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青 直向輝
摘要反語的語用功能主要有三種:批評功能、幽默功能、禮貌功能。從6歲起,兒童對不同類型反語語用功能表現(xiàn)出初步的理解能力,8歲有較大的發(fā)展,但直到10歲,兒童也不能完全識別反語的語用功能。
關鍵詞反語語用功能批評功能幽默功能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A
反語是指使用與本意相反的字面形式表達本意的一種修辭形式。
在很多交際情境中,人們選擇反語可以實現(xiàn)多種社會和交際功能,主要包括:表達積極或者消極評價,表示譴責,產(chǎn)生幽默效果,表達情緒,表示驚訝,委婉表達自己的看法,維護交際雙方的面子,增添情趣等。關于兒童反語研究多集中于兒童對反語的意義理解及功能知覺方面。兒童言語獲得的研究主要包括語音習得、句法與詞法習得、語義與語用習得等方面(李行德,1997)。
1 批評功能及兒童對批評功能的知覺
成人反語研究者普遍認為,反語使用的目的之一是為了揭示說話人對某一情境或某個人的態(tài)度。反語所表達的態(tài)度可以是消極的,也可以是積極的。以積極話語表達消極意義是反語批評,即反話正說,是諷刺性反語;以消極的話語表達積極的意義是反語表揚,即正話反說,是愉悅性反語。反語主要用于表達說話者對某個特定個體或事件的態(tài)度,尤其是負面態(tài)度。
Dews、Kaplan,J.&Winner,E.(1995)提出的潤色假說認為,和字面批評相比,反語批評所表達的批評態(tài)度比較弱,這是由于反語的字面意義與真實意圖是相反或相矛盾的,對說話人消極態(tài)度的表達是間接的。
Colston(1997)卻發(fā)現(xiàn),反語批評比字面批評更具譴責性。根據(jù)社會心理學中的反差和同化理論,Colston認為,反語知覺中,反語字面意義所指向的情境與聽者實際知覺到的情境之間的差距會引起反差或同化效應;當差距較大時,就會發(fā)生反差效應,聽話人對情境消極程度與說話人責備意味的知覺就會提高,因此反語批評聽起來比字面批評更具譴責性;當差距比較小時,可能會引發(fā)同化效應,聽話人對情境消極程度與說話人責備意味的知覺都發(fā)生了與該陳述相同方向的變化,因此反語批評的譴責性得到了潤色。
張積家、張萌(2006)以反語故事為實驗材料,研究了兒童對反語功能的理解。結果顯示,通過講話者信念任務的兒童認為字面批評比反語批評更惡意,字面表揚比反語恭維(反語表揚)更善意;年幼兒童認為反語批評比字面批評更溫和,反語恭維比字面表揚更缺乏善意。沒有通過信念任務的兒童認為反語批評比字面批評更善意,反語恭維比字面表揚更惡意,這可能是由于他們將反語批評誤解成了字面表揚,將反語恭維誤解成了字面批評。
2 幽默功能及兒童對幽默功能的知覺
根據(jù)潤色假說,反語能夠保留交際中存在過失者的面子,避免交際雙方關系的僵化,并營造出一種輕松和諧的氛圍,緩和話語的批評意味,掩飾自己的情緒;而當交際雙方都不存在過失時,反語并不具體指向某個人,但聽起來比相應的字面話語更為有趣。
Dewsetal.(1996)較早研究了兒童對反語說話人態(tài)度的理解能力。他們向兒童和成人被試呈現(xiàn)帶有三種句子(反語批評、字面批評和字面表揚)的故事情境,每個故事呈現(xiàn)完后要求被試回答話語含義理解問題。同時要求被試對話語的粗魯(mean)和幽默(humor)進行等級評定。結果發(fā)現(xiàn),兒童和成人對字面表揚的粗魯評價均少于反語批評和字面批評;反語批評比字面批評的粗魯程度低。該研究結果支持了潤色假說。
Dewsetal.的研究結果表明,成人認為反語批評比字面批評更幽默;5-6歲兒童認為字面表揚比字面批評、反語批評更幽默;8-9歲兒童與5-6歲兒童相似,但是比5-6歲兒童更傾向于認為反語批評具有幽默意味。因此,Dewsetal.認為,兒童對反語幽默功能的知覺能力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提高的。盡管如此,成人認為反語批評幽默的比率也僅為62%,并非所有的反語都具備幽默的含義。
3 禮貌功能及兒童對禮貌功能的知覺
Brown&Levinson(1987)認為,如果人們在交際中要相互合作,那么在交際中就要在保留面子方面進行合作,即在交際中努力維護自己和他人的面子。當人們不得不說一些負面話語的時候,就會違反禮貌性的社會規(guī)范,使交際雙方有失面子。而反語以隱晦的形式既表達了說話人的不滿等情感,同時也維護了聽話人的面子。因此在表示批評、意見或者厭惡等意思時,利用反語間接表達就能夠在會話中保留對方的面子,同時也能夠進行自我防護,這符合對話中的合作原則。
兒童對反語批評一般更容易理解,而且出于禮貌原則,反語批評在人們的交際中也更容易出現(xiàn)。但反語表揚交際意圖本來就是正面的,卻采用了一種迂回的表達方式,因此與禮貌規(guī)范相矛盾,與反語批評相比較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