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澳大利亞特派記者 李 淵
功能性食品在澳大利亞不是個新概念。在超市里轉(zhuǎn)轉(zhuǎn),就可以看到不少強化食品或稱功能性食品:加鈣的橙汁、加鐵的面條、加碘和葉酸的面包、低膽固醇的黃油等。就乳制品來說,名目更多,比如添加乳清蛋白的酸奶的蛋白含量是普通酸奶的兩三倍。功能性食品的價格也比普通食物高,其健康概念在澳大利亞也有廠家大肆宣傳。
據(jù)記者觀察,一些人確實是沖著這些概念去買食物的。雖說功能性食品本身并非平衡膳食,但可以利用其達到平衡膳食的目的。功能性食品大概可以使偏食的人避免缺乏營養(yǎng)。還有不少人對某些食物過敏。比如,一個對牛奶蛋白過敏的人,如果食用添加鈣的食物,就會有助于他們。對海鮮過敏的人,不妨多食用一些添加了omega-3不飽和脂肪酸類的食物以替代。類似蛋白質(zhì)粉這類直接沖著喝的東西,如果味道好的話,也有人喜歡,但在澳大利亞并不普遍受追捧。
究竟功能性食品能給人們的健康帶來多大幫助呢?營養(yǎng)學家斯坦頓博士在接受澳大利亞廣播公司的訪問時表示,功能性食品市場化十分成功,但它們不一定就是健康、平衡的膳食。他說,很多功能性食品取代了那些你本來能從水果和蔬菜中攝取的營養(yǎng)。比如,從西紅柿當中提取的番茄紅素添加到餅干里,番茄紅素可減少患癌癥的風險。也就是說,你食用了這些餅干,就得到番茄紅素,這跟你直接吃西紅柿效果一樣。不過,功能性食品也有適用人群。比如,就膽固醇的攝取來說,年紀很小的孩子或其他膽固醇正常的人,就最好不吃降低膽固醇的一類食物。也就是說,并非一種健康概念適合所有個體。
總的來說,澳大利亞營養(yǎng)專家不贊成把功能性食品的作用夸大。澳大利亞營養(yǎng)學會專家巴克利說,功能性食品不是必不可少的。當前,還很少有例子說明功能性食品能夠解決營養(yǎng)不平衡的問題。究竟如何很好地吸收營養(yǎng),營養(yǎng)素之間如何交互作用,還有很多問題待研究。簡單地添加維生素或礦物質(zhì)或其他營養(yǎng)成分,并不意味著你的身體一定能吸收。功能性食品的出現(xiàn)使得食品安全規(guī)定的制定更加困難。因為它們不像藥品那樣可以從病理治療過程中得到根據(jù)。功能性食品如果沒有引發(fā)安全問題的話,很難監(jiān)管。
營養(yǎng)學家表示,不管功能性食品可能對健康多好,也沒有什么比從食物中攝取營養(yǎng)素更好了。我們吃東西、攝取營養(yǎng)的同時,還品味食物,讓自己愉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