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雷
同義復用,這在古書中頗為常見,古代學者稱這種現象為“復語”或“重言”。顧炎武說:“古經亦有重言之者,《書》‘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遑即暇也。”(《日知錄》卷二十四),王念孫認為:“《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良工取之,拙者疑殆的殆亦疑也,古人自有復語耳?!?見《讀書雜志》卷三),王引之《經義述聞》中說:“古人行文,不避重復,往往有平列二字上下同義者,解者分為二義,反失其旨?!蓖x詞復用現象,有二字連用者,也有三字復用者。二字復用者最多見,此即所謂同義復詞。
由于字、詞的古義在后代往往消失或發(fā)生了詞義的演變,所以如果我們稍不注意就會將這類同義詞復用曲解,產生誤注誤譯現象。對這類現象,高中語文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往往失之誤注、漏注,教參往往也失之誤譯,給廣大語文教師的教學帶來了困難和不便?,F僅撮其要者說明如下,如:
一、令孤子、寡婦、疾疹、貧瘸者。納宦其子
高中語文教材第一冊《勾踐滅吳》對“令孤子、寡婦、疾疹、貧病者,納宦其子”中的“貧病”教材解釋為“貧苦和重病的人”。很顯然,教材認為“貧”為“貧苦”、“病”為“重病”,其實這是一種錯解。此旬中“病”與“貧”義同,也指“貧困”,“病”的“貧苦”義,古代典籍習見,如:
孟孫為成之病,不圉馬焉”。杜預注:“病,謂民貧困”。(《左傳·哀公十四年》)
查閱《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病”字,均收錄“貧苦”義項,可見,此處“貧病”就是古漢語中常用的同義復用現象,義為“貧苦”。
二、他植者雖窺伺效慕。莫能如也
高中教材第二冊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對“他植者雖窺伺效慕,莫能如也”中的“窺伺效慕”,教材釋為“暗中觀察、效仿羨慕”。表面上教材的解釋好像字字有解,其實不然?!案Q伺效慕”其實是同義詞復用現象,其中“窺”和“伺”均是“偷看”之義。《漢語大詞典》“窺”:①“暗中偷看?!薄稘h語大詞典》“伺”:①“窺伺;窺探;觀察?!笨梢姟案Q伺”二字同義,都是“偷看”之義。“效慕”也是如此,“效”有“仿效模仿”之義,不需贅言,“慕”也有“仿效”之義,《漢語大詞典》“慕”:④仿效。所用書證正是唐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他植者雖窺伺效慕,莫能如也。”可見“效慕”也是同義連用,“模仿、仿效”之義。所以“窺伺效慕”應釋為:“偷看仿效”,此句應譯為:“其他植樹者雖然偷看仿效,也沒有人能種得如他那樣好?!薄稘h語大詞典》收錄詞條“效慕”,釋為“羨慕,仿效”,也是不明同義復用,才將“慕”釋為“羨慕”,其實此處的“慕”與“效”同義,二者就是“模仿、仿效”之義,所以“效慕”應當釋為“模仿、仿效?!薄稘h語大詞典》應改之。
三、念高危。則思謙沖以自牧
高中教材第二冊魏征《諫太宗十思疏》:“念高危,則思謙沖以自牧。”教材釋此句為:“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險,就要不忘謙虛,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很顯然,教材是釋“高?!睘椤案叨U”。這樣解釋也是沒有認識到“高?!币嗍峭x復詞連用,“高”“?!蓖x,“?!庇小案摺绷x,典籍習見,如:
使子路去其危冠,解其長劍,而受教于子。陸德明釋文:“危,高也?!?《莊子·盜跖》)。
《漢語大詞典》收錄詞條“高危”,釋為:②指尊高的帝位?!稘h語大詞典》所引的書證正是魏征的這句話??梢姟澳罡呶!敝械摹案呶!笔峭x復合詞,應將其釋為“尊高的帝位或高高的地位”,此句應當譯為:“想到自己尊高的帝位,就要不忘謙虛,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p>
四、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
高中教材第三冊《孔雀東南飛》:“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適”教材注為“出嫁”,其實這里的“適”是“才”,時間副詞,表示動作施行或情況發(fā)生在不久前,意思為剛剛、才。義同后文的“適得府君書,明日來迎汝”中的“適”。句中“始適”同義復用,表示時間短。徐仁甫《廣釋詞》:“始適,方才也,謂方才還家門?!笔菫榇_詁無疑。如果如教材譯為“剛出嫁不久就被休回家”不符合前文.因為劉蘭芝已經出嫁三年了,且“被休回娘家”翻譯得也過于直白,缺少了詩句的委婉含蓄美,劉母也不可能這樣說自己的女兒,所以應將此句譯為:我們貧賤人家,有了這個女兒,剛剛回到家。
五、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門啼
《孔雀東南飛》:“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門啼。”“思”教材未有注釋,查閱其他教材文選,也均未注釋。《中學生文言文索引詞典》則將“思”釋為:“思緒、心情。”其他各家未對其注釋,自然也是認為“思”為其常義“思緒、心情”。此處的“思”不應作名詞“思緒”解釋,而應理解為形容詞“憂愁、悲傷”與“愁”同義,“愁…‘思”同義復用?!八肌庇小氨?、憂愁”之義。如:
悠、傷、憂,思也。(《爾雅·釋詁》)
教材和各家為避免讀者誤解,應補注:“思,悲傷.憂愁;此處,憂、思同義復用。”
六、未曾廢離
高中語文教材第四冊李密《陳情表》:“臣侍湯藥,未曾廢離。”教材注為:“廢離,指停止侍奉,離開。廢,廢止?!贝颂幍摹皬U離”也是同義連用,教材卻將其分而解之?!皬U”在古漢語中有“去、離”之義,如:
1“三臣者廢轄而設撥,竊禮之不中者也,而君何學焉。”鄭玄注:“廢,去也。”(《禮記·檀弓下》)
“廢離”連用的,如:
2離諸相故寂靜而住。住寂靜故恒不從緣。是故雖有入不廢離緣義。如是下半顯離緣義也。(《金剛三昧經論·卷下》)
故此句應當釋為:“我奉侍湯藥,未曾離開。廢、離同義連用?!?/p>
七、蟲躍擲徑出.迅不可捉
高中語文教材第四冊《促織》對“蟲躍擲徑出,迅不可捉”中的“擲”未作注解。查閱其他各家文選,教材亦未作注。既然未加注解,自然是以今釋古,訓為其常義“投擲”,然訓“投擲”義,此處顯然不通,教師用書也未有參考譯文,故很難讓讀者明了其涵義。其實,此處的“擲”也當為“騰躍、縱躍”講?!皵S”在現代漢語中,無“騰躍、縱躍”義,但古代漢語中,此義典籍習見,如:
“(操)與紹還出,失道墜枳棘中,紹不能得動,操復大叫云:‘偷兒在此。紹遑迫自擲出,遂以俱免?!?《世說新語·假譎》)
故此處“躍…‘擲”同義復用,“騰躍、跳躍”之義。
八、終不能加勝于趙
高中語文第六冊《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于趙。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教材將“加勝于趙”釋為“勝過趙國,意思是占上風。加,動詞。勝,這里作名詞”。其實這里的“勝”不是名詞,“勝…‘過”都是超過、勝過的意思,都作動詞,在這里就是同義復詞連用。在古漢語中,“加”的“超過、勝過”義是其常用義項,《漢語大詞典》“加”:④超過?!妒酚洝ぜ静紮璨剂袀髡摗罚骸半m往古
烈士,何以加哉!”“勝”在古漢語中是多音多義字,查《漢語大詞典》“勝sheng”:②勝過。超過?!稌の遄又琛罚骸坝枰曁煜掠薹蛴迡D,一能勝予?!薄凹觿佟蓖x復用表示“超過、勝過”之義,在古代典籍中習見,如:
吐納云霧下瞰雷霆,實奇觀也,又竭其精志書寫受持。弘文學士張孝靜者,是張瓚父,時號銀鉤,罕有加勝。《法苑珠林·卷第二十七》
九、竊計欲亡走燕
《廉頗藺相如列傳》:“臣嘗有罪,竊計欲亡走燕。”教材對“竊計”單獨進行解釋,注為“私下打算”,將“計欲”分開,顯然沒有認識到“計欲”二字本為同義復用,都作“打算”講。《漢語大詞典》“計”:⑩計慮;考慮?!豆茏印ぶ锌铩罚骸坝嫷玫嘏c寶,而不計失諸侯;計得財委,而不計失百姓?!薄稘h語大詞典》“欲”:⑤想要,希望?!渡叹龝じā罚骸敖裎嵊兎ㄒ灾巍!薄妒酚洝り愗┫嗍兰摇罚骸皬堌摎w,謂其子仲日:‘吾欲以女孫予陳平?!坝嬘蓖x復用表示“計劃、打算”義,《史記》中數見,如:
以謁者漢王元年初起漢中,雍軍塞陳,謁上,上計欲還,衍言從它道,道通,后為河間守。
可見,“計欲”同義復用,“竊”是修飾“計欲”這一整體的。中學語文教材將二者分而解之,導致“欲”字無解。
十、夫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
高中語文教材第六冊《屈原列傳》:“夫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睂Α皠诳嗑霕O”中的“極”,教材未注,讓人很容易以今律古將“勞苦倦極”中的“極”譯為“極點”,釋“勞苦倦極”為“勞累辛苦疲倦到了極點”。其實這里的“極”應當為“困倦”義,與“倦”同義復用。“勞苦倦極”與“疾痛慘怛”對文,結構相同,均為四個同義詞復用組成的并列詞語?!皹O”作“疲憊、困倦”解,典籍習見?!稘h書·王褒傳》:“庸人之御駑馬,亦傷吻弊箕,而不進于行,胸喘膚汗,人極馬倦。”“極”“倦”互文?!稘h語大字典》、《辭源》、《漢語大詞典》“極”均收錄義項“疲困”。為避免誤解,此處教材應加注。
同義復用現象,由于其特殊性和復雜性,導致長期以來對這一問題的忽略。對它的認識難,理解釋義難,導致了古今人在訓釋實踐中的許多疏漏和錯誤。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以上注釋出現失誤的原因就在于編者不了解古文中的同義復詞連用現象。鑒于同義復用現象在古代典籍中使用非常普遍.建議教材編者在教材古文常識中補充介紹這一現象,以引起教師和學生的注意。美紐斯說:“知識的開端永遠必須來自感官(因為悟性所有的都是先從感官得來的,沒有別的)。所以,智慧的開端當然不僅在于學習事物的名目,而在于真正知覺事物的本身!要到事物被感官領會到了的時候,文字才可能實現它的功用,給它以進一步的解釋?!?/p>
一、中學語文教材中插圖的魅力
文字和圖像是教材借以展示教學內容的兩種主要手段,圖文并茂是教材追求完美的一個重要目標。語文課本中有許多配合課文內容的插圖,有的是課文思想內容的高度濃縮,有的是課文某一片斷的精彩描繪,有的是課文重點難點的直觀圖示,絕大部分都能緊扣課文內容,既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又能給學生情感上的陶冶。利用這些插圖進行教學,可以給學生以直觀的感受,使文字和圖像相互印證,加深理解,體驗感情,培養(yǎng)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鑒賞能力。
高中語文課本第三冊魯迅的《祝?!分械牟鍒D,是一幅祥林嫂被魯四老爺趕出家門、成為乞丐的肖像畫。畫面上的祥林嫂單薄的衣衫緊緊地包裹著那骨瘦如柴的軀體,在寒風中蜷縮著瑟瑟發(fā)抖。右手拄著一根比自己高出一頭的下端開了裂的竹竿,左手半伸出的手掌正向外微張著,五個凍僵的手指微微地向上彎曲著向路人乞討。掛在臂彎上的破籃子里,什么也沒有,孤苦無助。那蒼白的頭發(fā)被寒風撩起,那木刻般的凄然的面孔,在寒風中沒有絲毫的抽動。深陷在眼眶中那雙迷茫的眼睛和絕望的眼神,透射出無盡的怨恨,無邊的凄苦。那微微下垂的嘴角,流露出無邊的苦痛和對生命的無奈,精神完全麻木了。除了祥林嫂的肖像之外,還可以看到畫面左下方的背景是魯四老爺家燃放爆竹“祝?!钡那榫啊_@幅插圖,將“兇人愚頑的歡呼”和“悲慘的弱者”的不幸,進行了鮮明的對比,給人以強烈的震撼,幫助讀者進一步理解了小說的主題。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讀本(必修)》第四冊中的文天祥《<指南錄>后序》,基本內容是敘述他被押北驅和脫險南行的經過,文后有“北行路線”和“脫險南行”的示意圖。文章前半部分,是敘述他臨危受命、倉促應戰(zhàn)、為敵所拘,因而被押北驅和脫險南行的經過。這是一幅極其慘烈的生活圖景,是通過敘述來抒情。后半部分直抒胸臆,一連用了27個“死”字(刪節(jié)后的課文中有22個),從“隱忍以行,……將以有為也”,到“死固付之度外也”,直至于“死猶為厲鬼以擊賊”,充分表現了他大義凜然和“死而不已”的精神,直接道出了他的生死觀,是哲理性的抒情。他認為只要是正義的事業(yè),可以明知不可而為之,《<指南錄>后序》就是他的人生觀的真實寫照。講析課文時,指導學生找出課文中的22個“死”字,并標上序號。然后對照課本中標有“北行路線”和“脫險南行”的示意圖,把22個“死”字的序號按順序標在圖中適當的位置上。再對照示意圖閱讀課文,突出“嗚呼!死生,晝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惡,層見錯出,非人世所堪”等文句。最后指導學生用課文中的文句給這幅示意圖加標題,經過討論,標題可為“痛定思痛,痛何如哉”。這樣,一幅無聲的平面圖,就變成了一幅充滿情感體驗的立體的生活圖景了。經過這樣的學習活動,像“死生,晝夜事也”、“痛定思痛,痛何如哉”等名句,就深深地刻印在學生的腦海中了。
二、中學語文教材中插圖的不足
插圖與課文是同質異構關系,它們就一個主題進行各自的創(chuàng)作。課文以文字、語詞為表現手段,插圖以造型藝術為表現手段。插圖是為了幫助讀者理解作品的內容,補文字所不及。因此,插圖中的人物、景物和場面都要依據原作的文字描寫,將其轉化為準確生動的繪畫語言。這就要求插圖既要符合原作的內容,又要根據藝術規(guī)律進行創(chuàng)造。插圖的起碼要求要不違背作品的內容,符合生活真實。但現行語文教材中,有些插圖與原作內容配合得不夠貼切,有些插圖對課文的閱讀還產生誤導。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語文九年級上冊《陳涉世家》的插圖,是描繪陳勝、吳廣揭竿起義的場面。課文是:“袒右,稱大楚。為壇而盟,祭以尉首?!辈鍒D很離譜。首先.起義的大旗上沒有“大楚”兩字,使起義隊伍沒有明確的標識。更為重要的是,起義者沒有一個是“袒右”,大部分是身披遮雨的布片,有的是赤膊上陣。這樣描寫與當時的氣候也不相應?!妒酚洝り惿媸兰摇分姓f明是“七月”,《漢書·陳勝傳》中更明確地說明是“秋七月”。已經到了秋季,而且是陰雨天,是誓師起義的場面而不是戰(zhàn)場,能是那樣的衣
著嗎?起義者手中的兵器與原文也不相應。大家都知道陳勝、吳廣揭竿起義是斬木為兵,起義者手中兵器應該以竿木為主,不應該以長矛、大權為主。同時,也沒有“為壇而盟,祭以尉首”的悲壯氛圍。這里,最重要的是沒有理解“袒右”的意義。中國古代有“左袒”、“袒免”、“袒右”等儀式。“左袒”和“袒免”都是喪禮,“左袒”是露出左臂,是亡者近親的喪禮;“袒免”是袒衣免冠,是亡者遠親的喪禮?!疤挥摇眲t是露出右臂,是盟誓時的儀式,表示誓死戰(zhàn)斗的決心。同時也作為戰(zhàn)斗中相互識別的標識。班固《漢書·陳勝傳》顏師古注:“袒右者,脫右肩之衣。當時取異于凡眾也?!边@種儀式后世演變?yōu)橄导t領帶或白毛巾等??傊@幅插圖作為表現一般的群情激憤的起義場面是可以的,但要作為陳勝、吳廣率眾“袒右,稱大楚。為壇而盟.祭以尉首”誓師起義的特定場面就對不上號了。
學生對課文插圖的品味和研究也是非常深入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語文九年級上冊李清照的《武陵春》中有一句“日晚倦梳頭”,意思是一天到晚都無心梳洗打扮。就全句來看,“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其中“風住、塵香、花盡”與“日晚”都是主謂結構,共同描繪一幅暮春晚景圖。“日晚”是主謂詞組而不是并列詞組,即意思是“日已晚”而不是“白天和晚上”。就全詩來看,寫的是“暮春晚景”。而不是“暮春夜景”。把“日晚”理解為并列詞組,并且忽視“晚”與“夜”的區(qū)別,如插圖那樣,就畫成了李清照月下賞花,與詩句和全詩的情調都是相違背的。教學中學生提出:“課文插圖中畫的是日嗎?分明是一彎明月。那就應該是‘月晚倦梳頭了!”這一發(fā)問激起了更多的思考。有同學提出,老師在作者簡介中給我們講,李清照(1084~約1151年),《武陵春》是1135年避亂居金華時所作。根據老師講的,李清照當時已經53歲,經過國破、家亡、喪夫(1129年)的痛苦折磨,已是年老力衰,身心交瘁。但你看那插圖,竟是一位年輕貌美的少婦,20多歲的樣子,頂多超不過30歲,既不衰老,也不憔悴,還在那里悠閑地賞花呢,哪里能表現她憂國憂民的悲愁!既然能在花園里月下賞花,為何不能到“雙溪”旅游?還有同學提出,詞的第一句就說“風住塵香花已盡”。明明是“花已盡”。但看那插圖,繁花似錦,還有的是含苞待放呢!還有,那是逃難時的住所,還能有花園式的庭院?
同學們的發(fā)問使教師感到震驚。學生提出:“那是逃難時的住所,還能有花園式的庭院?”就史實來看,即使是平時的生活,插圖上的形象也和李清照的生活作風有異?!?金石錄>后序》中說她在做貴婦人時還是:“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無明珠翡翠之飾,室無涂金刺繡之具?!碧貏e是逃難金華時,亡國之痛,淪落之苦,孀居之悲,是她的精神狀態(tài)和生活形象。插圖應當是詞人在凄風苦雨中如何獨守窗前,如何眼看著風雨摧花,亂紅飄墜,最后又零落成泥碾作塵…--這里不僅僅是一般的傷春,而是寄寓著詞人晚年處境的凄慘,內心濃重的哀愁?!叭胀砭胧犷^”,就是通過婦女特有的生活細節(jié)——倦于梳妝,用含蓄的手法來反映主人公的情意闌珊,漂泊零落,紅顏遲暮。對照相關篇章,《聲聲慢》中寫的是“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醉花陰》中寫的是“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而本文插圖的情調是“梳洗罷,倚窗閑賞花”的悠閑姿態(tài),面容豐腴,精神飽滿。也許有些許“愁”,但圖像的基調讓人覺得是閨中之“怨”,不能與李清照這位53歲老婦人的國恨家仇相提并論。假若她也能在逃難時賞花旅游,那就和偏安一隅而仍然歌舞升平的南宋小朝廷一樣了。再去查在中小學影響很大的教學輔導書《三點一測叢書》“詞意散譯”里對“日晚倦梳頭”的譯文是:“月色已晚,而我仍無心梳洗打扮?!边@樣看來,不但插圖的作者沒有正確理解原文,就連教學輔導書的作者也沒有正確理解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