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勤
“興家猶如針挑土,敗家猶如浪淘沙。”這是老祖宗總結(jié)出來的至理名言。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國家也是這樣。國家要想可持續(xù)發(fā)展,就必須量入為出,節(jié)約資源。
澳大利亞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獨自擁有整個澳洲。這里天藍草綠,空氣清新,是許多人向往的地方。在澳洲到處可以看見大片的綠地、公園和人行道,它們之所以能夠保持著原始的形態(tài),而沒有被修成大規(guī)模的商業(yè)區(qū)、住宅樓或者停車場,是因為澳洲人明白,只有節(jié)約資源,善待腳下的這片土地,才能給子孫后代留下一塊棲息的地方。
去年因為工作的原因,我在澳洲待了一年,深感澳洲人對于資源的節(jié)約簡直到了苛刻的地步。有一天,我和朋友在悉尼逛街,商場有一個很大的地下停車場,收費也很便宜,三小時1塊錢。商場很大,我們逛著逛著就忘記了時間。當(dāng)我們拎著大包小包回到停車場,欲將車開出去的時候,卻被告知要付7.7元。我們滿打滿算也就停了4個多小時,最多收2塊錢罷了,怎么要7塊多錢?收費的管理員懶得和我們解釋,只是指了指門口的收費牌。我們一看,頓時傻了眼,上面清楚地寫著:3小時以下,1元;3-4小時,2.5元;4-5小時,7.7元;5-6小時,18.70元;再往上,每多停一小時多收11元!原來是停留的時間越長收費越高,我很不理解,可是朋友解釋說,這樣收費是為了防止車主沒有時間觀念,因為這是公共的停車場,我們占用得時間長了,別人就沒法停車。這是公共資源,多占用公共資源的人就得付出代價!
無獨有偶。有一天我和朋友到一個旅游勝地去游玩,在辦理旅館住宿手續(xù)的時候,老板對我們說,住一晚,一個房間90元;住兩晚的話,一個房間每天160元。我們問,那住三晚呢?老板說,對不起,我這兒只能住兩晚,住三晚你就需要換地方。我們十分驚訝,有這樣做生意的嗎?這簡直就是拒顧客于千里之外啊。在澳洲居然會有這樣的經(jīng)營方式,這不明擺著跟錢過不去嗎?老板見我們滿臉疑惑,就向我們解釋說,在這里玩兩天足夠了,玩三天就是多余。政府和當(dāng)?shù)厝硕颊J為,游客太多對這里的環(huán)境是一種破壞。旅館是大家的,不能給已經(jīng)不需要的人來浪費。風(fēng)景、環(huán)境、旅館,都是公共資源,只能提供給需要的人。
原來如此。在澳洲人看來,資源是一個很廣的概念,不僅僅包括水、電、氣那么幾種。他們認為,在這個地球上,每一樣?xùn)|西都是有限的,都是不可再生的資源,都不能隨便浪費。
回國以后,我經(jīng)常把自己在澳洲的經(jīng)歷講給朋友們聽。我希望大家明白,同澳大利亞相比,我國人口基數(shù)大,人均占有的資源更少,因此節(jié)約資源更應(yīng)該成為我們的自覺行為。只有這樣,將來我們的子孫才不至于面臨一個資源枯竭的國度,我們才不會背上浪費的罵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