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錦 楊大亮
關鍵詞:形式 差異 內涵 相通性 動態(tài)性
摘 要:原始藝術同源共生,文學與音樂這兩種藝術形式不僅同源共生,還相互滲透,他們唯一的差異僅在于所運用的表現(xiàn)載體不同:文學以文字為表現(xiàn)載體,而音樂則以聲音為表現(xiàn)載體。本文旨在通過兩種不同的文化載體所承載的相同的文化內涵這個角度來分析詩歌《希臘古甕頌》和歌曲《青花瓷》,雖前者借助文字以文學的形式,后者借助聲音以音樂的形式來表現(xiàn)作品,但二者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卻存在相同之處,以此揭示出文學藝術內涵的相通性及動態(tài)性。
一
約翰·濟慈是19世紀英國浪漫主義時期的著名詩人之一。作為一名天才詩人,在不到十年詩歌創(chuàng)作生涯中,他寫出了一系列膾炙人口的詩作。1819年,作者曾因1818年發(fā)表的神話詩《恩底彌翁》,而遭受著當時評論家的攻訐,在思想上情感上甚至生活上都處于困難時期,但這段時期也正是作者創(chuàng)作最豐富的時期,正是在這個時期,濟慈創(chuàng)作出了被評論家認為是他最優(yōu)秀也最成熟的文學作品——詩頌。從濟慈的大部分頌詩中我們都可以感受到他所提出的著名的美學理論,即“消極能力”,“就是詩人在創(chuàng)作時應忘卻自己的存在,完全沉浸在對詩歌主題的感受中,接受一切神秘與不可知的事物而不刨根問底”①。當時,作者在博物館里看到了一個希臘古甕,于是產生了聯(lián)想,并完全沉浸在這個古甕的美麗之中,創(chuàng)出了這首優(yōu)美的詩作。在這個古甕上,作者寄托了自己的唯美主義情感與“美即真,真即美”的美學思想,以及表達了藝術永恒和人生短暫的矛盾思想。
歌曲《青花瓷》是2008年中國春節(jié)聯(lián)歡晚上由臺灣著名歌手周杰倫演繹的新曲,在社會上廣為傳唱,作詞者為中國臺灣的文人方文山。他通過始產于中國唐代的一種瓷器——青花瓷這樣一種代表了中國古典文化的藝術品,表達了人類最美好的情感——
愛情,歌曲中所體現(xiàn)出的那種唯美的畫面與情感讓這首曲子與詩歌《古甕頌》產生了可比性與共同點。筆者從二者存在的可比性、相異性與共同性的角度出發(fā),旨在闡述:文學藝術之內涵不僅具有相通性,而且它們所體現(xiàn)的美感、文化與藝術也不會靜止于一個時刻、一個地點而不傳承,猶如一條小溪,不停地在潺潺流動。
二
無論我們處在作品外部,以宏觀的角度從整體出發(fā),還是作為讀者進入作品的內部,把自己沉浸到詩和歌曲中,與每一句詩行、每一句歌詞進行交流,從二者所引起的感受,即從欣賞或者說讀者反映的角度,都可以了解到這兩部作品分別蘊含著形式上的差異和文化內涵上的共通之處。
首先,在古代,不管是西方還是在中國,詩樂舞三者皆不分家,它們一般都會同時出現(xiàn)在一部作品當中。隨著時間的發(fā)展,它們逐漸分離,作為一種單一的文學藝術形式和表達方式出現(xiàn)。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分離倒可以使它們更好更充分地發(fā)展。濟慈的《希臘古甕頌》即摒棄了樂舞,僅采用詩歌的形式。而《青花瓷》則摒棄了詩舞,僅采用樂的形式,二者雖均采用了一種藝術形式,但體現(xiàn)出的文化內涵與藝術美感的力量卻毫不遜色,從前者在文學領域的影響和后者在現(xiàn)代人們心中的受歡迎程度即可看出這一點。
詩歌《希臘古甕頌》主要以文字作為表現(xiàn)載體,再現(xiàn)了古甕的形象,使它以文學的形式從古代來到我們的面前。但是歌曲《青花瓷》則是借助聲音,采用音樂的形式再現(xiàn)了中國一千多年前的古典藝術之美的代表作品——青花瓷的“美麗倩影”。從表面上看,二者的表現(xiàn)形式有所不同。但事實上,文學和音樂同屬時間藝術,而古甕與青花瓷作為藝術品則屬于空間藝術,兩部作品均使讀者在感受時間藝術的同時,在腦海中形成了一副空間藝術的形象。二者均通過空間與時間藝術的融合達到了展現(xiàn)藝術美與體現(xiàn)藝術思想的目的。雖然所采用的形式不同,且描寫的對象也不同,但所表達的藝術美感卻同樣強烈和美好,給我們帶來美感和藝術的享受。
古甕和青花瓷無論從時間上,還是從空間上來講,距離我們這個時代都相當久遠。但是,在《希臘古甕頌》中,時間藝術詩歌通過空間藝術古甕引發(fā),而《青花瓷》中,時間藝術歌曲通過空間藝術青花瓷引發(fā),是因為文學與其他藝術在創(chuàng)作靈感上可以相互孕育與啟發(fā)。使兩個作者分別采用兩種不同的形式,通過他們的想象把它們帶到了我們面前,使兩種藝術品同時出現(xiàn)在同一時空中。這不僅說明了在詩歌和音樂之間即文學藝術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親緣關系,而且也說明了無論中西,文學及其他藝術形式均有這樣一種強大的傳承力量。它使那些本來在我們想象當中的東西變成了活生生的現(xiàn)實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通過古甕,我們看一幅唯美的畫面,一種真摯的情感,一種永恒的藝術,而通過青花瓷,我們看到的恰恰也正是這些!
從兩部作品所描寫對象的時代背景上看,二者處于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國度?!豆女Y頌》中的古甕是古希臘的藝術作品,《青花瓷》中的青花瓷則是始于中國唐朝。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使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采用了不同的寫作方式和情感表現(xiàn)方法。
從《古甕頌》這部作品的寫作方式及情感表現(xiàn)方法上看,古甕作為古代希臘的文化藝術產品,體現(xiàn)了以希臘為代表的西方文學的特征:描寫事物時的系統(tǒng)性和明晰性,表達情感時的直接性、開放性與外在性。全詩對于甕的圖案描繪從整體上看即體現(xiàn)了系統(tǒng)性與明晰性,詩的第一節(jié)中作者關于甕的其中一面圖案提出了問題,第二、三節(jié)對這一面圖案進行了詳細描寫,對前面的問題做了回應。第四段描寫了古甕上另一面圖案:祭祀場面,最后一段作者總結了兩幅畫面并提出了自己的藝術理論。全文在整體上給人敘述的感覺,層層遞進。在表達情感方面的開放性和外在性在詩的第二節(jié)中有所體現(xiàn),“大膽的戀人啊,你永遠親不到她的嘴……你將永遠愛下去,她也將永遠美麗”②。其中“戀人”、“親”、“愛”這些詞語的使用明顯體現(xiàn)了西方文化直接表達愛情的敘述特征。
青花瓷作為中國古典文化的代表,使歌曲體現(xiàn)了中國文學的抒情性特征,在抒發(fā)內心情感方面,往往展現(xiàn)出含蓄性及意境性的特點?!肚嗷ù伞返母柙~從整體上看主要是描繪了一個意境:詞作者把青花瓷上的圖案與詞中人對心上人的思念這兩種描寫融合在一起,乍一看,詞語運用不精確,句子也很零散,句與句之間的關系很模糊,無法看清脈絡。只有通讀全詞,才能體會出歌曲的意境,整體性較強。另外,在情感表達上,《青花瓷》中表達愛情的含蓄與《古甕頌》中直白的愛情表達方式明顯不同,通篇無一個思念之詞,表達了朦朧的思念之情,如“簾外芭蕉惹驟雨,門環(huán)惹銅綠,而我路過那江南小鎮(zhèn)惹了你”,“臨摹宋體落款是卻惦記著你”,“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③,句中的“等”、“惦記”、“惹”等詞語都體現(xiàn)了對心上人朦朧而又浪漫的愛情。
從表面上看,二者存在著如此相異的文化背景,使得作者在寫作手法和情感表現(xiàn)形式也采取了不同的方式。但若進一步從深層次欣賞,可以看出:首先兩部作品都是對古典與歷史的回顧與品味,同樣以厚重的文化積淀為基礎,同樣體現(xiàn)了藝術之美;其次浪漫主義詩歌因反對古典主義詩歌強調理性、秩序的創(chuàng)作方法與原則,開始著重抒發(fā)情感,濟慈在這方面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從這點看,詩歌《希臘古翁頌》與歌曲《青花瓷》有了基本的共通之處。
作者在再現(xiàn)瓶身圖案時,兩部作品也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濟慈在詩歌中除了真實的描述古甕上的圖案之外,還另外加入了自己對圖案背后所蘊含的事件的想象與虛構,如在詩歌的第一節(jié)作者就古甕上的圖案產生了疑問和聯(lián)想,“你講述的是什么綠葉飾緣的傳說,是關于神仙,凡人,或二者都是?是在阿卡狄山谷或在勝地潭坡?這是什么神或人?什么姑娘不愿意?瘋狂的追求什么?逃避什么爭斗?這是什么笛子和手鼓?為什么這般欣喜?”④在第四節(jié)中,詩人在開端真實地再現(xiàn)了祭祀的畫面之后,接著從祭祀場面就聯(lián)想到一個古樸、寧靜的小鎮(zhèn),“從什么河畔、或海邊的小鎮(zhèn),會傍山建筑的寧靜的小城堡,涌出這批村民,在這虔誠的大清早?小鎮(zhèn)啊,你的街道將永遠寂靜,沒有一個人靈能夠返回,告訴你,為什么會這樣荒涼靜寂”⑤。這些想象使畫面內容更加豐富多彩起來。有評論家認為“濟慈在頌詩中創(chuàng)造了一個充滿想象的美麗世界,這與那個時代丑惡的現(xiàn)實相對立。作為一名詩人它獨特的感受力使他能最大限度地感受這個世界的美麗,他出色的想象力使他可以通過有聲的音樂與詞語刻畫把所產生的感覺轉化成具有永恒之美的可見意象”⑥。由此可見,想象是濟慈創(chuàng)作詩歌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歌曲《青花瓷》則只是純粹如實地描寫瓷器上的圖案,且筆墨使用較少,僅僅有“素胚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瓶身描繪的牡丹一如你初妝”,“釉色渲染仕女圖,韻味被私藏”,“在瓶底書漢隸仿前朝的飄逸”,“色白花青的錦鯉躍然于碗底,臨摹宋體落款是卻惦記著你”四句,其中也不摻雜作詞者對此藝術品的主觀想象。
盡管二者在圖案再現(xiàn)的形式上存在著不同,但是若從所描繪的圖案內容來看,則都體現(xiàn)了藝術品所處的國家及時代的文化特色,古甕上的“風笛、鼓鐃、希臘古老的傳說、敦陂或阿卡狄、祭祀的場景”這些都是古希臘文化的代表和體現(xiàn);而青花瓷上的“青花、牡丹、釉色、仕女、漢隸、錦鯉、宋體”這些則是中國古典文化的體現(xiàn)。作者在創(chuàng)作一首詩歌或歌曲的同時,也賦予了其作品本國獨有的文化和生命。這正是文學藝術內涵的共通性:無論是詩歌還是音樂,不管什么樣的文學藝術形式,都可以用來體現(xiàn)本國的文化特征,而且它們對自己所要體現(xiàn)的有著同樣強烈的表現(xiàn)力。
在措辭和修辭手法的應用上,兩部作品也存在形式上的差異?!断ED古甕頌》中的古甕給人一種厚重的印象,因此,作者進行創(chuàng)作時的措辭就讓讀者對文中所體現(xiàn)的情感與藝術美產生一種永恒堅定的感覺;《青花瓷》與此相比則相對體現(xiàn)了中國江南那種清新婉約的風格。比如:二者在表達愛情方面就有明顯區(qū)別,前者體現(xiàn)了愛情的永恒,如詩的第二、三節(jié)中:“你將永遠愛下去,她也將永遠美麗!”“呵,更為幸福的、幸福的愛!永遠熱烈,正等待情人宴饗,永遠熱情地心跳,永遠年輕”⑦中詞語“永遠”的使用。后者展現(xiàn)的愛情則顯現(xiàn)出淡淡的哀傷、思念和朦朧感,如“你的美一縷飄散,去了我去不了的地方”,“在潑墨山水畫里,你從墨色深處被隱去”。雖角度不同,但二者在主題上同樣揭示了自古以來中外文學與其他藝術形式共同謳歌的永恒話題——愛情,且這種無法實現(xiàn)的令人遺憾的愛情均更能給人一種難得與值得珍惜的感覺。
二者雖采用了不同形式的修辭手法,但達到的目的卻相同?!豆女Y頌》中運用擬人手法,如詩的第五節(jié)中“優(yōu)美的姿態(tài)……你呀,沉默的形體,嘲笑我們的荒唐”⑧中“姿態(tài)”“嘲笑”詞語的使用,賦予了古甕這件藝術品以生命。后者則較多運用比喻,如“如傳世的青花瓷自顧自美麗,你眼帶笑意”,“你隱藏在窯燒里千年的秘密,極細膩猶如繡花針落地”⑨中,分別把心上人比作青花瓷,把秘密比作繡花針落地般的細膩。這兩種不同形式的修辭存在著一種共通性,它們的使用目的都是賦予靜態(tài)的圖案以動感,使一幅幅處于靜止狀態(tài)的畫面成為各種動態(tài)的生活,使作者描寫的藝術品如同活生生的人物一下子活了起來,以一種立體的感覺出現(xiàn)在讀者面前。這些動態(tài)感的產生對靜態(tài)圖案的描繪起到了一種補充說明的作用,作者正是通過這種方式使作品增強了對其主題——愛情的藝術表現(xiàn)力。
三
作為閱讀者,筆者在欣賞這兩部作品時,看到的不僅僅只是一首詩,聽到的也不僅僅只是一首歌曲,同時還在心中勾勒出了兩幅唯美的畫面。濟慈的詩歌《古甕頌》與歌曲《青花瓷》,雖然二者的表現(xiàn)載體不同,但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不會因這些不同而有絲毫的刪減,也完全不會讓讀者產生某一種文學形式有表達不準確或不明朗的感覺,這也正是因為它們之間存在的共通性使其所要表達的一切均同樣的強烈,也同樣擁有讓欣賞者產生共鳴的力量。它們所體現(xiàn)的共通的藝術與古典之美,共通的音樂美、情感美、圖畫美,詩的韻律之美,歌曲在反復吟唱之中的旋律之美與詩歌所蘊含的潛在文化內涵之美在中西文化之間搭建了一座橋梁。
(責任編輯:水 涓)
作者簡介:李彩錦,河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語言文學碩士,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研究;楊大亮,上海電力學院直屬外語系主任,教授,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評論與翻譯。
{1}李公照、高繼海:《新編英國文學教程》,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261頁。
{2}④⑤⑦⑧何功杰:《英詩選讀》,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00頁,第401頁。
{3}⑨所涉及的歌詞均引用臺灣文人方文山所創(chuàng)作的《青花瓷》。
⑥張定銓、吳鋼:《新編簡明英國文學史》,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9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