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帥 程夢詩
[摘要]“可能世界”指的是人們能夠想象的任何不包含邏輯矛盾的世界。武俠小說所刻畫的武俠世界雖然是人們想象的結果,但由于在武俠世界這個共同空間里,同時存在著兩個物理世界,違背了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而自相矛盾,從而不是一個“可能世界”。
[關鍵詞]可能世界;武俠世界;邏輯矛盾
[中圖分類號]G0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9)03-0053-03
自晚清的《三俠五義》嶄露頭角以來,各種武俠小說大量出現,到了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中國掀起了武俠的熱潮。時至今日,不僅以文本為載體的武俠作品暢銷市場,而且不斷地被翻拍成電視劇與電影,使武俠作品的表現更為直觀化。武俠熱非但沒有走向衰落的跡象,反而一浪高過一浪,成了一種奇異的、引人注目的文化現象。面對這一現象,我們不禁要問:武俠小說所刻畫的令人神往的武俠世界能否實現,是否是一個“可能世界”?
一、什么是“可能世界”?
“可能世界”這一概念最早由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提出。萊布尼茨認為:“世界是可能的事物組合,現實世界就是由所有存在的可能事物所形成的組合(一個最豐富的組合)??赡苁挛镉胁煌慕M合,有的組合比別的組合更加的完美。因此,有許多的可能世界,每一由可能事物所形成的組合就是一個可能世界?!币簿褪钦f,一個由事態(tài)A1,A2,A3,……形成的組合是可能的,當且僅當A1,A2,A3,……推不出邏輯矛盾。由無窮多的具有各種性質的事物所形成的可能的事物的組合,就是一個“可能世界”。
關于“可能世界”理論,一般有如下三種立場:
(1)以D.劉易斯為代表的激進實在論。他們認為,“可能世界”是和我們目前生活于其中的這個現實世界完全一樣真實地存在,“像是一個個相距遙遠的星球,或另外一些‘宇宙?!?/p>
(2)以克里普克為代表的溫和實在論。他們認為,真實的世界只是現實世界,“可能世界”是建立在現實世界基礎上的理想化狀態(tài)??死锲湛朔磳Π选翱赡苁澜纭笨醋鲆环N真實的存在物,傾向于使用“‘世界的可能狀態(tài)(或歷史)或‘非真實的情形?!?/p>
(3)以卡爾納普為代表的工具論。認為“可能世界”只是我們的一種說話方式,“談論可能世界也就是談論語句的極大相容集”,不用理會其是否真實存在。
按照萊布尼茨的觀點,我們可以看出,無論在“可能世界”理論上持哪種立場,都強調一種邏輯上或者說原則上的“可能性”,是要求不含有邏輯矛盾的世界。正如陳波教授指出的:“‘可能世界就是人們能夠想象的任何不包含邏輯矛盾、然后可以用例舉法去說明它們的世界。”例如,人類將于未來登上火星是一個“可能世界”;而天在下雨并且不在下雨的世界就不是一個“可能世界”。
二、武俠世界不是一個可能世界
許多批評武俠小說的文章都從其“武功”人手,本文亦不例外。然而,本文的著力點不在于指出武俠世界與現實世界的差距,而在于指出武俠世界是一個自相矛盾的世界:在武俠世界這個共同空間中,同時存在著或者說武俠世界里的人物(尤其是主人公)同時跨越了兩個物理世界,而這兩個物理世界是相互矛盾的。我們將重點指出武俠世界違背了邏輯學的三大規(guī)律,而這三大規(guī)律是“語意或語法之最低限度的必須條件,違反了這些條件,就無語言意謂可言,或得出互相矛盾的結論?!?/p>
(一)違背同一律的邏輯錯誤
同一律(Law of Identity):A是A。具體地說,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在什么意義上使用某概念,就自始至終在這個惟一確定的意義上使用這個概念。它要求語言使用者所用的一個文字記號,在同一場合以內,如果多次出現,則必須始終保持一個指稱,否則就是“偷換概念”。
武俠小說在使用文字記號時,經常出現同一文字記號的指稱前后不一致的情況,如所謂的“江湖世界”。武俠世界中的人物的一切活動都發(fā)生于其中,但“江湖世界”卻有著兩種不同的指稱:
指稱一是指日常生活層面上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他們具有活生生的“人”的基本功能與特征,并非完全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而是實實在在、有血有肉的“人”。
,
另一個指稱是“武林”意義上的“世界”。在這個層面上,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以及人物的不斷成長,其身上便越來越凸顯出“神”或“妖”的特征。
武俠小說一方面在日常生活的意義上來描寫“江湖世界”,另一方面又在“武林”這一意義上來刻畫,而這兩個“世界”恰好是重合的。因為這些人物的突出表現離不開普通大眾的配合,然而這些人物的突出表現又必須在“武林”中才能發(fā)揮。這樣一來,“江湖世界”就有了兩種不同的但又重合一起的指稱。武俠世界中的人物同時活動在這兩個世界中:時而在日常生活的“世界”里展示其神奇的功能,時而在“武林”中得見日常生活的特征,這是違背同一律的。在接下來的論證過程中可以看到武俠世界之所以存在著邏輯矛盾,不是一個“可能世界”,皆是由于“江湖世界”的不同指稱所引起的:由于“江湖世界”有兩個指稱,造成了在一個共同空間里同時存在著兩個物理世界。
(二)違背矛盾律的邏輯錯誤
所謂矛盾律(Law of Contradiction)是指:A是B與A不是B,二者不能同真。如果違反這一要求,就會犯“自相矛盾”的邏輯錯誤。武俠世界中的人物(尤其是主人公),由于同時跨越兩個世界,違反矛盾律的例子甚多:
1年齡越大,“武功”越高
武俠世界里的“武功”有著一個共同點;年齡越大,“武功”越高。在《神雕俠侶》第40回中,作者借黃蓉之口表達了這個觀點:
黃蓉笑道:“一燈大師與我爹爹功力與日俱增,當年已居五絕,今日更無疑議。”
我們知道人類同任何生物一樣都要經過生長、發(fā)育、成熟、衰老和死亡的過程。習武有索者雖強于常人,卻也會有年齡上的問題,隨著年齡增長到一定程度,其基本的生理功能會不斷地下降。因此,武功的提升如同體力的增長都有一個極限,過了這個極限之后會呈下降趨勢,不可能無限地增長。然而在武俠世界中,卻并非如此:
一方面,如前所述,武俠世界中的人物生活在一個與普通人無異的世界中,隨著年齡的增長,會出現衰老的跡象?!兑刑焱例堄洝?以下簡稱《倚》)第24回有如下的描寫:
他(張無忌)見太師父(張三豐)雖然紅光滿面,但須眉俱白,比之十年前分手之時,著實已蒼老了幾分。
而另一方面,這些人一旦踏入“武林”,生理技能便似乎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老化,以之為基礎的武功似乎就能無限地提升。在同一回就有如下的描寫:
俞岱巖卻知師父(張三豐)武功越來越是精深,從空相的腳步聲中,已可測知他的武學門派、修為深淺。
既然武俠世界中的人物與常人一樣面臨著生理衰退的現象,為什么其武功能越來越高呢?這里就體現了武俠世界中存在在兩個重合的“世界”,一方面面臨著生理的衰老、退化,另一方面卻又通過“武功”來否定這種退化與衰老,從邏
輯上而言,是違背“矛盾律”的。
2勿須借力的“輕功”
武俠世界中,大凡武林高手,其“輕功”也必是一流的。
其實,武俠世界里“輕功”的“原型”就是現實中的“輕身提縱術”,其實質上就是利用人體的沖力和技巧,巧妙地攀爬、穿越障礙物而已,并不是練功之后,身體的重量真的減輕了。但在武俠世界里,“輕功”往往被寫得神乎其神,仿佛功夫高的人真的能夠不受地球引力的控制而為所欲為,《倚》的第14、17回所描寫的:
但見他(楊逍)膝不曲,腰不彎,陡然滑出,陡然站直,便如全身裝上了機括彈簧,而身子之僵硬怪詭,又和僵尸無異。
那人(韋一笑)雖抱著靜虛,但奔行之速,絲毫不遜于滅絕師太。此處雖是沙漠,但兩人急奔飛跑,塵沙卻不飛揚。
楊逍“膝不曲,腰不彎”便能“陡然滑出”,其力從何處而借呢?韋一笑與滅絕師太在急奔飛跑,卻能“塵沙不揚”,這是否說他們也是凌空而行呢?武俠世界中的這些人物一方面,與常人一樣生活在一個需要借力的世界;另一方面,一旦施展“輕功”卻能夠不借力而行。換句話說,在他們所生活的世界里,既可借力也可不借力,這豈不是矛盾了?
3自相矛盾的“內功”
讀過武俠小說人都知道,衡量一個武林高手功夫的高低,最重要的評判標準就是其“內功”的深厚程度。“內功”在武俠小說中往往被描寫得怪誕離奇,似乎只要擁有深厚的“內功”便可以無所不能了。
據袁良駿先生統(tǒng)計,僅金庸筆下的“內功”就有33種之多。盡管種類繁多,這些“內功”之間還是有許多的共性:1)練習“內功”的時間越長,“內功”越強;2)在打斗或以“內功”為人療傷過程中,“內功”會有所損耗乃至出現不繼的情況,但可以補充回來;3)“內功”可以強身健體、祛病延年,乃至長生不老;4)“內功”是一切的基礎,“內功”深厚之人不僅武功高人一等,而且無論學什么都輕而易舉。這些特征是違背矛盾律的,限于篇幅,本文僅對第2點特征進行分析。
《倚》第20、24回中對“內功”的損耗有著精彩的描寫:可是自己(殷天正)連戰(zhàn)五個高手之余,已是真氣不純。韋一笑初時毫不落后,但時刻一長,內力漸漸不繼。這一點并沒有錯,然而《倚》的主人公張無忌所擁有的“九陽神功”卻與之相反,似乎可以無限度地使用?!兑小返?6回明確寫道:“他(張無忌)的九陽神功本來用之不盡,愈使愈強?!边@就不禁令人懷疑:“九陽神功”是“內功”嗎?對于這一問題,書中做出了明確的回答:“他所練的九陽真經純系‘內功與武學要旨,攻防的招數是半招都沒有的?!奔热煌瑢儆凇皟裙Α?,“九陽神功”又怎么會“用之不盡、愈使愈強”呢?“九陽神功”豈非成了一種可以無限制使用的“內功”,而張無忌就成了一個擁有無窮無盡的“內功”之人。這里便存在著兩個具有“矛盾關系”的命題:
一是在打斗或以“內功”為人療傷過程中,“內功”會有所損耗乃至出現內力不繼的情況;另一個是有的“內功”,如“九陽神功”在使用過程中不會耗損,不會出現內力不繼的情況。
第一個命題的性質是全稱肯定命題,第二個命題的性質是特稱否定命題,而這兩類性質命題之間的關系是“矛盾關系”——二者既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
或許作者也覺得這樣的“九陽神功”不合邏輯,于是在《倚》第36回張無忌斗少林三大神僧的“金剛伏魔圈”時,便有了如下的描寫:
(張無忌)斗到二百余招時,漸感體內真氣不純,每一招均須耗費極大內力,竟然漸感后勁不繼。
這樣寫,雖然較為現實,卻與“九陽神功”的原則——“用之不盡,愈使愈強”,相矛盾了。如此自相矛盾,“九陽神功”能否自圓其說呢?
(三)違背排中律的邏輯錯誤
排中律(Law of Excluded Middle):A是B或A不是B。具體地說,指對于兩個互相矛盾的命題不能都否定,必須肯定其中一個,否則會犯“模棱兩不可”的邏輯錯誤。
如上所述,在打斗或療傷過程中“內功”是會損耗的,如若過度則會使人身疲力竭。但是為什么“內功”被他人吸走之后,也會有這種情況呢?《笑傲江湖》第39回描寫過這樣的情景:
岳不群內力疾瀉,第二劍待欲再砍,已然疲軟無力,幾乎連手臂也抬不起來。
根據小說內容,岳不群并未與人打斗,僅僅是內力被人吸走,為什么會疲軟無力呢?這樣的場景就如同體力耗盡一般。那么,這“內功”和普通的體力是什么關系呢?
按照武俠世界“內功”越練越深厚的原則,“內功”便不是體力或者說“內功”的本質不是體力一類的物質,因為即使在武俠世界中體力也是會耗盡的。
但若“內功”不是體力,那為什么會出現上述引文中的情景呢?難道一個沒有“內功”之人,會連手臂也抬不起來嗎?為什么“內功”被吸之后,會形同廢人?如此一來,“內功”又是體力或者說“內功”的本質是類似于體力一類的物質,這樣“內功”就不是無限增長的。
對于這樣兩個互相矛盾的論斷,根據排中律的要求,在兩者之間必須確認其中一個。然而武俠小說卻試圖通過描寫不同的武功,不同的人物(主人公與陪襯)來回避對此做出明確的抉擇,卻恰恰暴露了“內功”所存在的邏輯矛盾。
三、結語
綜上所述,武俠世界之所以不是一個“可能世界”是因為其中存在著兩個重合在一起的“世界”。如果只有其中的“武林”世界,則武俠世界會是一個“可能世界”。但如若這樣,武俠小說就將成為和《西游記》一般的神話小說,而這恰恰是贊譽武俠小說者所不能同意的。許多人人沉迷于武俠小說,有著“千古平民俠客夢”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只看到了其中的“武林”世界神秘的吸引力,而忽略了二者的重合。一旦將這二者分離出來,我們就會發(fā)現武俠小說家將許多存在邏輯矛盾的武功加之于生活在與常人無異的世界中的“英雄”身上,企圖以此來表現所謂的“俠義精神”,然而,沒有了“驚天地、泣鬼神的絕世武功”,何來“感人肺腑的俠義事跡”、“催人淚下的兄弟情誼”、“纏綿悱側的愛情故事”呢?
[參考文獻]
[1]馮棉,“可能世界”概念的基本涵義[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1995,(06):31。
[2]周北海,模態(tài)邏輯導論CM3,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41-5。
[33[5]陳波,邏輯哲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332,331。
[4]陳偉,論可能世界語義學的主要哲學問題[J],社會科學輯刊,1998,(06):15。
[6]殷海光,邏輯新引·怎樣判別是非[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4:160。
[7][8]陳東林,金庸作品批判——人妖的藝術[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0:25,31。
[9]袁良駿,武俠小說指掌圖CM3,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236。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