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思路
《晉靈公不君》是人教社選修教材《中國經典文化研讀》中入選作品。從當下人教社已出版的15本選修教材中,《中國經典文化研讀》應該是比較有難度的一個選修模塊。如何在高一的學生中解讀文本?如何做到深文淺教?如何準確地把握教材定位?這是首先考慮的問題。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特點,本教學設計定位為三個層次的對話:文字層面---與文本對話,要求學生做到疏通字詞,理解文意;文學層面----師生對話,通過對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了解《左傳》的敘事藝術和文學成就;文化層面----與歷史對話,通過探究思考,引領學生了解史書中的“春秋筆法”。
教學目標
1.讀懂文章大意,掌握文中重要的實詞、名句。
2.聯系學過的《曹劌》《燭之武》,鑒賞本文及《左傳》的敘事藝術。(重點)
3.了解“春秋筆法”及文中所體現的儒家思想及史學傳統,并以現代觀念評價“趙盾弒其君”的觀點。(難點)
課時安排
1.2學時(錄像為第二課時)
2.方法:誦讀理解——討論探究
布置預習
1.查找生字生詞,利用工具書大致讀懂原文。
2.了解本單元“閱讀指南”中的“春秋筆法”。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1.本單元我們學習的主要內容是歷史典籍。在我國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典籍中,歷史著作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從先秦散文到“二十四史”,不僅記載著豐富而寶貴的歷史資料,同樣也承載著民族的思想文化、承載著優(yōu)良的史學傳統,彰顯著歷代史官秉筆直書,“不避強御”的“實錄”精神?!蹲髠鳌吩谖覈奈膶W和史學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2.《左傳》與《春秋》
對于兩者的關系,目前史學界有兩種看法:其一,認為它是解釋春秋的一部史書。其二,認為它是與《春秋》有關的單獨著述。(依據有三:一是記載下限不同;二是有些內容沒有一一對應;三是《左傳》使用夏歷,詳細記載晉史,《春秋》使用周歷,重在記載魯史。)但無論哪種看法,都不影響左傳的文學價值。《左傳》是我國歷史著作的典范。豐富了《春秋》的血肉,把《春秋》“大事記“式的記錄發(fā)展為富有戲劇性的情節(jié)。繼承和發(fā)揚了“春秋筆法”,尤其在秉筆直書方面創(chuàng)立了中國歷史撰述的優(yōu)良傳統。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晉靈公不君》是《左傳》中一個著名的篇章。
3.解題
晉靈公:名夷皋, 晉襄公之子, 文公之孫, 晉國第二十六位國君, 在位十四年, 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荒唐、殘虐的君王。不君:不行君王之道。
《晉靈公不君》是一篇記敘性的文章,我們從記敘性文章的文體特征去理思路??醋髡呤窃鯓颖憩F晉靈公的“不君”的,由于他的"不君"生出了怎樣的事端?最終又導致了怎樣的結果?
二.誦讀全文,理解內容。
1.檢查預習、落實字詞:
厚斂以雕墻鉏麑賊之
而觀其辟丸也晉侯飲趙盾酒
胹熊蹯不熟公嗾夫獒焉
寘諸畚舍于翳桑
三進及溜食之,舍其半
袞職有闕趙盾弒其君
宣子驟諫自詒伊戚
2.誦讀課文,整體感知:
請簡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明確:以鮮活生動的材料集中凸現了晉靈公的荒唐殘暴和應得的下場。
(第一部分以典型的事例寫晉靈公的苛政、奢侈及虛言接受士季的勸諫。
第二部分寫晉靈公不但不改正錯誤, 反而對勸諫他的趙盾連續(xù)下毒手。
第三部分寫晉靈公被趙穿所殺, 趙盾身背斌君之名。)
三.研習探究。(文字理解,文學手法和文化思想三個層面)
(一)翻譯句子:(文字層面——與文本對話)
下面幾句話分別是文中哪個人物所言?試作翻譯。
1.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p>
2.賊民之主,不忠;棄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3.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請以遺之。
4.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趙宣子,古之良大夫也,為法受惡。
(二)思考討論。(文學層面——師生對話)
1.晉靈公“不君”表現在哪些事情上?趙盾作為“古之良大夫”從哪些事情上可以看出來?
晉靈公:貪婪、荒唐、殘暴,不行君道。
厚斂雕墻、彈人觀辟、殺宰過朝
虛言納諫、患諫賊之、飲酒伏甲
趙盾:直言敢諫,忠誠仁義,古之良大夫。
直言驟諫、敬忠靈公、養(yǎng)民恩惠
為法受惡、尊重史官(董狐直書)
2.文中三個武士形象各有怎樣的特點?你認為哪個人物出場最精彩?
三武士:鉏麑:舍生取義
提彌明:忠肝義膽
靈輒:知恩圖報
鉏麑是我國思想道德史上出現較早的“舍生取義”人物。
鉏麑為什么會被晉靈公選中去殺趙盾?此前是否干過此類事情?不得而知。但是從本文對他的描述上看,他并不是 “不忠”、“不信”的殺手,而是品質高尚、有道德,有原則的“義士”。
文章第二自然段,從“使鉏麑賊之”其人物出現,到其“觸槐而死”結束, 僅用八九十個字,便使鉏麑從一個 “殺手”轉變?yōu)椤傲x士”, 完成了性格上飛躍, 筆法非常精到。事實上本文是在“不忠”和“不信”兩難的境地來刻畫鉏麑這個人物的。“晉靈公不君”, 他也是君。鉏麑也要聽命,也要守信。趙盾不是君,但也是“主”,而且是 “不忘恭敬”的“民之主”,也一定要忠恕。更何況做人要守信義,講原則,明是非。
所以,在“有一于此”選擇時,鉏麑要用自己的生命換取“忠”“信”,這就是“義”。“舍生取義”乃為大義之人。
這就是本文塑造的為了正義、道義 ,也為了自己的信仰和原則獻身的大義凜然人物性格。
3.本文在敘事上有哪些特點?
(1)直筆。嚴格地講本文是一篇歷史著作。其記事直言不諱,撰文乃典型的“筆則筆、削則削”“微言大義”的 “春秋筆法”。開篇便寫“晉靈公不君”, 直截了當, 毫不虛飾。接下來敘述的幾件事也都是說晉靈公的“無道”、虛偽和殘暴,并沒有因為他是國君就有絲毫的掩飾。
(2)文學性強,構文頗具章法,故事很有戲劇性,人物刻畫頗為傳神,而其筆鋒犀利,語言簡要,事豐且博,更是臉炙人口。將歷史事件寫得有血有肉。
敘事起伏跌窘, 一波三折,產生了獨特的戲劇效果;材料富有魅力,敘事“詳而博”;情節(jié)曲折,跌巖多姿;語言簡明,人物的形象傳神。
(三)探究思考。(文化層面——與歷史對話)
關于春秋筆法:晉代杜預解釋: 一曰微而顯。(微言大義,暗含褒貶)二曰志而晦。(隱晦)三曰婉而成章。 (避諱)四曰盡而不汙,直書其事。(實錄)
“春秋筆法”既講曲筆,又倡直書??鬃铀^直書,具有兩重涵義:其一是史實的標準;其二是史義的標準。即:凡是符合綱常倫理道德的歷史記述,即使與歷史真實不相符合,也是直書。
實際上最重要的是實錄,它體現出古代知識分子對歷史真實的尊重。史官負責任地表達對社會生活的愛憎褒貶之情。
1.孔子稱贊董狐為良史,認定“趙盾弒其君”的理由是什么?文中體現了怎樣的儒家思想?
(孔子歷來推崇的“正統”觀念,君臣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答:第一,“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的意思是:君像個君樣, 要按君道去做, 臣像個臣樣, 要按臣道去做, 父子也一樣。
第二,晉靈公不君,是說晉靈公不行君道。厚斂以彫墻, 從臺上彈人,虐殺宰夫, 不但知錯不改,還暗殺、謀害忠臣, 哪里像個國君呢?
第三,趙盾身為臣子, 他對晉靈公虐殺宰夫直言敢諫, 盡了忠君之職。趙盾在職守上是做到了宵衣肝食。他盛服待朝,“不忘恭敬”。從趙盾對待餓壞了的靈輒來看, 又做到了養(yǎng)民也惠了。趙盾的確是按臣道而行的一個良臣。
第四,寫靈輒雖然著墨不多,卻寫出了一個人子的形象。靈輒按子道而行, 三天沒吃飯,都快餓死了,當得到一點吃的時還不忘留下一半帶給母親。這可謂是大孝。
第五,董狐認為是趙盾斌君。這看起來不公,但文章結尾為趙盾惋惜說:“為法受惡,惜也?!边@里所說的這個“法”就是儒家的君臣之道啊!《春秋》 說趙盾就君就是要求一個臣子要“忠之至”,忠到極致才成。也就是說趙盾忠得還不夠,責備他呀! 這是名分所在! 董狐也盡了臣道。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文章的確是比較全面深刻地反映出儒家君臣父子的思想觀念。
2.如何評價董狐秉筆直書這一“春秋筆法”?結合現代觀念談談你自己的看法。
(觀點要辯證。言之成理,持之有據即可。)
四.課后作業(yè)。
1.閱讀本單元相關文章,將你所知道的中國歷史著作按體例進行梳理分類。
讀史可以明志。班上有些同學對歷史很感興趣,究竟應該如何研究中國歷史呢?著名的歷史學家翦伯贊先生送給你一把金鑰匙《怎樣研究中國歷史》,文章對古代史書的體裁、史學的發(fā)展歷程、史學研究的基本方法等問題,都有深入淺出的解說,建議大家認真讀讀。一則豐富你的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一種研究歷史的思路和方法。(單元索引)
2.任選一探究思考題,寫成800字的小論文,班上交流。
教學反思
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三個環(huán)節(jié)層層遞進,前后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尤其是作為教學重點的第二環(huán)節(jié),學生表現出積極的參與意識和探究的主動性。課堂和諧高效,教學目標比較充分得以完成。由本課的教學設計,給我自己帶來的一個重要的啟示:準確的教學定位不僅顯示施教者的清醒,更能讓教師在整個教學實施的過程中贏得主動。
王建穩(wěn),教師,現居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