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印度是聞名遐邇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但實際上很少人真正了解那里的教育情況。本期環(huán)球觀察,帶您走進印度,探尋那里教育的過去及現在的狀況。
私塾與傳統教育
談到印度的教育體制就必須把它與印度社會傳統和古老的文明結合起來。眾所周知,印度這個文明古國有著豐富的文化。在整個傳統知識體系中最讓印度人自豪的是——印度古典文獻吠陀經、宇宙古史普然納、古印度養(yǎng)生保健法、瑜伽以及古印度政治家考提利耶的著作《政事論》——它們都傳承自私塾體系下的傳統教育。
在私塾體制下,青少年學生生活在夫子或教師家中,完成他們的教育。
盡管古代教育體制培養(yǎng)出許多人才,在諸多領域上都有所成就,但婦女和低種姓階層逐漸失去了他們的受教育權利。隨著耆那教、佛教、巴克諦和蘇非派思想的傳播,對婦女和農奴受教育條件改善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英語語言和19世紀的改革運動對獨立前的印度有著革命性的影響。雖然英國被指責為負有破壞印度經濟的責任,
但是英國人確實為印度教育體制的發(fā)展帶來了重大變革。
高等教育推動印度教育進步
1947年印度獨立后,教育工作成為政府的優(yōu)先考慮事項。第86次憲法修正案已通過關于6歲至14歲兒童的《受教育權利法案》。然而,等級種姓制度和性別歧視成為教育發(fā)展的嚴重障礙。據2001年調查統計,全國識字人數達到65.38%,其中女性僅為54.16%。
與此同時,印度的城鄉(xiāng)識字比率差距顯著,從2001年的統計數據中看,農村人口識字率為59.4%,城市人口比率為80.3%,形成了強烈反差。
為發(fā)展高等教育,1953年,政府成立了印度大學教育撥款委員會(UGC)。其主要作用是制定大學標準,推動印度的高等教育發(fā)展。近年來,印度的高等教育院校大幅增加。印度的高等教育體系由17 000多所院校、20家中央直屬大學、217所邦立大學、106所準大學(公認大學)和13所國家重點學院構成。高等院校的數量的增加顯示了印度高等教育的進步。這些數字很快又會增加,新的建設計劃即將啟動實施,包括30所中央大學,8家印度技術學
院,7家印度管理學院,以及5所新的科學研究機構。
印度現存教育體制
目前,印度的教育體制主要包括小學、初中、高中和大學?;A教育為8年,初中兩年,高中和高中預科均為兩年。印度實行12年一貫制中小學教育。高中畢業(yè)后,或者達到12學年標準的學生,可以進入大學學習。根據個人學習進展情況,大學生能夠3-4年完成大學學業(yè)。研究生課程通常2-3年期限。研究生畢業(yè)后根據各自專業(yè)可在不同的教育研究機構工作。
當今的印度教育體系可以分為以下階段:
學前階段——3-5歲年齡的兒童上托兒所、幼稚園。這個階段的孩子了解學校生活的知識,學習讀、寫基礎詞匯;
小學——學生6-11歲,學制5年;
初中——學制3年;
高中——學制2年;
預科——學制2年;
本科——學生完成本學院課程,并進行最后的考試,大學和高教機構頒發(fā)文科學、自然科學、商學等學士學位,而工程學、醫(yī)學、牙醫(yī)和藥學等專業(yè)科目的本科課程要求較長的學制,大約4年到5年半的時間;
研究生——完成大學本科學業(yè)的學生,進入研究生院,進一步深造。
特色的教育政策
1986年印度制定了全國性的教育政策,1992年得到實施。隨著這一政策具體措施的執(zhí)行,國家教育達到了預期的目標,也形成了印度特色的教育體制。有關政策如下:
·開展國際間的教育合作往來,和平共存。
·促進平等。通過向學童們提供同等的受教育機會、條件,使他們獲得成功。
·全印度各邦執(zhí)行統一學制(10+2+3)。
·在部落地區(qū)開設小學,提高列表部落(Scheduled Tribes)人群的教育程度。
·為當地部落人群開設課程,發(fā)放學習資料。
·致力于提高少數民族受教育程度。
·成人教育——國家識字委員會,幫助15-35歲年齡段的人群掃盲。讓他們意識到周圍社會的更新變化。
·重視幼兒保育,建立看護所,關愛兒童。
·中學教育課程,讓學生們了解科學、人類學和社會學等課程的不同作用。
·重新設計高校課程以適應專業(yè)發(fā)展要求。
·加大對大學科研支持力度,努力促使傳統知識與當代現實相結合。
·建立開放大學和遠程教育中心達到終身教育的目的。
·技術與管理相結合。
·全印技術教育委員會。該委員在法律規(guī)定的管轄范圍內有權制定規(guī)章制度,其主要職責有:對全國技術教育領域(包括建筑學、城鎮(zhèn)規(guī)劃學、管理學和藥學教育在內)的發(fā)展進行適當的規(guī)劃協調,確保各層次技術教育機構在有計劃的數量增長中提高質量,為技術教育系統制定規(guī)章,維持各項規(guī)范標準。
·采取措施,為學生提供廉價的書籍。
·當地社區(qū)參與學校項目改進。
·每5年回顧總結教育政策的執(zhí)行情況。
被教育改變的印度IT業(yè)
無論是生產還是出口方面,印度電子產業(yè)都是整個印度工業(yè)成長最快的行業(yè)。它的增長對全國經濟、社會具有重大意義。信息技術(IT)產業(yè)已經成為現代化的化身,電子行業(yè)對當地工業(yè)乃至全球經濟的發(fā)展都有著深刻影響。印度IT業(yè)在當今世界占有顯著位置,這主要歸功于它的軟件部分。
印度的教育體系使得軟件制造在IT業(yè)占有主導地位,許多技術工人在國際市場從事軟件外包工作。而目前硬件市場不景氣的現狀使硬件業(yè)被置于次要地位。
隨著印度經濟的開放,市場潮流發(fā)生了改變。國家積極采取政策扶持,使跨國公司的外資流入軟件和硬件生產領域。尤其是最近一段時期,政策的變化使一些著名跨國公司大量進入印度,并在印度建設了研究開發(fā)中心和制造業(yè)設施(雖然僅僅是裝配元器件)。生產基地、科研中心的設立將推動印度國內軟件和硬件市場煥發(fā)生機,這些變化對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有重大意義。
IT業(yè)的結構和進程表明,政策導向對促進行業(yè)發(fā)展起到關鍵作用。為鼓勵其他國家投資,提高IT業(yè)國內外競爭力,新的刺激政策、進出口修正案、基本設施建設等方案陸續(xù)出臺。政策重點支持建立技術和科研中心。如今,印度軟件業(yè)的價值鏈已經緩慢上升,從程序到系統分析、系統設計,更多的研發(fā)、設計等產業(yè)鏈上游分工在印度進行。
早在80年代初,印度就已經開始關注對IT業(yè)及其相關領域,并在相關領域得到了飛速發(fā)展。許多工程院校,包括印度理工學院、英迪拉·甘地國立開放大學,以及私立計算機培訓學院開始設立計算機課程,由此培養(yǎng)了大批IT專業(yè)人才。印度計算機人才能力受到全球企業(yè)的稱贊,大部分人獲得高薪工作,還有許多人才工作于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
今天,金融危機造成的美國經濟放緩,IT業(yè)也持續(xù)進行裁員,似乎IT熱在減退。但實際上一些國內公司,如薩特亞姆計算機公司、休斯軟件公司和維普羅公司,他們今年的年報都十分出色,經濟形勢沒有根本影響到這些公司的業(yè)績。
“在線學習”的市場在印度也有著巨大潛力。公司培訓內容、考試教程都在網絡學習的需求之內。許多學校通過使用新的軟件來改進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在各類學校、學院和大學的不同年級運用教育管理系統軟件,圖書、管理進程、圖表軟件等IT產品。
印度教育市場潛力很大。政府全力支持更新教育設施,引進新的技術,以求更好地服務教育系統。許多政府管理和私人管理的院校正在努力尋求更好的方法教育學生。
印度的教育領域競爭十分激烈。無論私立院校還是政府的院校都需要通過提高教育水平來獲得自信及學生的信任。
本文原作者/杰沃丹(印度環(huán)球科技發(fā)展公司總經理)
譯文/蔚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