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華
摘要本文從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出發(fā),結合東西方思維方式差異形成的原因,分析了中西方思維差異在翻譯中的表現(xiàn),以提高人們在翻譯時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從而較為正確和比較完整地完成兩種文字的轉換。
關鍵詞文化差異翻譯
中圖分類號:H315.9文獻標識碼:A
1 引言
思維是人類大腦能動地反映客觀現(xiàn)實的過程,是人類開動腦筋認識世界的過程中進行比較、分析、綜合的能力,是人類大腦的一種機能。語言不但是交際的工具,而且也是思維的工具。思維活動,必須借助于語言,不能離開語言而單獨進行。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思維離不開語言,同時語言也離不開思維。
翻譯是運用一種語言把另一種語言所表達的思維內(nèi)容正確而完整地重新表達出來的語言活動。既用不同的語言表達同一思維內(nèi)容。翻譯也是將一種語言文化承載的意義轉換到另一種語言文化的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活動。因此翻譯過程,不僅是語言形式的轉換,而且是思維方式的變換,思維方式的差異對翻譯產(chǎn)生重大的影響。本文就中西方思維方式差異形成的原因及差異在翻譯中的表現(xiàn)進行探討。
2 東西方思維方式差異形成的原因
一是因東西方社會發(fā)展的道路不一樣,中國的傳統(tǒng)經(jīng)濟是典型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jīng)濟。小農(nóng)經(jīng)濟自給自足的特征使人們?nèi)狈ν饨绲穆?lián)系,視野狹窄,思維閉塞,造成了我國文化的民族心理。這種心理的特點很大程度上是強調(diào)一種鄉(xiāng)土情誼、鄉(xiāng)鄰情誼。
而于西方而言,西方文化的發(fā)源地希臘半島及其附近沿海地區(qū)的手工業(yè)、商業(yè)、航海業(yè)的發(fā)展,逐漸形成了西方注重探索自然奧秘的科學傳統(tǒng)與此相適應的思維方式便具有很強的實證性。特別是工業(yè)革命以來,由于受到大工業(yè)生產(chǎn)方式所特有的組織性、科學性、民主性的陶冶,“公平理論”、“自我實現(xiàn)理論”、“競爭精神”是西方人思維方式的典型特點。
二是從哲學和文化體系角度說,我們受影響最深的是儒家哲學,而他們是基督教文化。儒家哲學體系里強調(diào)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家庭為重的觀念使人們在群體行動中容易服從某些特定的權威,不喜歡堅持個人的權利。這種“農(nóng)業(yè)文明性格”造就了東方人注重倫理道德、求同求穩(wěn),以“和為貴、忍為高”的為人處世原則。
三是受地理因素影響,中國是封閉的大陸型地理環(huán)境,較少受到來自大自然的壓力,人們做事講究天時地利人和,眼界狹窄,內(nèi)向保守,形成了狹隘的民族中心主義和文化獨尊意識。善于總結前人的經(jīng)驗教訓,喜歡“以史為鏡”而空間意識較弱。這種內(nèi)向型思維導致了中國人求穩(wěn)好靜的性格,對新鮮事物缺乏好奇,對未知事物缺乏興趣。
而西方國家大多數(shù)則處于開放的海洋型地理環(huán)境,外向型思維導致了他們求新、求變、好動的性格。思維視野不受地域限制,偏向于重視空間,同時也注重現(xiàn)在和未來,構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間拓展和武力征服的個性。
3 中西方思維差異在翻譯中的表現(xiàn)
3.1 文化差異對詞語翻譯的影響
例1.1)He is a professional 他是個專業(yè)人士(行家)
She is a professional 她是個做皮條生意的女人(妓女)
2)He is a loose man 他是個言行不嚴謹?shù)娜?/p>
She is a loose woman她是個放蕩的女人
從上述引例可以看出,翻譯中實踐中要特別警惕文化陷阱??缥幕浑H中,你說的語法錯誤百出的外語句子,本族人可能也聽得懂;你犯的語法錯誤,本族人也可能原諒容忍;但你犯的文化錯誤,對方就無法理解接受,無法原諒容忍,就會給對方帶來誤解,或造成笑話,甚或可能帶來不良的后果,使跨文化交際無法進行而中斷。
例2.green 綠green-eyed 嫉妒(“紅眼病”而不用 red-eyed)
blue 藍 blue-mood 沮喪的、憂郁的 a blue Monday 倒霉的星期一
red 紅 red-faced 不好意思、難為情、困窘 in the red 虧損、負債、赤字white 白 A white lie 不懷惡意的謊言
black 黑 in a black 經(jīng)營一項企業(yè)盈利
yellow 黃 yellow journalism 不擇手段地夸張沉浸以招攬或影響讀者的黃色新聞編輯作風
不同顏色在不同語言中表達的方式并不一樣。在中國代表一種意義,在西方又表示一種涵義,甚至對“顏色”的涵義理解恰恰相反
例3. 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個幸運兒),
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
Old dog will mot learn mew tricks(老人學不了新東西)等等。形容人“病得厲害”用sick as a dog,“累極了”是dog-tired。與此相反,中國人十分喜愛貓,用“饞貓”比喻人貪嘴,常有親呢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貓”被用來比喻“包藏禍心的女人”。英漢兩種語言中還有大量由歷史典故形成的習語,這些習語結構簡單、意義深遠,往往是不能單從字面意義去理解和翻譯的。
例4.“您老這么大歲數(shù),身體還這么硬朗。”
字面翻譯成英語:You are in such an old age but you are still in good health!英美老人聽了這樣一句話會有什么反應呢?我們且不說老人不喜歡的old一詞,后面一個but更是大煞風景,他們會覺得I am so old that I should not be in (下轉第169頁)(上接第157頁)good health或者Its abnormal for people of my age to be still in good health.就好像中國老人聽到有人罵他“老不死的!”
由于生活習慣和審美價值觀的不一樣,英美人寒暄和中國人很不一樣,在和外國朋友交談或翻譯時要特別注意。
3.2 文化差異對句子結構的影響
例5.It has been known for a long time that there is a firs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eart and the liver
應譯:長期以來,大家知道心臟與肝臟關系是最主要
The famous hotel had been practically destroyed by the big fire.
應譯:大火幾乎使這家有名旅館全部毀滅
英語重物稱,常常選擇不能施行動作或無生命詞語作主語,由于這些“無靈”物稱充當主語,使得被動句大興其道。在英語被動句里,不必強調(diào)動作施行者,就將其置于句尾由by連接;不必、不愿或不便言明動作施行者,就干脆將其省略。相對而言,漢語習慣于人稱化表達,主語常常是能施行動作或有生命物體,所以漢語中主動句多。
3.3 文化差異對語篇結構形式的影響
從機構形式上看,漢語語篇是句與句的直接組合,形式上缺乏顯性的銜接手段,語義含蓄而不太顯露。而英語的語篇結構形式多為句與句的有序排列,形式上照應指稱,銜接嚴謹,脈絡清晰。他們的文章特別注重邏輯推理,語句內(nèi)外大量使用可傳遞篇章結構信息的信號詞。我們學生的作文中明顯存在漢語語篇的痕跡,句型單一,句式簡單且口語化,缺乏顯性的銜接手段,邏輯性差,使人感覺語義不連貫。
4 結語
翻譯決不是簡單的從一種語言文字到另一種語言文字的形式轉換過程。母語文化對中國學生的英語翻譯會產(chǎn)生負面遷移。盡管這種負面遷移難以完全排除,但研究影響翻譯的文化差異因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淡化母語文化干擾,使英語翻譯更有針對性和適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