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連珍
蛋白質攝入不平衡會致癌,這是科學研究的結果。
流行病學調查結果表明,食管癌、胃癌、肝癌患者在患病前的飲食中,蛋白質的攝入量較正常人為低;動物實驗表明,蛋白質對胃內(nèi)致癌物亞硝胺的合成有抑制作用;我國營養(yǎng)學家調查證實,經(jīng)常食用大豆制品者患胃癌的危險性要低,這是因為大豆不僅富含蛋白質,而且含有蛋白酶抑制劑,具有抑癌的作用;在日本,有關流行病學專家觀察到,經(jīng)常飲用兩瓶牛奶的人比不飲牛奶的人患胃癌的要少。但是,飲食中的動物性蛋白質常伴隨脂肪攝入量的增加而增加,容易引起結腸癌;動物實驗表明,在控制脂肪攝入占熱能20%的情況下,喂飼高蛋白飼料,可使大鼠胰腺癌發(fā)生率達46%;給大鼠喂食含33%酪蛋白的飼料,可使乳腺癌發(fā)病率達57.1%,與正常飼料相比明顯增高。
以上不難看出,蛋白質攝入過低,容易患食管癌、胃癌和肝癌;蛋白質攝入過高,容易引起腸癌、乳腺癌和胰腺癌。因此,蛋白質的攝入量并非多多益善,但過低也不好。
那么,人體每天到底攝入多少蛋白質為宜呢?中國居民膳食蛋白質推薦攝入量(RNI)為:
輕體力勞動男75克女65克
中體力勞動男80克女70克
重體力勞動男90克女80克
60歲~男75克女65克
一般來說,谷類蛋白質含量為6%?10%;動物性食品蛋白質含量為10%?20%;大豆及其制品蛋白質含量為35%?40%;牛奶中蛋白質含量為3.0%?3.5%;堅果類蛋白質含量因品種不同變化較大,多數(shù)為10%?20%;蔬菜、水果中的蛋白質含量較低。在選擇食物時,可根據(jù)蛋白質在食物中的含量進行合理搭配,以滿足人體對蛋白質的需要。
老年人應以優(yōu)質蛋白質、動物蛋白質和大豆蛋白質為主。新鮮的魚、肉、蛋類等含蛋白質極為豐富,但不宜用腌制品或曬干品,因為不新鮮的食物蛋白質分解產(chǎn)物二級胺多,食用后容易在胃內(nèi)合成亞硝胺。腌制食品由于含鹽濃度高,在胃內(nèi)會破壞胃黏膜的黏液屏障,使致癌物容易與胃黏膜接觸,促使胃癌發(fā)生。
責任編輯/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