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劍冰
學校體育教學是道德教育的一種途徑和方式,是對學校德育工作的有力補充和加強。本文循著構建核心概念、進行歷史溯源、關注現實問題和尋求發(fā)展路向的寫作思路,從理論基礎、經驗借鑒等方面對體育教學中的道德教育進行了探究。
一、道德教育和體育教學的相關概念辨析
1德育
古代并無德育概念,更未使用“德育”一詞?!暗掠蹦耸墙詠沓霈F的新名詞和新概念。1902年《欽定京師大學堂章程》中最早使用“德育”這一專門術語,“外國學堂于知育體育之外,尤重德育”。1906年,王國維著《論德育之宗旨》正式使用“德育”這一術語,他所說“德育”系指道德教育。1928年唐錢編著的《德育大辭書》對“德育”也作“道德教育”解。“德育為教育之一方面,以兒童之道德心之陶冶為目的”,是“德性之熏陶”。同年,王克仁、余家菊等人所編的《中國教育辭書》中認為:“道德教育,訓練道德品格之教育也,一稱德育?!睆囊陨喜牧峡梢钥闯?,在“德育”這一概念使用之初,德育只是道德教育的簡稱,其意義上二者沒有差異。然而近半個世紀以來,“德育”這一概念卻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于當初的僅指道德教育發(fā)展到今天的包括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甚至包括法制、心理、紀律、環(huán)境、人口、勞動、國防、審美、理想、青春期教育在內的廣大范疇。
2體育教學
體育教學是教育的下位概念,是整個教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同時又是一個具有鮮明特征的過程。目前體育理論界對“體育教學”的定義,基本上是遵循教育理論界對“教學”概念的涵義,結合體育教學活動的特點來界定的,如強調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參與、教與學的統(tǒng)一等。體育教學是在體育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參與下,通過運用適當的方法,指導學生掌握體育和衛(wèi)生保健知識、基本的運動技術和技能、增強學生體質,培養(yǎng)體育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一種有組織的教育過程。體育教學是教與學的統(tǒng)一活動.是學生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的指導下,積極主動地學習與掌握體育、衛(wèi)生保健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術、技能,鍛煉身體,增強體質,促進健康,發(fā)展運動能力,培養(yǎng)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種有組織的教育過程.是實現學校體育目標的基本途徑之一。體育教學是以體育教學內容為中介,以學生身體實際參與為特征的師生雙邊活動。體育教學是指在教師的指導與學生的參與下,以教學大綱內容為主線,使學生掌握體育的基本知識、技術和技能并達到強身健體、塑造完美人格、具備競爭意識和協(xié)作精神目的的一種教育活動”。
從以上各種體育教學的不同界定中可以看出,體育教學具有傳授知識、增強體質、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品質等多項功能,屬于復合型教育。體育教學是一種身心發(fā)展的綜合教學,這是對“體育教學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與塑造作用是積極的”的確切表達,也是對體育教學在學校教育中地位的更為恰當的肯定。可見,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塑造完美人格、具備競爭意識和協(xié)作精神是體育教學的基本目的和任務之一,體育教學承載著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任務。
二、道德教育中體育教學的獨特性
1開放性與直觀性
體育教學具有開放的活動空間。體育教學一般在室外或體育場館中進行,活動范圍較大,學生學習活動的自由度大大增加,學生容易受到諸多外在因素(如天氣、場地、噪音)的干擾和影響.這將對學生的視覺、聽覺和觸覺產生了全面刺激,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在這種開放性的行為教育活動中,人的情緒、情感和在此支配下的行為,比在教室里的學習中更容易表現出來,體育教學有不同于其他學科教學的、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體育教學應該是一種快樂的教學,重過程的主動參與,重情緒的積極體驗,重個性的獨立解放,使人際關系寬松和諧,使學生在輕松明快的環(huán)境中,在歡快愉悅的心境下,自由自在,無憂無慮。那時學生最容易表露出自己的天性,學生在運動中的情感流露最真實、最充分,最灑脫、最自如,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動機、注意力、情緒、意志、自覺性、紀律性等心理活動和思想道德問題,都非常容易顯露出來。體育教師要善于觀察學生的表現,從學生的語言、態(tài)度、行動中發(fā)現問題,要針對不同的情況抓緊點滴教育,其效果比其他教學更直觀、更迅速。
2動態(tài)性與實踐性
體育教學過程中的道德教育是伴隨著學生的身體練習.在動態(tài)的活動過程中進行的,它不同于其他文化課上的靜態(tài)的說教。體育教學以身體活動為基本特征,學生的運動技能是通過身體練習形成的.體質的增強是在刻苦鍛煉的基礎上獲得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也要經過運動過程的磨煉。學生在直接參與運動的過程時,會產生很多生理反應,如疲勞感、酸痛感、疼痛感等,會引起一系列的心理與心理反應,體育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表現及時并有針對性地進行道德教育,其效果會更真實、更有效。
3交往性與社會性
教學中的師生互動模式有兩種,即雙向溝通和多向溝通,體育教學中的師生溝通模式與其他教學有所不同,它更多情況下是多向溝通模式,在體育教學中學生以小組形式練習的活動多,學生活動的空間、流動性和自由度較大,這種教學形式給予了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更多面對面接觸和交流的機會,使他們之間產生了親近感。有調查表明,體育教師更容易獲得學生的信任和親近,通過頻繁的交往可以使學生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情感上的寄托,從而克服自卑、孤獨的心理,可以培養(yǎng)學生團結合作、樂觀自信、相互尊重及集體觀念等優(yōu)良品質。
三、道德教育與體育教學的相互滲透
體育教學與道德教育,兩者統(tǒng)一于培養(yǎng)人的活動當中,存在于教育的整體結構之中,它們相互聯系、相互滲透。體育教學中的道德教育與技能教學和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是統(tǒng)一的、相互作用的,道德教育為完成體育技能教學,增強體質提供了保證;反過來,通過傳授體育知識、體育技能,在增強體質的過程中,也對學生進行了道德教育。從教學目的看,體育教學與道德教育是一種手段與目的的關系,即體育教學是進行道德教育的手段,道德教育是體育教學的目的之一;從教學內容看。體育教學與道德教育是一種載體關系,即體育教學的內容是進行道德教育的載體之一;從教學過程看,體育教學與道德教育是一種途徑關系,即體育教學是進行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可見,道德教育存在于體育教學的各個方面。體育課堂常規(guī)與道德教育要相結合。課堂常規(guī)是把體育教學中必須遵守的要求和措施加以規(guī)范化和制度化,建立和執(zhí)行課堂常規(guī)的過程是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作風,對學生進行組織紀律教育的一條十分重要的渠道。教師要根據不同時期、不同班級的具體特點,有重點地把課堂常規(guī)內容和懂規(guī)則、守紀律等結合起來,使學生逐步形成遵守規(guī)章制度和熱愛集體的優(yōu)秀品質。
體育教學內容和任務與道德教育相結合。掌握體育知識技能和促進身體、心理健康之間,和培養(yǎng)優(yōu)秀品格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體育教材的內容很廣泛,每項教材都有其鮮明的獨特的教育性,教師要善于挖掘其深刻內涵,結合不同的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有目的有計劃地實施道德教育。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中,應當深人鉆研教材,充分發(fā)掘教材的思想性。結合學生特點確定道德教育的具體任務。制定相應措施,以確保道德教育任務的完成。
體育教學組織和方法與道德教育相結合。嚴密的組織教學對學生有一定的教育意義,選擇合理、科學的教學方法也是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徑。如隊列、隊形的合理調動、變換、隊列練習,組織學生分配、收還器材,練習過程中對同學之間的相互保護與幫助等都具有具體的要求,這些在組織過程中都蘊含著生動的德育教育因素。這些都有助培養(yǎng)學生迅速、整齊、遵守紀律、吃苦耐勞等良好品質,對培養(yǎng)學生遵守日常生活的各種準則起到很好的導向作用,從而加強其組織性和紀律性,使之潛移默化地養(yǎng)成遵紀守法的優(yōu)秀品德。道德教育與體育教學,兩者都具有實踐性、社會性、主體性的特性,如能把二者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就會達到既育體又育人的雙重效果。并且,體育教學除了在道德教育上區(qū)別于其他教學的獨特性之外,還有競爭性、集體性等本質特性,這也為體育教學中進行道德教育奠定了基礎。
總之,學校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途徑是多方面的.道德教育不可能依靠設計一套課程和安排專門的教學來進行,而應自然地滲透于各學科教學活動之中,在體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是學校道德教育的一種途徑和方式,是對學校德育工作的有力補充和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