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青
在一些教學公開課中,我們看到還存在著許多問題與誤差,部分教師在課堂中只追求課堂的新穎和花樣以及表面的熱鬧,而忽略了數學教學中最本質的東西,忽略了個體差異和基礎薄弱的學生,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以說數學代替做數學
在很多的數學公開課中,我們常看到這樣一種普遍的現象,以前的教學模式為“滿堂灌”,而現在卻出現“滿堂問”的現象.在課堂中不管是引入、授課、小結,都是以提問的形式進行,經常是一個問題呈現后,老師很快就請學生起來做答,課堂中問題滿天飛,學生說數學的機會比做數學的機會多得多,有時甚至一節(jié)課都在說數學中完成.有人做過統(tǒng)計,在一節(jié)數學公開課中,有位教師對學生的提問有46次之多.這是一種本末倒置的現象,教師只是在追求一種課堂的活躍和表面的積極性,在這一問一答中似乎一切都很順利的完成了一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可是這樣的教學方式面對的只是對少數學生,對于所提的問題,如果幾個學生能回答了或解決了,似乎就代替了全班學生都會了,那些中等學生和思維遲鈍的學生是否也有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過程和體驗,我們仍不得而知.老師們之所以喜歡這種教學方式,也許是它既能活躍課堂又便于控制教學節(jié)奏和進程.我認為真正的數學學習應以做數學為主,老師在課堂中所創(chuàng)設的有意義的數學活動不應該光是教師的問,學生的答來完成,而應該是在問答的基礎上更多的讓學生去做數學.在做數學中,人人都必須獨立思考,都能夠自主探究;在做數學中,人人都可能發(fā)現問題,產生合作交流的愿望.在課堂中,“做數學”應該是成為師生互動的基礎和紐帶,成為課堂發(fā)展的原動力,而不應該用“說數學”替代“做數學”.所以,改變“重教輕學”、“重說輕做”的傾向,采取“先學后教”、“先做后說”的教學策略才是真正有效的數學教學.
二、只追求課堂的完整和流暢,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
在一些數學公開課中,我們同樣發(fā)現這樣一種現象,部分學生爭先恐后地應答,表現得很出眾,很活躍;表面上課堂很活躍,但更多的學生或缺乏勇氣,或不善言辭,或沒有機會,而淪為聽眾或觀眾.有些只能呆坐在教室的最后兩排,顯得一臉的無奈和冷漠,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只關心的是學生是否按自己設計的思路去回答所提出的問題,從而保證課堂的完整和流暢,但是忽視了弱勢學生的存在,甚至有些教師認為他們已經是無可救藥,所以對這些學生棄之不顧,這些學生只能在課堂上虛度時光,苦等下課.曾經有人做了如下調查:在10節(jié)課里,重點了解的5位優(yōu)等生舉手341次,發(fā)言67次;重點了解的5位差生舉手17次,發(fā)言6次.10節(jié)課里差生平均每人得到的發(fā)言機會僅1.2次,不到優(yōu)生的十分之一.可見教師的教學過程只是偏重于部分的優(yōu)生.
新的課程標準指出:教學目標的確定,要面向全體學生,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關注學生個體的差異,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使所有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真正有所發(fā)展.學生是有差異的,教師的教也要有差異.教師要把學生的差異看著是一種“教育資源”,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充分認識、利用這種資源,要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水平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努力為各類學生提供自主學習,自由發(fā)展的機會,使每一個學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都能獲得良好發(fā)展,讓不同的學生學習不同層次的數學.所以教師的課程目標不應是固定的,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對學生提出“較高要求”、“一般要求”和“最低要求”,把原來統(tǒng)一的教學內容變?yōu)椴煌瑢哟蔚慕虒W內容,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自主選擇適宜自己的目標要求,提供有效的學習機會.
三、分組討論只流于形式,不注意效果
在很多的熟悉公開課中,我們也注意到,有相當多的教師在課堂教學的環(huán)節(jié)設計上都有分組討論,有的前后桌四人成組的,有以題目牽頭自由組合的.但多數教師采用的是同位討論、前后四人一組討論等形式,但在應用時存在許多問題,所謂的分組討論只是流于形式,不注意實際效果.主要表現為以下兩方面.
1.討論的問題淺顯,流于形式,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中,為了體現有分組討論這個環(huán)節(jié),盲目的叫學生分組討論,所設計的問題不具有討論價值,尤其是有些知識性問題,知識性問題對學生而言就是知道和不知道,沒有討論的必要.還有的問題,學生一思考就能得出結論,而且這結論單一而具體,這樣問題不會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也沒有討論價值.
2.分組討論肯定會占用比較多的時間,教師為了保證自己的課堂完整,給學生的討論時間太短,無法展開,這樣只能是做個形式而已,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一般來說就問題進行討論最少要經過如下幾大步驟:(1)思考并得出結論,(2)組織語言表述,(3)聆聽他人觀點同時結合自己觀點進行判斷(這條根據發(fā)言人數要反復進行多次).有意義的討論是需要時間保證的,所以分組討論是需要精心設計并慎重使用的,一定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否則也只能是流于形式.總之,合作交流或分組討論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適當的課堂分組討論在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協作能力以及知識互動方面確有其積極作用.但是如果教條的、形式化的照搬到所有的課堂教學中,不但不會達到預想的教學效果,甚至還會影響學生對基本知識和能力的掌握.
從數學公開課中存在的這些問題我們可以看到,一種新的、先進的教育理念要轉化成教學實踐還需要我們廣大的教師努力地去探索,去不斷的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總之,判斷一種教學方式的優(yōu)劣,主要看他是否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是否能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相信這樣的教學策略會得到更多的教師重視.
(責任編輯:鄧國勛)