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鵬飛 張文立 李 琦
資料與方法
2004~2007年選取眩暈合并血脂異常癥患者86例,隨機分兩組。治療組52例,男36例,女16例:年齡47~68歲,平均53.65歲;病程2個月~3年;其中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25例,腦動脈硬化癥13例,原發(fā)性高血壓14例。對照組34例,男26例,女8例:年齡45~70歲,平均52.32歲;病程1個月~3年;其中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15例,腦動脈硬化癥11例,原發(fā)性高血壓8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
診斷及臨床表現(xiàn)均以頭暈,頭重如裹,眼花,胸悶嘔惡,神疲,舌體胖大,苔白膩等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符合《中醫(yī)內(nèi)科學(xué)》中痰濁中阻之眩暈的診斷標準。實驗室檢查參照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治療高脂血癥的臨床研究指導(dǎo)原則》確定血脂異常癥的診斷。治療前血清總膽固醇(TC)均≥5.6mmol/L,或甘油三酯(TG)≥1.7mmol/L,或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0.9mmol/L。配合其他檢查對原發(fā)病全面診斷。
治療方法均根據(jù)病情給予調(diào)脂抗凝(辛伐他汀20mg,1次/日口服)、抗血小板聚集劑、降壓等治療。治療組加用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加減治療,藥用:半夏15g,白術(shù)15g,陳皮20g,云苓15g,天麻10g,葛根30g,黃芪30g,紅花10g,丹參15g,當歸20g,菖蒲15g,牛膝10g,山楂15g,生姜10g,大棗lOg,甘草6g。對心煩易怒者加石決明15g,龍膽草10g,伴有陰虛表現(xiàn)者加二至丸。1劑/日,水煎2次取汁對勻,分早晚口服。用藥7天為1療程,一般用藥1~3個療程。
觀察項目記錄頭暈,重如裹,眼花,胸悶嘔惡等主癥的變化及不良反應(yīng),每周記錄1次。治療前及療程結(jié)束后3日空腹抽取靜脈血,檢測血TC、TG、H-DLC。
療效判定標準①治愈:癥狀全部消失,隨訪3個月無眩暈出現(xiàn);②有效:頭暈、目眩癥狀基本消失或減輕,隨訪3個月呈間斷性發(fā)作,但發(fā)作癥狀較輕;③無效:癥狀無明顯變化。
結(jié)果
對照組治愈18例,有效12例,無效4例,有效率88.24%。治療組治愈36例,有效13例,無效3例,有效率94.23%。血脂亦有明顯改變,較用藥前TC、TG顯著降低,H-DLC升高,無不良反應(yīng)。治療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
典型病例
患者,男,52歲,因頭暈、眼花2個月來診。診見頭暈,重如裹,眼花,胸悶作惡,神疲納呆,煩躁少寐,體胖,舌體胖大,苔自膩。查體:BP130/80mmHg,神清,頸軟,心肺正常,肝脾不大。經(jīng)顱多普勒提示,雙側(cè)椎動脈及雙側(cè)大腦前動脈血流速度減慢,考慮為腦動脈硬化癥,查眼底見眼底動脈硬化,顱腦CT正常,血Tc6.32mmol/L,TG2.1mmol/L,H-DLC1.3mmol/L。心電圖正常。診斷:腦動脈硬化癥,血脂異常癥:屬中醫(yī)眩暈范疇,證屬痰濁中阻。治以燥濕祛痰,健脾和胃,佐以益氣活血,方以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加減:半夏15g,白術(shù)15g,陳皮20g,云苓15g,天麻10g,葛根30g,黃芪30g,紅花10g,丹參15g,當歸20g,菖蒲15g,牛膝10g,山楂15g,生姜10g,大棗10g,甘草6g。1劑/日,水煎2次。取汁對勻,分早晚口服。服藥2周后原有癥狀消失,療程結(jié)束。后3日檢測血TC4.38mmol/L,TG1.56mmol/L,H-DLC2.03mmol/L。隨訪3個月無復(fù)發(fā)。
討論
本組以痰濁中阻為主要病機,“無痰不作?!?,“肥人眩暈,氣虛有痰”,故采用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加減進行治療,效果明顯。痰瘀是血脂異常癥的主要病機。長期嗜食膏粱厚味或精神緊張,久之臟腑功能受損,特別是脾胃功能受損,脾失健運則升清降濁無權(quán),留滯為痰,痰濕內(nèi)阻,血行不暢,則易導(dǎo)致瘀血內(nèi)生,痰瘀互結(jié),遏阻清陽,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則發(fā)生眩暈。方中以半夏、陳皮燥痰和胃;白術(shù)、云苓健脾利濕:天麻熄風(fēng)止眩:大劑量葛根升發(fā)清陽:黃芪、白術(shù)益氣;紅花、丹參、當歸養(yǎng)血活血;牛膝活血祛瘀,引血下行:石菖蒲開竅寧神和胃:山楂消食,活血散瘀;生姜、大棗、甘草健脾和胃;諸藥合而切合病機,健脾化痰、升清降濁以利氣機,健脾益氣以助活血,活血化瘀以通腦脈,故用之治療眩暈甚效,并有明顯的降脂作用。研究證實,丹參可抑制內(nèi)源性膽固醇合成,具有降低總膽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密度脂蛋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