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漢書注》訓詁條例看顏師古對同源詞的系聯(lián)

      2009-08-04 09:37:14葉慧瓊
      現代語文 2009年6期
      關鍵詞:訓詁

      摘 要:顏師古的《漢書注》沒有專門的理論來系聯(lián)或論述同源詞。它在訓詁的過程中有意無意地運用聲訓系聯(lián)了部分同源詞。本文通過《漢書注》中解釋字、詞,破通假,貫通異文或古今字這三個訓詁條例分析了顏師古對同源詞的系聯(lián)。

      關鍵詞:顏師古 《漢書注》 同源詞 訓詁

      顏師古《漢書注》的訓詁成就相當高,他寫此書的目的是為了詮釋《漢書》,讓讀者讀懂《漢書》,不像劉熙的《釋名》是為了推求事物的命名之義。唐代,學者們使用聲訓來訓詁,為“右文”說理論的形成提供了語言材料?!坝椅摹闭f理論到宋代才產生,“語轉”說還停留在憑感覺來解釋的狀態(tài)。直到明代的方以智、黃生分別從韻部和聲紐上分析語轉的規(guī)律,才使語轉說走上了科學化的道路。但是顏師古《漢書注》的訓詁成就相當高,它的訓詁條例是為了解釋字詞、破通假、貫通異文或古今語、注音等,而在實現這些功能的過程中,有意無意地系聯(lián)了同源詞,為研究語源學提供了大量的語言材料。根據這些訓詁功能,我們把顏注中系聯(lián)了同源詞的訓詁條例分為以下幾類:

      一、解釋字、詞

      顏師古為《漢書》作注解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讀者更好地理解全文。解釋字、詞的意義非常重要。顏師古在解釋字詞的過程中,有時看到了字音與字義的內在關系,以聲音通訓詁,推求事物的命名之源,系聯(lián)了部分同源詞;有時純粹因為同源詞本身意義相通,在解釋詞義的過程中偶爾使用了跟被釋詞同源的釋詞,系聯(lián)了部分同源詞。

      (一)某,某也

      屬于單字相訓,即用單個的詞來進行訓釋,揭示釋詞和被釋詞之間的關系。從訓釋角度看,可以分為兩類,一是闡明詞義的來源,一是闡明詞所含的意義。

      1.闡明詞義的來源,也就是闡明詞義產生的源頭,它的目的是為了推因。

      聲音對詞義的演變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我們可以用聲訓來推求語詞的音義來源,通過聲音來觀察詞義的演變,對詞語進行探求,了解詞義演變的來龍去脈。聲訓的形式之一就是單字相訓。這種訓釋的根本特點是,被釋詞是釋詞源詞。如:

      (1)大事者,祫祭也。(《五行志中之上》)

      顏注:“祫,合也。毀廟及未毀廟之主,皆合祭于太祖?!保ǖ?、合)

      (2)不聽諫謀,簡嫚大異,任其私心,塞埤擁下,以逆水勢而害鬼神。 (《五行志中之下》)

      顏注:“埤,卑也,音婢?!保ㄛ?、卑)

      2.闡明詞義本身所含的意義

      這種訓釋是用一個詞去闡述另一個詞的含義,釋詞和被釋詞一般是同中有異的近義詞,有時純粹因為同源詞本身意義相通,所以在解釋字詞時偶爾用了跟被釋詞同源的釋詞,系聯(lián)了部分同源詞。如:

      (3)常從武貰酒,時飲醉臥,武負、王媼見其上常有怪。(《高帝紀》)

      顏注:“貰,賒也。”(貰、賒)

      (4)“匄以啟告朕?!?(《文帝紀》)

      顏注:“啟,開也?!保▎?、開)

      (二)某,某某也;某,某某……也

      此條例屬于義界,古人用義界訓釋詞語時,主要采用下定義的方法,對某一事物的本質特征或某一概念的內涵及其外延做確切說明,同時往往還伴隨著推因的成分,即在義界中的一串詞里,有一個或多個同源詞,用它可以揭示出該詞的命名之源。這種訓釋比單字相訓的“某,某也”功能更全面。它有對該詞所概括的實際意義的闡述,有對同義詞進行辨析的因素,有對詞性甚至語法功能的暗示,同時還尋求了命名之源。如:

      (5)乃者民被水災,頗匱於食,朕虛倉稟,使使者振匱乏。(《昭帝紀》)

      顏注:“倉,新谷所藏也?!保▊}、藏)

      (6)奉車者尉掌御乘輿車,駙馬都尉掌駙馬,皆武帝初制,秩比二千石。(《百官公卿表上》)

      顏注:“駙,副馬也。非正駕車,皆為副馬?!保€、副)

      (7)朝有著定,會有表,衣有襘,帶有結。(《五行志》)

      顏注:“襘,領之交會也?!保ㄒ^、會)

      (8)主乃下殿,去簪珥,徒跣頓首謝曰:(《東方朔傳》)

      顏注:“珥,珠玉飾耳者也,音餌。”(珥、耳)

      (9)枳棘之榛榛兮,蝯貁擬而不敢下,靈修既信椒、蘭之唼佞兮,吾累忽焉而不蚤睹?”(《揚雄傳》)

      顏注:“蝯,善攀援。(蝯、援)

      有時候,恰好解釋的一串詞中有一個詞或多個詞與被釋詞同源。如:

      (10)盛陰雨雪,凝滯而冰寒,陽氣薄之不相入,則散而為霰。(《五行志》)

      顏注:“霰,雨雪雜下?!保?、雪)

      (三)某者,某某……也

      用判斷句的形式注解字、詞的意義,在一個或一串解釋意義的詞中,有時有一個或多個同源詞,用它可揭示出被釋詞的命名之源。如:

      (11)乃令宋昌驂乘,張武等六人乘六乘傳詣長安。(《漢書?文帝紀》)

      顏注:“驂者,三也,蓋取三人為名義耳?!保?、三)

      (12)長吏閱視,丞若尉致。(《漢書?文帝紀》)

      顏注:“致者,送至也?!?(致、至)

      (13)八時:土曰塤,匏曰笙,皮曰鼓,竹曰管……(《律歷志》)

      顏注:“鼓者,郭也,言郭張皮而為之。”(鼓、郭)

      (14)合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禮五樂,三帛二生一死為贄。(《郊祀志》)

      顏注:“贄者,所執(zhí)以為禮也。”(贄、執(zhí))

      (四)謂、言

      這兩個術語的主要功能是揭示詞語在一定語言環(huán)境中所顯示出來的具體含義,甚至是特殊而靈活的含義,這一含義與該詞的概括義和正常義并不完全相符。這兩個術語連接的訓釋詞和被釋詞,可以有狹與廣、專與泛、種與屬、直與曲的多種關系。除了這些關系,“謂”還可以使用在以今語釋古語的訓解中,在顏師古《漢書注》中是以唐代的語言解釋漢代的語言。有時也能夠系聯(lián)同源詞。如:

      (15)夫刑罰所以防奸也,內長見文所以見愛也;(《武帝紀》)

      顏注:“見謂顯示也?!保ㄒ姟@)

      (16)負隨平至其家,家乃負郭窮巷,以席為門,然門然多長者車轍。(《張陳王周傳》)

      顏注:“負謂偝也。”(負、背)

      “言”不能使用在以今語釋古語的訓解中,但可以用來描繪語言的形貌,偶爾也能夠系聯(lián)同源詞。如:

      (17)其畜之所多則馬、羊,其奇畜則囊佗、驢、駃騠、騊駼、驒奚。(《匈奴傳》)

      顏注:“囊佗,言能負橐囊而駝物也。”(佗、駝)

      (五)曰、為、謂之

      這三個術語主要用來揭示被訓釋詞自身的意義特點,多用下義界的訓釋方式。這些術語在說解時強調詞義自身的特點,有時這個特點也恰好是被釋詞的命名之源。這些術語有時標明方言用語,對于釋詞和被釋詞來自同一語源,但在用法、意義上又有所區(qū)別的也予以表明。

      (18)作貨幣后六年,匈奴侵寇甚,莽大募天下囚徒人奴,名曰豬突豨勇,壹切稅吏民,訾三十而取一。(《食貨志》)

      顏注:“東方名豕曰豨?!保ㄘg、豕)

      (19)連其什伍,居處同樂,死生同憂,禍福共之。(《刑法志》)

      顏注:“五人為伍,二伍為什?!保ㄎ?、五)

      (20)恭承禋祀,缊豫為紛,黼繡周張,承神至尊。(《禮樂志》)

      顏注:“白與黑畫為斧形謂之黼。”(黼、斧)

      (六)猶

      這個訓詁術語主要用于解詞,它的作用有:揭示詞的引申義;以今語釋古語;以本字或本字的意義解釋通假字。詞語的引申、古今變化是語源分化的重要原因,剛剛分化出來的一組同源詞在一段時間內容易混用,古代有很多學者包括顏師古把它們和假借混淆。因此“猶”在揭示詞的引申義、以今語釋古語、解釋通假字的過程中系聯(lián)了一些同源詞。如:

      (21)今天下大亂,秦政不施,然則慈父孝子將爭接刃於公之腹者,以復其怨而成名。(《蒯伍江息夫傳》)

      顏注:“復猶報也?!保◤汀螅?/p>

      (22)產不知祿已去北軍,未入未央宮欲為亂。殿門弗內,徘徊往來。(《高后紀》)

      顏注:“徘徊猶傍偟,不進之意也。”(徘徊、傍偟)

      (七)某之言某

      “之言”是解詞的聲訓術語,它訓釋詞義采用的是“因聲求義的方法”。“之言”除了能夠明假借,求本字,更多是用于在“因聲求義”的過程中推求語源,系聯(lián)同源詞。如:

      (23)周公相成王,王道大治,制禮作樂,天子曰明堂辟雍,諸侯曰泮宮。(《郊祀志》)

      顏注:“泮之言半也。制度半于天子之辟雍也。泮音普半反?!保ㄣ?、半)

      (24)昔我高宗崇德建武,克綏西域,以受白虎威勝之瑞,天地判合,乾坤序德?!保ā兜苑竭M傳》)

      顏注:“判之言片也。”(判、片)

      二、破通假

      假借字,就是借甲字表示乙字的音讀,也就是說甲字和乙字讀音相同或相近,意義上沒有任何聯(lián)系。同源字必須音義都相通,所以假借字不是同源字。一組同源字在產生之初,過渡階段孳乳字和源字在混用,這是同源字的通用。假借字和同源字的通用有時很難區(qū)分,所以顏師古雖然有通用字和假借字的概念,但是他經常分不清通用字和假借字,所以他在破通假的過程,使用“某讀曰某”“某字與某同”“某與某同”“讀與某同”等術語系聯(lián)了一些同源詞。

      (一)某讀曰某

      “某讀曰某”是聲訓術語,主要功能是破通假,顏師古把許多通用字和假借字混淆,系聯(lián)了不少同源詞。如:

      (25)于是漢王齊設壇場,拜信為大將軍,問以計策。(《高帝紀》)

      顏注:“齊讀曰齋。筑土而高曰壇,除地為場?!保R、齋)

      (26)聞叔孫通之誎則懼然,納曹相國之對而心悅,可謂寬仁之主。(《惠帝紀》)

      顏注:“懼讀曰瞿。瞿然,失守貌,”(懼、瞿)

      (27)遭值匈奴推乖亂,推亡固存,信威百夷,單于慕義,稽首稱藩。(《宣帝紀》)

      顏注:“信讀曰申,古通用字?!保ㄐ?、申)

      (28)后以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律歷志》)

      顏注:“左讀曰佐。右讀曰佑?!保ㄗ蟆⒆?;右、佑)

      (二)某字與某同、某與某同、讀與某同

      它們的主要功能是破通假,顏師古在把通用字和假借字混淆的過程中系聯(lián)了部分同源詞。如:

      (29)盡除收帑相坐律令。(《文帝紀》)

      顏注:“帑讀與奴同,假借字也?!保ㄠ?、奴)

      (30)金曰鍾,木曰柷。(《律歷志第一上》)

      顏注:“柷與俶同,俶,始也?!保?、俶)

      (31)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權,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馀年,然后以六合為家,殽函為宮。(《陳勝項籍傳》)

      顏注:“后與後同,古通用字?!保ê?、後)

      顏師古有時也用異體字來解釋被釋字,并對一些異體字進行了分工,使它們的意義有所區(qū)別,從而形成一組同源詞,如:

      (32)曰:“項它?!薄陡叩奂o》

      顏注:“它字與他同,并音徒何反。”(它、他)

      三、貫通異文或古今字

      《漢書》里生僻字、古字較多,又屢經傳抄,不同版本的異文也很多,這些異文包括通假字和異體字。顏師古《漢書注》對這些異文進行了???、辨別,以常用字、今字解釋了古字。其中有一部分異體字后來在表達詞義上有所分工,這些詞義從完全相同到有所區(qū)別的字同源。有一部分古今字是由于詞義引申而產生的區(qū)別字、累增字。它們是在諧聲偏旁的基礎上增添了不同的形符,讀音、字形彼此相同或相近,意義上也屬于同一來源。這一部分古今字同源。

      (一)某字或作某、以某為某

      這些術語所??钡漠愇模饕怯梢敉?、義通形成的通用假借字,其中有一部分在當時音義都相通的通用字來自同一語源。如:

      (33)欲終不言,念忠臣雖在甽畝,猶不忘君,惓惓之義也。(《楚元王傳》)

      顏注:“甽者,田中之溝也。田溝之法,耜廣五寸,二耜為耦,一耦之伐,廣尺深尺,謂之甽,六甽而為一畝。甽音工犬反,字或作畎,其音同耳?!保?、甽)

      (34)因說漢王燒絕棧道,以備諸侯盜兵,亦視項羽無東意。(《高帝紀》)

      顏注:“漢書多以視為示,古通用字?!保ㄒ暋⑹荆?/p>

      (二)某,古某字、某、即(亦)某字

      這些術語主要是解釋古今字和異體字,系聯(lián)了部分同源詞。如:

      (35)海外肅眘,北發(fā)渠搜,氐羌徠服。(《武帝紀》)

      顏注:“徠,古往來之字也。”(徠、來)

      (36)朕嘉孝弟力田,哀夫老眊孤寡鰥獨或匱于衣食,甚憐愍焉。(《武帝紀》)

      顏注:“眊,古耄字。八十曰耄。耄,老稱也。一曰眊,不明之貌?!保ūg、耄)

      (37)凡囚“上罪梏拲而桎,中罪梏桎,下罪梏;王之同族拲,有爵者桎,以待弊”。(《刑法志》)

      顏注:“拲即拱字。”(拲、拱)

      (38)十二月庚戍,丞相訢薨。(《昭帝紀》)

      顏注:“訢亦欣字。”(訢、欣)

      四、注音

      顏師古對字詞注音除了用反切法,還經常用直音、合韻音來注音,在他用直音法和合韻音注音時,經常使用與被釋詞聲符相同的釋詞,有時這個聲符就是釋詞與被釋詞的語源義。顏師古有時也選擇了與被釋詞語音相同或相通的同源詞來注音。

      (一)某音某

      顏師古對字詞注音主要采用“某音某”的方法,有時也用與被釋詞聲符相同的詞來注音。

      (39)沛令后悔,恐其有變,乃閉城守,欲誅蕭、曹。(《高帝紀》)

      顏注:“守音狩。”(守、狩)

      (40)殷畔楚,以舒屠六,舉九江兵迎黥布,并行屠城父,隨劉賈皆會。(《高帝紀》)

      顏注:“父音甫?!保ǜ?、甫)

      顏師古用直音法注音時,有時采用“因聲求義”的方法。如:

      (41)吳王濞、膠西王卬、楚王戊、趙王遂、濟南王辟光、菑川王賢、膠東王雄渠皆舉兵反。(《景帝紀》)

      顏注:“辟音壁,又音闢,其義兩通?!保ū?、壁)

      (二)合韻

      因為同源詞的語音是相通的,可以用跟被釋詞同源的釋詞來注音。但“合韻”是顏師古給《漢書》中一些韻腳字注的變讀音,這是不科學的。如:

      (42)惟我節(jié)侯,顯德遐聞,左右昭、宣,五品以訓。(《韋賢傳》)

      顏注:“聞,合韻音問”(聞、問)

      (43)其在于京,奕世宗正,劬勞王室,用侯陽成。(《敘傳》)

      顏注:“正,合韻曰征?!保ㄕ⒄鳎?/p>

      參考文獻:

      [1]班固.顏師古注《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2]陳紱.訓詁學基礎[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

      [3]陳建初.《釋名》考論[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5.

      [4]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M].湖北辭書出版社,四川辭書出版社,1992.

      [5]劉鈞杰.同源字典補[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6]劉鈞杰.同源字典再補[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

      [7]唐作藩.上古音手冊[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9.

      [8]殷寄明.中國語源學史[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9]殷寄明.漢語語源義初探[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

      [10]殷寄明.語源學概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11]張博.漢語同族詞的系統(tǒng)性與驗證方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12]宗福邦.故訓匯纂[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13]張希峰.漢語詞族叢考[M].成都:巴蜀書社,2003.

      [14]張希峰.漢語詞族續(xù)考[M].成都:巴蜀書社,2003.

      (葉慧瓊 湖南益陽 湖南城市學院中文系 413000)

      猜你喜歡
      訓詁
      論字詞訓詁與文本闡釋的互動關系
      訓詁與闡釋——闡釋學體系建構討論
      《乾嘉學術札記訓詁理論研究》評介
      訓詁術語的比較分析
      《說文》形義匹配思想與訓詁價值
      從《孟子集注》的釋詞看朱熹對前代訓詁的繼承、優(yōu)化和推進
      論文化背景知識在訓詁中的作用
      《中華大典·音韻分典》與音韻訓詁研究
      長江學術(2015年1期)2015-02-27 07:11:13
      訓詁思維與編輯工作
      現代出版(2014年6期)2014-03-20 13:37:19
      明清醫(yī)家《內經》訓詁探疑
      双江| 伊吾县| 南江县| 西峡县| 亳州市| 汽车| 吉安县| 田林县| 八宿县| 涟水县| 济南市| 曲松县| 潞西市| 玉树县| 西乌| 礼泉县| 正宁县| 泸水县| 广南县| 邻水| 长武县| 双鸭山市| 长春市| 神池县| 靖远县| 南川市| 扶绥县| 郴州市| 荥经县| 桦南县| 宽甸| 拉萨市| 绵竹市| 南召县| 江北区| 定日县| 噶尔县| 广丰县| 墨脱县| 临城县| 普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