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馨 杜 娟
英特爾未來教育家庭中有兩名主要成員:核心課程項目和基礎課程項目。核心課程項目因為被納入“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而被大家所熟悉?;A課程項目則是面向我國廣大農村中小學教師和學生,支持我國農村中小學現(xiàn)代遠程教育工程,旨在提高農村中小學教師和學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和水平。在基礎課程項目中,處于“國家—省—?!敝虚g環(huán)節(jié)的主講教師并非由省市學科骨干教師或有豐富培訓經驗的專家承擔,而絕大多數是農遠“模式三”項目學校的管理員或信息技術教師,從2008年起,每校才開始有一名學科教師加入到主講教師隊伍中來。這樣特殊的身份背景加上目前不盡完善的培訓支持體系,使得主講教師成為整個基礎課程項目紐帶中重要卻“脆弱”的一環(huán)。
一、基礎課程項目主講教師特征分析
1.參加培訓的教師認知內驅力不足
對于成人學習者特別是對技術情有獨鐘的人來說,學習的最大動力來自對技術本身的渴望與執(zhí)著,即認知內驅力。由于從事信息技術教學或農遠管理的工作需要,主講教師已經掌握基本的信息技術技能,他們多是抱著提高技術水平、精進技術能力的愿望來參加培訓的,對于基礎課程涉及的Windows操作、探索因特網、Office常用軟件等“初級技術”興趣不高,認知內驅力不足。
2.組織校本培訓時缺乏自信和相關經驗
主講教師參訓后自我提高只是項目目標之一。作為整個基礎培訓項目紐帶“三級接力”的“中間棒”,其更重要的使命是保質完成受訓內容的下層傳遞。雖然主講教師在學校擁有相對的技術優(yōu)勢,但所執(zhí)教的信息技術課、綜合實踐課等科目在學校卻是副科,尤其在農村學校更是如此。這使得這些主講教師對自身產生了某些懷疑,缺乏應有的自信心,缺少組織學科教師培訓的相關經驗,校本培訓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3.落實校本培訓困難重重
逐級培訓總是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傳播規(guī)律的制約。培訓環(huán)節(jié)越趨于基層,培訓效果衰減越明顯。這除了與培訓教師能力遞減有關系外,也與基層的培訓條件難如人意有關系。雖然有培訓的教材和證書,項目專家組也在不斷提供學術指導,但對主講教師而言,這些“供給”遠遠不夠。在開展校本培訓時,主講教師常常沒有明確的制度規(guī)范和資金支持,培訓時間不夠、場地缺乏、經費不足、學科教師反感等,都成為落實培訓的嚴重障礙。
二、在對主講教師的培訓中引入參與式
參與式培訓是指在參與的氛圍中,使受訓者親身體會主動、合作、探究學習的喜悅和困惑,以達到自身觀念、態(tài)度和行為上的改變,并能將所學知識和方法運用于自己的培訓實踐。在基礎課程項目對主講教師的培訓中,參與式對于保證主講教師參訓效果有獨特的優(yōu)勢。
1.反應
反應即課程剛結束時學員對培訓項目的主觀感受。長期以來,受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成人培訓多遵循“施訓教師中心”的原則。作為聽眾與記錄員的學員在被“剝奪”主動學習與自主探究權利的同時,也喪失了收獲新知的樂趣。參與式培訓可以有效改善這一局面。當參訓者由被動地聽講、記筆記,轉變?yōu)橹鲃訁⑴c、主動探究,甚至是做游戲時,他們往往有種耳目一新的“驚喜”感覺。
快樂是會被感染的。當學習過程由負擔變?yōu)橄硎?,受到尊重的主講教師也會傾向于將這種新奇而愉快的心理體驗傳遞下去,從而促進下層培訓的良性循環(huán)。
2.學習
學習即學員在知識、技能或態(tài)度等方面的收獲。與注重知識補充的授受式培訓相比,參與式培訓指向觀念的轉變和重塑,在豐富知識量的同時促進內隱的、深層次的、支配教師實際教學行為的個人理念發(fā)生改變。在基礎課程項目中,主講教師參加培訓時,知識和技術技能的掌握并不是重點,而是要認可項目的理念并掌握培訓的方法。
3.行為
行為即經培訓后學員工作方式改變的程度。許多理論和實踐研究表明,用什么樣的方式培訓教師,教師就會用什么樣的方式教育學生。參與式培訓強調用培訓本身來幫助教師體驗并樹立關注學生發(fā)展的思想,對教師的實際教育教學行為產生切實的指導作用。對于承載著“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理念和具體教學方法的基礎課程項目,必須通過主講教師的積極參與,通過角色扮演、換位思考等方式,促進主講教師體會“以學生為中心”的優(yōu)點,最終在下層培訓或自己教學時,踐行項目期望的行為。
4.效果
效果即通過諸如質量、數量、安全、銷售額、成本、利潤、投資回報率等可以量度的指標,來考量培訓最終產生的結果。要讓主講教師通過短暫受訓就能夠實現(xiàn)自我提高,并有信心、有動力克服重重困難來落實校本培訓,就需要像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群策群力共同建構知識理念的參與過程,不僅能夠啟發(fā)主講教師的“心智”,更重要的是在友好的氛圍中建立主講教師學習共同體,為培訓后的自我研修和校本培訓提供更為廣闊的人力支持資源。
三、組織好主講教師參與式培訓的建議
對于基礎課程項目而言,組織好主講教師的參與式培訓是必要甚至是必需的。在具體實施時,除了整體把握項目理念外,還需要處理好以下三方面的關系。
1.主體經驗和“空杯”心態(tài)
參與式培訓非常注重學習者的既有經驗。開展主講教師培訓時,在尊重主體經驗的同時,督促主講教師們具備接受新生事物的開放心態(tài)十分必要。
感知是接受變化并實現(xiàn)發(fā)展的前提?!翱毡毙膽B(tài)借喻人自滿時,即使面對再好的東西也無法接受,只有“倒空了杯子”才能不斷接納新事物、不斷汲取營養(yǎng),進而不斷進步。“空杯”心態(tài)可以促使主講教師全方位感知、體驗。隨著新東西不斷注入并與原有的主體經驗交鋒碰撞,在深度參與中撞出火花,方能促進主講教師全方位的發(fā)展。
2.放低心態(tài)和大膽參與
作為培訓中最重要的因素——人,其心理環(huán)境對于培訓效果有著不容低估的影響力。理想的心理環(huán)境包括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兩方面。心理自由是指創(chuàng)設一種不受傳統(tǒng)束縛,敢想、敢說、敢做,不屈從于權威的氛圍。心理安全是指一種沒有威脅、沒有批評的環(huán)境,不同意見和不同想法均能受到重視和尊重、得到贊揚與鼓勵。
為了營造這種心理環(huán)境,需要培訓雙方在心態(tài)和行為方面做出相應調整。一方面,作為上層培訓者的骨干教師需要放低心態(tài),既不是包辦代替為主講教師提供現(xiàn)成答案,也不是一味居高臨下地批判、揭露教師問題,而是以同行或同伴的身份去支持、鼓勵和引導主講教師積極參與和思考。另一方面,作為參訓者的主講教師需要拋棄自卑或自滿心態(tài),善于傾聽,勇于表達,大膽參與,在主動建構中獲得新的理論觀點和實踐經驗。
3.普遍參與和系統(tǒng)歸納
開展主講教師培訓時,培訓者要善于組織主講教師圍繞主題討論分析、按照創(chuàng)造周期完成作品、就某一作品進行諍友反饋。這些都只是參與式培訓的一部分。停留在形式上的參與缺乏認識的深度,還可能讓剛剛接觸參與式培訓的主講教師產生“模棱兩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感覺。因此,有必要在普遍參與的基礎上進行系統(tǒng)歸納。首先,作為上層培訓者的骨干教師需要廣泛發(fā)動、引導參訓者充分討論并發(fā)表意見,之后整理歸納核心觀點,以提升對相關問題的認識。此時的歸納力求觀點正確、系統(tǒng)完善,具有啟發(fā)和拓展認識的作用。如果主講教師有足夠能力,就要鼓勵主講教師參與系統(tǒng)歸納,并挖掘活動背后的設計意圖。這樣既能促進主講教師高階思維的發(fā)展,同時能使主講教師更好地把握教材的思路和項目理念。
(作者單位:遼寧電化教育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