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芝
在對初中學生的歷史教學中,會出現(xiàn)一些不足的問題:一是教師只照本宣科講課,學生會出現(xiàn)厭煩情緒,沒有學習興趣。二是不給學生閱讀課文,學生就不能靠自己去讀懂課文的線索和知識。單靠老師的講述學生較難記得牢。三是不用啟發(fā)式教學,多給學生動腦思考問題,學生的思維能力不會提高,學生會養(yǎng)成死記硬背的現(xiàn)象。四是不設計一些啟發(fā)學生回答問題的提問藝術,學生就不能學會正確地分析歷史問題、解決歷史重難點。
面對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在教學實踐中,我認為教學中運用“讀”、“思”、“問”的有機結合的教學方法,對克服滿堂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有效地掌握知識點和培養(yǎng)各方面的能力有一定的作用。下面談一談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如何理解、認識“讀”、“思”、“問”
“讀”:一是選取教材內容讓全班同學讀書。朗朗的書聲有助于課堂氣氛和學生精力的集中。二是分小組讀。有時可用評比的方式,哪組讀得好給予表揚,使學生有一種榮譽感和團結精神。三是學生個人讀,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膽量。四是學生的默讀,有助于學生在“靜”中找出問題。學生通過讀書,讀懂課文內容和線索。
“思”:是在學生讀書后,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問題,找出問題,讓學生多動腦。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克服教師滿堂灌、全面包辦的現(xiàn)象。
“問”:是在學生“讀”、“思”的基礎上,一種是教師對課文內容提出問題,啟發(fā)學生回答。一種是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讓教師解答。一種是學生與學生之間互相提問,互相解決問題。教師提問的藝術有為了記好知識點、解決課文問題進行的“直問”;有培養(yǎng)學生能力為主的“曲問”;還有培養(yǎng)學生空間想象力的假設性的問等等。
二、教學中如何運用好“讀”、“思”、“問”
“讀”、“思”、“問”在教學中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緊密聯(lián)系的。本人在教學中較常采用這種方法,效果不錯。學生學得比較活,教師教得比較輕松。如在講初一歷史第一冊的“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歷史,由第一組同學讀“北京人”的史料,第二組同學讀“山頂洞人”的史料。讀后讓學生思考。由第三組同學提出問題給第四組同學回答,第四組同學提出問題給第三組同學回答。
如:“北京人有什么特征?”“懂得什么?”“山頂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進步?”等。全班同學都參與了活動。這是一種由學生讀書,自己找問題,提問題,分組進行的方法。
在講“秦漢與匈奴的和戰(zhàn)”一課時讓學生默讀課文后,學生通過思考,教者要求每組同學分別回答一至二個問題。如:哪些是和?哪些是戰(zhàn)?為什么要和?為什么要戰(zhàn)?在講到佛教的傳入,道教的產生歷史時,教者提問學生:“書中說佛教的傳入,道教的產生對中國文化產生重大影響,你能在平時看到的、聽到的一些史實說明其影響嗎?”教者要求每組同學回答,看哪組答得多。
學生興趣起來了,在認真思考。很快從第一組到第四組的同學都積極回答。有的說《西游記》,有的和尚,有的說寺院、寶塔,有的說惠州元妙觀,有的說少林功夫等等。最后教者肯定了同學們的回答,對一些不對的說法加以糾正。學生懂得了影響的真實性。這是一種通過讀書、思考、提問,學生以比賽的形式進行的方法。在講“秦漢文化”一課時,講到“秦兵馬俑”一目,采用全班朗讀的方法,讀后老師提出如下幾個問題給學生回答:①兵馬俑屬于哪一門藝術?②兵馬俑是用什么做成的?③兵俑和馬俑的形態(tài)各有什么特點?④兵馬俑有什么歷史價值?這是一種學生朗讀,采用一問一答的方式,很快就解決了問題。
以上事例是通過學生“讀”、“思”后的一種“直問”的提問藝術。它能使學生更好地記牢課文的知識點。通過思考和啟發(fā)的問,能培養(yǎng)學生綜合、概括、歸納、分析問題的能力。這種方式在教學中較常采用,學生對問題也較易理解回答。
在平時的教學中,可采用一種“曲問”的藝術方式。在講初二歷史第三冊第 2課中的有關“清兵進入臺灣和清朝設置臺灣府”的問題。在講完鄭成功收復臺灣后,先提問再讀書分析。問:“鄭成功及其子孫長期占據臺灣與清朝對抗好不好?”“鄭成功的后代投降歸順清朝是歷史的進步還是歷史的倒退”?學生思考回答后再講正文。
這樣的“曲問”,起到的作用有:一是提出懸念,以更好地引入正文。二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地分析歷史現(xiàn)狀的能力。三是聯(lián)系了當今大陸與臺灣分裂、實現(xiàn)統(tǒng)一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的實際。鄭成功的子孫歸順清朝,實現(xiàn)了祖國大陸與臺灣的統(tǒng)一,符合人民的愿望,順應歷史發(fā)展的潮流。當今臺灣當局想搞臺灣“獨立”,將會成為歷史的罪人。四是使學生懂得清朝設立臺灣府的重要作用。
在“讀”、“思”、“問”的教學過程中,“思”與“問”尤為重要。學生有去思考問題才能回答問題,提出問題又會使學生積極地、深層次地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思”與“問”是前提,答是結果。要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多樣的教法,認真的思考、靈活且有藝術性的提問,顯得非常重要。它是當前除了多媒體輔助教學以外的一種教研教改的較好手段之一。
這種教學,使學生掌握了重要知識點,培養(yǎng)了學生正確地分析問題等多方面的能力。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了學生的集體和個人的榮譽感。真正起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作用。在任初中教學以來,自己在實踐中感覺良好,學生很歡迎。自己把它作為教研方案在科組推行實施,老師們在探索中體會到切實可行。當前,中國教學改革浪潮一浪高于一浪,許多不適于新形勢的教學方法會被新的浪潮所淘汰。所以,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是擺在每一個教師面前的艱巨任務。
(河北省博野縣程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