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廣會
二十一世紀的競爭是科技競爭,而科技競爭的關鍵是人才競爭.長期以來,由于各種特殊原因,我國教育以分數至上來評價學生,而忽視了學生的自身特點和身心發(fā)展水平.受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初中數學教學一直處于應試教育的束縛之中,許多時候,我們教師把數學教得枯燥無味,學生學得愁眉苦臉.試問,這樣的教學模式怎能使學生的基礎素質得到全面提高?時代呼喚改革,教育需要創(chuàng)新.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課堂教學也隨之發(fā)生了許多實質性的轉變.通過近期的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筆者對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了一些思考與探索.
一、新課程課堂教學的本質
新課程體系在功能、結構、內容與實施等方面,都較原來的有了很大程度的創(chuàng)新和突破.應試教育的教學活動本質是傳授知識、解答疑惑和培養(yǎng)能力.它是通過人對自然與社會的認識來認識的.在這種觀念的指導下,教學過程往往成了教師活動為主的行為過程,是教師在有選擇地講解、說明和演講,教師自身也很自然地成為知識的代言人,成為了學生的效法與模仿的對象.而在當今信息時代,老師講,學生聽;老師說,學生記,“講——聽”的教學形式,已無法順利完成傳遞大量新知識、新信息的文化任務.新課程教學活動的本質是“以課本為內容的師生雙方教與學的共同活動,是以教學資源為中介的相互影響過程”.它是通過“對話”“交流”和“溝通”方式,在相互交換信息的基礎上,促使“教與學的共同活動”得以持續(xù).它強調的是“教師不僅僅是傳授者的角色”,更主張“教師與學生積極互動和情感交流”.
二、新課程課堂教學的目標
當前,新課程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改革,這是一場全方位的教育革命.它以“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為目標,全面育人,育全面發(fā)展的人,歸根到底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讓學生得到全面的、系統(tǒng)的、持續(xù)的發(fā)展.因此,在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是要求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效的學習過程.為此,我們應以課堂教學為突破口,遵循素質教育目標,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練習為主線的原則,采用“主導”和“主體”的最佳組合,進行嚴密而謹慎的教學.我們把教學著力點放在“激學”、“導探”上,努力實現“創(chuàng)新教”與“創(chuàng)新學”的和諧統(tǒng)一.
三、新課程課堂教學的實踐
在實踐中,我們感到如果繼續(xù)沿用“講——聽”的模式進行教學,勢必加大兩極分化,造成大量的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缺乏,創(chuàng)造能力難以提高的惡果.為此,我們必須把教學活動關注的重點從教師傳遞知識轉移到學生有效學習活動上來.如何才能促課堂教學使學生進行有效學習呢?歸納地講,我們教師應做好以下幾點:(1)精心處理好教材,設計獨具匠心的教案.在新課程中,教材與教參只是作為教學活動重要的參考資料,而并非唯一依據,學校和教師必須根據教學環(huán)境、學生實際,結合自身對教材的透徹理解,加以靈活的處理,設計出獨具匠心的教案,才能保證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和生動性.(2)體現課程理念,過程流暢自然.新課程要求教師在課堂中創(chuàng)設一種有利于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環(huán)境,通過課前精心設計與課堂教師的恰當引導,構建一個自然流暢的教學過程.這樣的課堂教學,能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輕松而又緊湊地參與學習和思考,較大限度地開發(fā)學生的情感、智慧.(3)激發(fā)學生情趣,活躍課堂氛圍.一堂好課應是教師努力創(chuàng)設課堂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甚至可以議論紛紛,使課堂上人人參與,個個活躍,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都有參與的愿望,使每個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快樂,獲得心智發(fā)展.(4)展示教師素質,塑造教師形象.由于新課程要突顯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這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要做好課堂組織者、引導者,而不是教材的代言人、知識的權威.課堂上,我們教師除了要組織和諧有序,表述言語精彩悅耳,展現漂亮的板書,呈現敏捷的思維外,還應增加課堂教學的靈活多變,網絡媒體的合理使用,知識背景的廣泛引用.(5)設計精美提問,延伸思維內涵.這要求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這節(jié)課絕大多數內容,而且還要讓學生能學到其他更多的相關東西,使學生在上完這節(jié)課后的很長一段時間,仍然在研究那節(jié)課的內容,感覺回味無窮,并且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愛好探究的個性,能夠主動地加入課堂教學中來.
四、新課程課堂教學中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
1.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要大幅度提高初中數學教學質量,關鍵是大面積轉變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特別是差生.因為學習興趣是學生認知需要的情緒表現,是一種帶有強烈色彩的認知傾向,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和最活躍元素,它使學習活動變得積極.筆者多年實踐總結出幾種常用的方法:①語言引趣.如初一年級學生剛學到“方程”時,感到抽象難學.為消除這一心理障礙,教學中,可先列舉一個引題:“雞兔同籠,有頭36個,腳100個,問有雞兔各多少個?”這個引題別致風趣,學生頓時興趣勃發(fā),急切渴望答題.②以圖引趣.有特色的圖形能促進注意力的集中和刺激思維活動.如在講“相似三角形”的第一課時,筆者先用三四分鐘利用放縮尺畫了一個小孩的頭像,學生頓時滿腹狐疑,抓住學生思維萌動、注意力集中、求知欲高的時機,進行愉快教學.③設問引趣.“思維總是從提問題開始的.”如“求證:順次連結的四邊形各邊中點所得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一般學生解決這個問題是不困難的.如再順題深入提出:順次連結梯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的各邊中點,如果對角線相等或對角線相等且垂直的四邊形各邊中點所得四邊形分別是什么?這樣精妙提問,使學生思路豁然開闊,愉快求知,并從中找出規(guī)律.
2.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良好習慣
習慣是在長期的活動中逐漸形成的.初中階段是學習習慣養(yǎng)成的最佳時期,而初一年級則是關鍵的階段.為此,筆者注重從以下幾方面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習慣:首先,培養(yǎng)課前閱讀教材的習慣.剛上初中的新生最初不習慣閱讀教材,就是閱讀總是深入不下去,理不出頭緒,既抓不住重點,也看不懂基本,更談不上領會.一些學生對“讀”這個字理解不夠,因為對教材不但要讀,而且要細讀、要精讀、要逐字逐句反復推敲,“書讀百遍,其意自見”讀完某一節(jié)后,要提煉重點,歸納要點,且對數學概念、定理和公式,還要進行必要的記憶.其次,教學實踐證明,嚴格的常規(guī)訓練可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習慣.進入初中后,則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具有較強的書面表達能力.因此,入學伊始,要求從學生完成作業(yè)中看出解題的思路、依據和邏輯思維能力.再次,培養(yǎng)學生收集錯題的習慣.“錯誤往往是正確的先導”,學生在平時作業(yè)和章節(jié)檢測時,總會產生各種各樣的錯誤,教師要深究這些錯誤的原因,分析形成過程,尋找預防及糾正錯誤的方法,使學生吸取教訓,培養(yǎng)嚴謹學風.
3.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
初中數學教學內容大致可分為兩層:一個為表層知識,它包括概念性質、法則、公式、公理、定理等數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另一個為深層知識,主要指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學生學習和掌握一定的表層知識后,進而學習蘊含于表層知識之中的深層知識,即數學的精髓.因此,我們教師必須在講授表層知識的過程中不斷滲透相關的深層知識,才能使學生的表層知識達到一個質的“飛躍”,從而使學生超脫“題?!敝?更有朝氣和創(chuàng)造性.反之,如過于強調數學思想和方法,而忽略表層知識的教學,就會流于形式,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學生也難以領略到深層知識的真諦.
隨著新課標之數學教學理念的具體落實,需要我們教師大量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需要我們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讓我們的學生在數學課堂上全過程參與,從中體驗數學,發(fā)現數學,使學生在獲得數學知識的同時發(fā)展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思維,從而全面提升初中數學質量整體水平.
(責任編輯: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