境的間接影響,審計人員只能通過必要的審計程序來分析和判斷固有風險水平。固有風險客觀地獨立存在于審計過程中,是一種相對獨立的風險。
2、控制風險??刂骑L險指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未能及時防止或發(fā)現(xiàn)其會計報表上某項錯報或漏報的可能性??刂骑L險水平與被審計單位的控制水平有關。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制度存在重要的缺陷或不能有效地工作,則控制風險高??刂骑L險獨立存在于審計過程中。審計人員無法降低控制風險,但可以根據被審計單位相關部分的內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情況,設定一定控制風險的估計水平。
3、檢查風險。檢查風險指審計人員通過預定的審計程度未能發(fā)現(xiàn)被審計單位會計報表上存在的某項重大錯報或漏報的可能性。檢查風險是審計風險要素中唯一可以通過審計人員進行控制和管理的風險要素。它獨立地存在于整個審計過程中,不受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的影響。檢查風險與審計人員工作直接相關。
二、審計風險成因
(一)主觀因素
1、審計人員的專業(yè)勝任能力和執(zhí)業(yè)水平。審計活動是一種技術性很強的活動,審計人員的業(yè)務水平和能力不高是產生審計風險的主要原因。我國的審計事業(yè)起步較晚,審計隊伍比較年輕,很多審計人員缺乏經濟理論、基建工程技術、現(xiàn)代信息技術等專業(yè)知識,直接影響了審計工作開展的深度和廣度,導致審計風險的產生。
2、審計人員的職業(yè)道德、工作的責任心及職業(yè)關注。在實施審計的整個過程中,審計人員保持高度的責任心和職業(yè)關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審計風險。
3、審計方法本身存在的缺陷?,F(xiàn)代審計是建立在企業(yè)內部控制制度健全的基礎之上的抽樣審計,所奉行的是成本效益相結合的原則,而這兩點本身就是允許一定審計風險存在為前提的。在抽樣審計中,審計人員往往為了用有限的成本達到較高預期的效益,放棄相當一部分的樣本資料,加大了作出正確審計結論的難度,使審計結果存在誤差。
(二)客觀因素
1、審計執(zhí)業(yè)環(huán)境欠佳。一是審計活動所處的環(huán)境不理想。我國審計發(fā)展起步晚,既缺乏成熟的理論、也缺乏實踐經驗,加之法律、法規(guī)不健全,致使審計獨立性差,審計人員風險意識差、抗風險能力差。二是行政干預的制約加大了審計風險。長期以來,我國的會計師事務所掛靠政府部門“官辦官營”,政府過多地干預審計工作,使審計結論失真、失實,進一步加劇了審計風險。三是會計基礎工作薄弱使審計面臨風險。近年來,治理會計信息失真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但會計信息市場的會計信息質量依然不盡如人意,會計基礎工作弱化使以此為基礎來進行綜合判斷的審計面臨著愈來愈大的風險。
2、現(xiàn)代審計對象的復雜性和審計范圍的拓寬。知識經濟、經濟全球化和中國加入WTO,使審計的對象日益復雜化。隨著受托責任的發(fā)展,審計的范疇不斷擴展,審計服務領域從財務報表的驗證和管理咨詢擴展到質量審計、風險評估等,審計范圍的拓展也帶來了新的風險和壓力。
3、政府和社會公眾審計的意見依賴程度日益提高,以及對其認識上的偏差。審計結論大到影響政府的宏觀調控,經濟、稅收的政策的制定,金融證券市場的波動,小到影響居民的投資、理財。委托方對審計人員的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細,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審計人員的審計責任和審計風險。
三、審計風險的防范措施
(一)從審計機構和人員方面看。審計機構要建立健全科學、規(guī)范、系統(tǒng)的審計工作制度,強化業(yè)務培訓,全面普及后續(xù)教育,提高審計人員的職業(yè)道德水平。審計人員要嚴格遵守《注冊會計師法》,按照《中國注冊會計師職業(yè)道德準則》的要求執(zhí)業(yè),遵守獨立、客觀、公正的原則,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
(二)從審計程序層面分析
1、受托階段。審計人員要詳細了解委托人的委托目的和業(yè)務內容,對可能產生的風險進行預測和分析,只有通過充分了解確認有承辦能力,才能簽約,在簽約時要寫明委托方對提供的資料的完整性和真實性負責等內容。
2、準備階段。審計機構要根據承辦項目的要求和任務,及被審計單位的行業(yè)特點和情況復雜與否,確定選派專業(yè)性強、能勝任的審計人員組成審計組,制定好審計項目、內容、目標、方法和任務等工作計劃。
3、實施階段。(1)對被審計單位的基本情況和內部控制進行問卷調查和進行符合性測試,對被審計單位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的高低做出評估,看其內控是否嚴密,并找出弱項。(2)根據其評價以及對內部控制松弛的弱項,確定實質性測試的性質、時間和范圍,并實施詳盡的實質性測試程序,以便將檢查風險以及總體審計風險降至可接受的水平。(3)為降低審計風險還應要求被審計單位簽署一份“被審計單位聲明書”,表明對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合法性和完整性承擔責任。(4)如果經過實質性測試后,審計人員仍然認為有關的檢查風險不能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應當在審計報告中發(fā)表保留意見或拒絕發(fā)表意見。
4、報告階段。起草審計報告時,對審計報告中的審計結果及依據和審計評價及建議,要注意符合業(yè)務約定書約定的項目、內容和要求,做到事實清楚、客觀公正。初稿形成后,送交委托方征求意見并限期給予書面反饋意見,要對委托方反饋意見的采納情況予以說明,作為工作底稿歸檔。提交報告前,應對審計工作底稿中有關重點問題、重要程序和對審計報告有直接影響的部分進行認真復核,確保準確無誤。在發(fā)送報告的同時,要將各種相關資料整理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