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勝平
【摘要】閱讀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作為一種獨立的語文能力,由于受升學影響,閱讀教學陷入了應試教育的沼澤地而不能自拔,步入了復雜多變的語文教學只簡單到圍繞一個“指揮棒”轉的地步的怪圈,嚴重束縛了學生的個性及思維發(fā)展。本文結合教學實際,提出:閱讀教學應注重學生閱讀情趣的培養(yǎng),聯(lián)想想象能力的發(fā)揮;閱讀教學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記憶與生命情結的積淀;閱讀教學要引導和鼓勵學生構建閱讀的廣闊背景。
【關鍵詞】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思考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是通過對學生進行閱讀指導、閱讀訓練,從而提高閱讀能力的教學活動。語文課所承擔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通過閱讀教學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教學除了具有進行閱讀指導、閱讀訓練的職能外,同時還兼有豐富知識、培養(yǎng)認知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培養(yǎng)美感、提高寫作示范的職能,是一種綜合性的訓練。閱讀能力,與聽、說、寫比肩而立,成為一種相對獨立的語文能力,似乎早已形成共識。但是在教學實踐中,出于所謂的“傳道需要”、“寫作需要”或“影像代替”,有的人抹殺了閱讀能力的獨立地位,因而閱讀能力在實際的教學中,得不到重視和培養(yǎng),失去了應有的地位和作用。而忽視閱讀能力的養(yǎng)成,實際上也就忽視了學生未來獨立自由的發(fā)展。
早在五十多年前,葉圣陶先生就論及忽視閱讀的狀況,他說:“現(xiàn)在一說到學生國文程度,其意等于說學生寫作程度,至于與寫作程度同等重要的閱讀程度往往是忽視了的……寫作程度有跡象可循,而閱讀教學比較難捉摸。有跡象可循的被注意了,比較難捉摸的被忽視了……單說寫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沒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問那比較難捉摸的閱讀程度。”這種狀況,經(jīng)幾代人的努力,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語文界人士開始關注“難以捉摸的閱讀教學"的研究和探索。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有一批教壇先鋒、改革闖將如錢夢龍、魏書生、程漢杰等打破了“一言堂”、“注入式的老程式”,創(chuàng)立了“三主四式”、“六步自學自育型”、“快速閱讀法"的閱讀教學法,給閱讀教學的改革帶來了一絲清新的空氣。但是,老一套的程式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變,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趨勢。筆者不敢站在理論和觀念的高度去妄加評說,但是以近十五年高中語文教學的切身經(jīng)歷,明白了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除了受所謂“傳統(tǒng)教法”的劣根性影響和長期受“教學參考書”的掣肘外,最主要的是閱讀教學陷入了應試教育的沼澤地而不能自拔,步入了復雜多變的語文教學只簡單到圍繞一個“指揮棒”轉的地步的怪圈。
請看《二O O八年高考考核內(nèi)容與要求語文科說明》對閱讀考核的要求:①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的含義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義③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④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 ⑤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 ⑦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進行推斷和想象 ⑧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⑨評價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一共九項。即使閱讀鑒賞,也局限于評價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和表達技巧,主要指文章運用了哪些寫作原則、規(guī)律、方法來表達文章的內(nèi)容,具體包括闡述文章中某些修辭方法及描寫等表達方式的作用,理解文中的比較寫法等。文言文閱讀亦然。不難看出,此種考查,實際上只是某種“文章分析”,而并非“閱讀分析”,它缺乏對生動的閱讀活動應有的主體的動態(tài)考查,未把閱讀主體(學生)置于考查的中心,未能體現(xiàn)其閱讀過程中的認知、感受、情感、記憶、聯(lián)想、想象等一系列活動,展示他們相關的文化知識背景。
語文界不少同仁認為當前閱讀教學存在的這種弊端,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脫離課文的語言文字,架空并過多地分析課文的思想意義;二是脫離課文的語言文字,架空并過多地分析課文的具體內(nèi)容;三是脫離課文的語言文字,架空并過多地分析課文的寫作方法。上述三種閱讀要求,實際上還僅停留在對文章認識理解的低水準層面上,停留在靜態(tài)的閱讀客體(文章)的分析上,單純著眼于文本的內(nèi)容分析、關系分析、結構分析、寫作特點以及段落大意、內(nèi)容要點、中心思想和作者的觀點的歸納等等,還未達到體現(xiàn)“三維立交”(語言、心理、文化)的完整的閱讀要求。于是,活生生和藝術形象不見了,豐富真切的個人感受消失了,剩下的多是支離破碎的“尸體解剖”;于是,“蒹葭"、“雎鳩”只成了“一種植物”、“一種水鳥”就別無延伸的含義;于是在“臨赤壁”、“游洞庭”時,除了挖掘莫須有的政治意義和階級分析,就再無對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隱隱動容;于是在“賞三峽”、“登黃山”時,除了分享審美愉悅,就再也咂不出特別的憂憤與悲愴。一百個讀者的眼里,哪里還會有一百個哈姆萊特。此類閱讀要求扼殺了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散性的求異思維能力和想象空間,結果只能是舍本逐末,緣木求魚。
筆者贊同上述看法,不揣淺陋,提出如下管見,以期上下求索,與同仁一道力爭盡快走出閱讀教學誤區(qū),迎接閱讀教學的燦爛明天。
1.閱讀教學應注重學生閱讀情趣的培養(yǎng),聯(lián)想想象能力的發(fā)揮
1.1閱讀教學應注重“心理”與“文化”的審視?,F(xiàn)代閱讀心理學認為,一個完整的閱讀過程大致或分為四個階段,如圖所示:
感知(字、詞、句、篇)→理解(從形式到內(nèi)容,在從內(nèi)容到形式)→ 評價(個人看法或鑒賞)→ 創(chuàng)造(獨到見解或新的發(fā)現(xiàn))
在這一過程中,讀者必須充分調(diào)動大腦中已有的知識儲備及必要的相關文化背景支持,并伴隨著復雜的心智活動和情感活動,才能把文本(即閱讀對象)的外在語言轉化為大腦的內(nèi)部語言,從而獲得自身的審美需要和情感體驗。
讀書貴在“自得”。葉圣陶先生主張,讀書不能夠拘泥于文字,而應驅遣著想象來看,看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才能夠領會它。因此教學中,在學生初讀課文文義的基礎上,應當鼓勵其“見仁見智”地從文章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一番特殊感受,體現(xiàn)他們在閱讀過程中的認識、感受、情感、記憶、聯(lián)想、想象等一系列活動。王實甫的《西廂記》是一篇愛情題材的文學作品,教授《長亭送別》時,筆者設置了“《西廂記<長亭送別>》的愛情觀”的話題討論,讓學生從自己熟知的愛情題材的文學作品如《紅樓夢》、《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羅密歐與朱麗葉》入手,結合《西廂記》的劇情,評價爭鳴女主人公的愛情觀,并思考討論現(xiàn)代人的愛情觀。學生興趣濃烈,暢所欲言,提出了“撇開名利的愛情至真至純、至善至美”、“鄙視功名的愛情至上主義"、“從夫貴妻榮到妻貴富貴的根深蒂固的愛情攀附觀念”、“纏綿、憂、怕背后的依附心態(tài)”、“才子佳人一見鐘情的愛情模式”、“愛情自由的頌歌,封建禮教的哀曲”等不同觀點。筆者因勢利導,提示學生鑒賞文學作品,要注意時代背景,人物的社會環(huán)境,進行辨證分析,從追求個性解放的角度肯定《西廂記》的思想價值。學生在辯論中,對現(xiàn)代人樹立什么樣的愛情觀便愈辯愈明,明白了真正的愛情不能脫離社會,不能離開個人生存的土壤,從而更加珍視這人間最美好的情感,把握人生,珍重愛情,遠離早戀。
1.2應鼓勵學生對作品作多元解讀。章熊先生說:“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我感覺突破口可能在閱讀方面,閱讀教學取得突破的關鍵在于承認它的‘多解性?!敝黝}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中一個至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甚至可以說是作品鑒賞和閱讀教學的必然歸宿。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概括的能力,另一方面還可使學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提高認識水準,拔高其道德境界。但是,我們不少教師往往將參考書對作品的闡釋剖析奉為圭臬,并作為評價學生對文章理解的唯一尺度;或在教師精心設置的問題的“啟發(fā)誘導”下,想方設法把學生思維引向參考書對作品的分析所設的彀中,從而表現(xiàn)出一種認識尺度的求同取向,漠視學生閱讀思維的個性差異,忽視作品所蘊含的豐富內(nèi)涵。
北師大教授童慶炳先生針對中學語文教學的這種怪現(xiàn)狀,如是質問:“文學接收是個性化行為,讀者可以這樣和那樣理解作品,這是讀者的權利,你有什么資格規(guī)定那種理解就不正確呢?我國古代文藝理論家如鐘嶸、嚴羽、王世禎、王國維的“滋味”、“興趣”、“神韻”、“境界”的鑒賞觀,就是注意到了閱讀文本的藝術張力和意蘊的豐富性,注重閱讀主體的創(chuàng)新思想。一部文學作品在描寫某個對象或對象的環(huán)境時,無法全面地說明,有些也并未證明這個對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種性質。每一件事物、每一個人物尤其是事物的發(fā)展或人物的命運,都永遠不能通過語言的描述獲得全面的確定性。我們不能通過有限的詞句,把某個對象無限豐富的性質表現(xiàn)出來。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對作品主題作多元的解讀,不僅能激發(fā)閱讀興趣,而且能夠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魯迅先生說:“一本《紅樓夢》,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jīng)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學家看見宮闈秘事……”。也就是說,對于作品主題的理解往往不能求得答案的統(tǒng)一,我們教師特別是在指導學生閱讀時,不應受到某類特殊讀者——文學大師和批評大家——的人為規(guī)范,或教材教參上畫一的指示,從而忽視閱讀主體的思維的個性差異,把學生對作品主題的理解導向僵化為人云亦云的模式。如教參對《孔已己》這個短篇小說的主題分析如是說:“揭示了封建科舉制度所戕害的讀書人的病苦,是一篇討伐封建科舉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戰(zhàn)斗檄文?!边@個主題的理解出于茅盾先生的看法。魯迅先生自己卻說:“是在描寫一般社會對苦人的薄涼?!苯虒W中,筆者通過對學生的啟發(fā)誘導,結合人物所處的特定環(huán)境,學生得出了“反封建”說、“等級觀念”說、“兼有”說等等不同的主題理解。只要學生言之成理,我們憑什么強制學生接受這說那說呢?如果在五十多個學生的眼里,對于路瓦栽夫人的感人形象,只是一個千篇一律的“小資產(chǎn)階級婦女形象”的幽靈,一個愛虛榮的傻蛋與可憐蟲形象,我們的閱讀教學還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嗎?
1.3重視“審美”的感受和“感動”的傳遞?!罢Z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文教師應從使學生掌握“語文工具”這個角度去完成育人的任務,而進行閱讀教學的基本目的就是使學生形成獨立的閱讀能力,從而能更多更好地去讀書。閱讀的文章都有其內(nèi)容、思想甚至有情感。閱讀教學就是要使學生學會 “據(jù)言會意”、“因言悟道"、“依言入情”,并且能反過去“順意識言”、“據(jù)道析言”、“因情品言",如此這般,學生也就從閱讀教學中獲得了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的某種能力了,這個過程本身就有人文價值和美育價值。養(yǎng)成了閱讀的能力,學生就能自由自主地去獲得更多的人文價值和美育價值。這樣,“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呦呦鹿鳴、食野之草”、“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河水清且漣漪”……,當我們同學生一同撫摸這些《詩經(jīng)》中的句子的時候,難道不能獲得對美的巨大感動嗎?
但這還不夠。教學中我們還可問問學生那些美麗的“雎鳩”、“鹿鳴”哪里去了?視野中為什么再不見它們的倩影?甚至還可以讓他們?nèi)ハ胂?假如詩人生活在當代,他們又會作何寫吟?作何想?教材中眾多的游記、山水田園詩歌除了傳遞著水墨般的自然意境外,更有著“黃河一去不復返”的絕唱意味。
這樣,當我們在教學中同學生一起沉醉于“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的優(yōu)美意境中時,內(nèi)心更會升騰起一絲隱隱的傷感和悲情。
這樣,當我們在教學中同學生一起暢游于“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的“逍遙游”的境界中時,內(nèi)心更會油然起對“自然”和“無求”的崇敬。
這樣,當我們在教學中同學生一起走進史鐵生的“我的地壇”中時,內(nèi)心更會產(chǎn)生對生命的敬畏與珍惜。
這樣的閱讀,才能引領學生走進作品,走進作家,走進“文字傳承”著的旨趣。
2.閱讀教學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記憶與生命情結的積淀
《讀者》2004第八期有一則報道:一位叫朱麗婭?希爾的少女,為保護北美一株被稱為“月亮”的紅衫樹,從1 997年l 2月10日起,竟然在這株l 8層樓高的樹上棲活了738天,直到樹的所有者——太平洋木料公司承諾不砍伐該樹。一個么勇敢和純潔的少女。希爾之所以有這樣的舉動,與其早年積淀的與樹有關的審美記憶和生命情結有關。
援引這個報道的目的并不在于獵奇,或去對這位少女的舉動生出諸多感動,而在于捫心自問我們的教育、我們的閱讀教學能“樹"出多少這樣的人來?為什么我們不在平時的教學中讓學生多去沉淀這樣的審美記憶和生命情結?我們的教材中不乏這樣的材料文章,有著豐饒的自然信息的生命審美,蘊藏著比筆劃、詞條、年代、人名、事件和中心思想更遼闊的人文資源和精神含量,如《給我一個夢想》、《(寬容)序言》、《花未眠》、《我的呼吁》等。但遺憾的是,我們的教學大多停留在概念的說教和灌輸上,缺乏學生的個體感悟,學生們所接受的都是未感于心的說教和機械照搬后的強行灌輸。這樣的閱讀教學,學生能感受到這些信息、并能強有力地展示和傳遞這些信息嗎?筆者在教授史鐵生《我的地壇》時,先布置學生課外閱讀了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又利用音樂課請音樂老師讓學生鑒賞《命運交響曲》。上課時,我先撇開史鐵生不談,讓學生先談貝多芬是如何“扼住命運的喉嚨”,譜寫下了音樂史上光輝的樂章,奏響了人生的最強音。然后讓學生自讀課文,以“假如我是史鐵生”、“假如我是史鐵生的母親”為話題進行了討論。討論中,學生對人到底怎樣來看待自己的苦難、怎樣去感悟人生、怎樣去懂得母愛,有了真切的感受。
3.閱讀教學要引導和鼓勵學生構建閱讀的廣闊背景
著名作家莫言幾年前在臺北的一次會議上與幾位作家就“童年閱讀經(jīng)驗”進行了座談,談到了自己與眾不同的閱讀經(jīng)驗——“用耳朵閱讀”。他說:“我之所以能成為一個這樣的作家,用這樣的方式進行寫作,寫出這樣的作品,是與我的二十多年用耳朵的閱讀密切相關的,我之所以能持續(xù)不斷地寫作,并且始終充滿自信,也是依賴用耳朵閱讀得來的豐富資源。”“我在用耳朵閱讀的二十多年里,培養(yǎng)了我與大自然的親密聯(lián)系,培養(yǎng)起了我的歷史觀念、道德觀念,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起了我的想象能力和保持不懈的童心?!蹦浴都t高粱》里的故事技巧,《檀香刑》里的語言技巧,就是從“用耳朵閱讀”里借用的。迪慶本土作家程志輝近六十萬言的長篇章回體神話小說《征魔記》的創(chuàng)作,正得益于作者生活在香格里拉這塊優(yōu)美、和諧的地方,從小就受到民間故事、神話傳說的熏陶,如該書序言所說,“這些神話傳說像是塵世向天國焚燒的一炷炷心香,裊裊紫煙將塵世與天國氤氳在一起,向美麗的家園訴說著心中的理想、愛情、美德、幸福。”
從他們的親身經(jīng)歷,是否意識到我們的閱讀教學其實也進入了一個狹隘的盲區(qū):即忽視對民間口頭文學的閱讀。我們只將其閱讀的對象定格于教材、文章。祖輩傳承的故事大部分是歷史,傳奇化的歷史,與教科書大相徑庭。那里沒有階級觀念,也沒有階級斗爭,但卻充滿了英雄崇拜和命運感,只有那些有非凡意志和非凡體力的人才能進入民間口述歷史并不斷地傳頌,而且在流傳的過程中不斷地加以提高。得到這樣的熏陶,不但可以獲得知識,尤其能獲得與文學藝術相關的想象力。筆者在放寒假時,布置所教的兩個高中班學生去搜集當?shù)乇久褡宓拿耖g傳說、民間故事、神話故事,并整理成文。學期收假收交后,筆者進行了認真的批閱,學生修改后,裝訂成冊傳閱。這樣,學生從《汪忍波創(chuàng)立傈僳族音節(jié)文字的故事》、《恒乍繃起義的故事》、《塔城熱巴舞的由來》、《“三江并流的由來》等故事中,不僅了解到本地方、本民族豐民族文化文化資源,感受到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增強了民族自豪感,激發(fā)了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懷,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的藝術想象力。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走出課堂,向社會、向民間、向群眾“用耳朵去閱讀”,進一步拓展閱讀主體的想象空間,為閱讀教學注入新的生命力。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毋庸置疑,中學語文閱讀教學必將在求變創(chuàng)新的浪潮中達到理想的彼岸,迎來生機勃勃、繁花似錦的春天。
參考文獻
[1]葉圣陶《國文教學的兩個基本概念》
[2]魯迅《中國小說史略》
[3]程志輝《征魔記》
[4]靳邦杰、王世家編《中學語文課本魯迅作品詳解》北京工業(yè)出版社1994年9月
[5]《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第一分冊)陜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8月
[6]《2008年高考考核內(nèi)容與要求語文科說明》
[7]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課本《第一冊》、《第二冊》及《教師教學用書》
[8]《讀者》2004年第八期
收稿日期:2009-03-03
作者地址:迪慶州維西縣第一中學67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